Wednesday, March 27, 2013

與台大物理系陳永芳老師談話整理 (二)

    物理系課程、研究與產業的聯結:物理學領域研究的內容涵蓋面很廣,有些是純粹理論研究,距實務應用連想像都很難;物理學也有一些研究領域與產業聯繫密切,甚至是業界需求在引導研究走向,研究成果可立刻回饋給產業界;也有些課題界於兩者之間,知識的應用已經能想像,但還在研究如何克服技術困難,例如核融合發電技術。有些教師的研究與實務界聯繫密切,可以隨時到企業擔任顧問、提供專業意見諮詢。
(點文字聯結可看中文字幕)
    而在教學方面,現在物理發展、應用端的趨勢,連基礎的普通物理課都會多多少少提到;例如奈米科技、掃描隧道顯微鏡等。然而,在各課程之中,老師對產業熟悉度不同,其研究和產業相近程度不同,在講課的時候將課程與產業相連的程度,當然也不同。但普遍來說,大部分的教師不會刻意、有計畫地去提應用端的內容,若老師本身參與業界程度較深,在上課時恰好想到,會自然地和學生分享。

    讀物理、化學、或工程 ?在科技領域,大學是讀物理、化學,或某些工程領域(材料、電機等),所學的內容都有些相關,日後進入產業,也並非什麼職位就一定由哪一個系的畢業生擔任。這些科學、工程領域,也許難說是殊途同歸,但說是相關互通卻也不過分。其中的差別也許在於學科傳統性格,物理學的傳統,仍是探究事物根本,也更適合重視思維、喜好追根究柢的學生。也因此,物理系大學部畢業的學生,進入工學院、商管學院讀研究所,表現都不錯。也因為重視思維訓練,學生日後自修的能力也較強。工程領域課程內容,更接近應用端,例如熟悉電子元件,進入業界後上手也許快一些,但長遠觀之,不見得孰優孰劣。
費曼:物理有趣嗎?
    學習目標在學校最重要的學習,還是在於培養自我成長的能力。要能在沒有人教的情況下,吸收新知,增加自己知識與能力的儲量。也要能夠在複雜的情境中,找出問題,蒐集資料和知識,處理這個新問題,這個能力是跨學科的,也是最重要的。

有興趣參與學與業的採訪? 請點看:本棧歡迎 研究智工

與台大物理系陳永芳老師談話整理 (一)

    以下是與台大物理系陳永芳老師談話後的整理,主要內容關於物理領域的教育、學習、日後應用。期待本篇記錄,可供有興趣讀物理、與在讀物理的學生參考。也感謝陳永芳老師撥冗,提供他的觀察與洞見。
為什麼我們要不斷探索未知?
(點文字聯結可看中文字幕)
       近年台大物理系教學的變化:由於物理學的內涵一直在改變,物理系的課程與師資專長比重,也有相應的變化。這幾年,台大物理系在原本的物理所之外,再成立應 用物理研究所和天文所,就是希望擴充研究與教學的領域。當前,台大物理系發展的重點有三:高能物理、凝態物理、天文物理。其中凝態物理領域的老師,大致上 佔了物理系的二分之一。

    物理系要教出什麼樣的學生:物理系的課程該怎麼規劃,對學生該有什麼要求和期待,其實取決於一個問題:要教出什麼樣的學生。期待學生日後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或是預備學生日後進入企業與工程領域,其實有頗為不同的教育模式。很大一部分的物理系畢業生,日後並不是在物理學術界成為學者或是研究人員,但是大部分課程,仍是以「學術研究」的思維在規劃及講授。這一點,是有改變調整的空間。
宇宙有幾個?
(點文字聯結可看中文字幕)
    陳永芳老師本身就正在思考規劃,開一門偏重應用的半導體物理課程,告訴學生太陽能發電、LED等技術,是如何運用基本的物理概成所創造的;而在學期末,學 生要做一個專題,運用所學過的物理知識,做出一個能解決現實問題、有實際功能的成果。也許這樣的課程,會有益將進入業界的學生,強化學習的動機,了解所學 如何實用。

有興趣參與學與業的採訪? 請點看:本棧歡迎 研究智工

Monday, March 25, 2013

從技術到研究 -- 資訊專家 華屬 訪談 (四)

訪談後問答:
Q: 關於「數學」(包括統計、機率)在資訊業界領域的重要性,似乎在訪談中,一次說到它們在業界用不上,一次說到它們在日後的實務中很重要,我目前在記錄中的說法是否合適,是否可再補充說明?
A: 在業界大部份要求你的功能可以正常運作,往往時間是首要考量,至於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重新去改良方法,套用更多數學理論或國外學術研究結果,則普遍在業界並不是受到允許的狀況。同樣是代工思維,一切由國外的標準(spec.)為歸依,照做就好了。
演算法如何影響我們的世界
(點文字聯結可看中文字幕)
    然而,數學對學生而言並不是拿來考試而已,它在電子資訊領域是很重要的基礎,離散數學,線性代數,機率與統計進而到演算方法,都是再基本也不過的數學概念。
    但如果這些基礎學得好,則這些東西可以幫助你在實務的過程中,無形中套用到你的研發設計。更簡單的例子,例如: 統計的知識便可以在客戶資料分析的當下派上用場,而學習統計必先接觸過機率,這些基礎都沒有學好,便無法知道分析背後的原因與結果代表的意義。
    如果沒有線代的基礎,那便不知有種SVD矩陣化減可以協助用來降低矩陣資料的維度,大量減少記憶體空間的使用。
    同樣的概念一樣可用在硬體設計上,數位邏輯基礎知道2元資料(Binary)左移1個位元(bit),便可以做到乘2的效果,這都是一些很基本但無形中可以派上用場的小常識。
    只知道照作而不知原理,便無法活用。
科技:一部史詩
(點文字聯結可看中文字幕)
Q: 你有工作經驗後才讀碩士班以及博士班,這樣子的優點與缺點何在;工作經驗對於深造求學有什麼幫助?
優點:
• 知道自己要學什麼東西,很多大學生都不知未來什麼是他要拿來吃飯的傢伙。
• 更珍惜在學校學習的機會,在學校外面,學習課程都很貴,師資也不見得好。
• 可以很快把理論連結及用應到實務。
• 知道業界未來需要的能力是什麼。

• 知道自己是為何而升學,不是盲目追求學歷和title。
缺點:
• 社會壓力。社會主流想法是,一口氣完成學業,之後就全力賺錢。工作後再回學校,家庭和週遭的人不一定肯定或支持,也要放棄很多適人看似不錯的機會。
• 經濟壓力。若比較年長,常常已經有家庭,或是要奉養父母,這時要停下賺錢的腳步,比較辛苦。此外,科技業中,要百萬年薪不是困難的事情,離職讀書也有很高的機會成本。

從技術到研究 -- 資訊專家 華屬 訪談 (三)

    博士的研究之路:華屬這次就讀的,是研究型大學的博士班,主要研究的領域是雲端運算的系統研究。博士的學習與訓練,比起過去,更需使用數學的基礎進行理論證明,實作程式進行驗證,最後需寫成英文論文發表於國際期刊。關於資訊博士班的價值,華屬認為,在資訊科技相關產業,博士主管是很常見的現況,這個學位不會沒有用。雖然在業界的技術,往往碩班程度是一定做得來,但是讀過博士班,看事物的眼界更廣,分析思考邏輯更嚴密,會看到更多技術的可能性,更常可透過國際交流得到新資訊。在業界,對於方向擬定或是規劃新的產品技術方向,博士的學習經驗,都會有長遠的幫助。
(點文字聯結可看中文字幕)
    華屬對於資訊領域學生的建議:如果要進入高深的資訊領域,必定要把基礎科目學好;這裡所說的基礎科目乃是數位邏輯、機率、線性代數等等課程。數位邏輯是0與1的數學邏輯,看似枯躁,但卻是電腦運作的基礎。此外,電腦的運算非常仰賴矩陣計算,最先進的資訊科技研發,為了有突破的發展,必然會用到許多特殊矩陣和運算。但是理論、數學,在資訊領域的應用端(例如:利用既有的軟體進行繪圖等),就比較不太會用到。
    華屬也很強調基礎程式設計課;要在資訊領域表現得好,有所發展,在基礎程設課中,就不能摸魚,要能自己寫得出程式,自己能改良基本演算法,而且樂於追求特別、與他人不同的解法,以達到更好的效能。華屬建議學生在高年級的時候,一定要選修專題,專題通常都不會太簡單,可以加強實作能力並作為未來進入研究領域或職場的暖身。
(點文字聯結可看中文字幕)
    華屬對於資訊領域教學的看法台灣資訊領域,課程普遍太舊,新的技術發展教太少。雖然有一部分的課程,例如:數位邏輯、離散數學或線性代數等,這樣的基礎課程是永遠必需,且難以改變的。但是適當引入新的課程內容,可以加強學生對當前全球脈動的了解,並可以在進入業界後更快發揮。舉例而言,「雲端運算」這樣的課,台灣很少學校有開,但在美國一流大學,多年前早就有這樣相關的課程。台灣某大學曾經開設「雲端運算」課程,甚至曾經請Google 的人員來教學,上課沒有課本,相信各種資料和案例都是結合了理論與實務,從中直接讓學生挑戰;台灣學生需要更多這樣結合理論與實作的課程。
    因此,台灣學生,應該比較一下自己系上和國外一流大學相似科系課表的差別,找出自己科系沒開設的課程,並且另外在 Coursera 等線上課程網站來修習,必會很有收獲。國外頂尖優秀大學,在電腦科學系,最重視的是學生自我研修、不斷討論、不斷實作,透過很多跨域的合作機會,動手實作。在嚴格的要求下,讓學生快速發展 與成長,這樣的風氣在台灣仍然沒建立。

從技術到研究 -- 資訊專家 華屬 訪談 (二)

    資訊/程式技術的學習:在資訊系的期間,華屬對於資訊和程式的實作技術方面,相當駕輕就熟,大部分的作業,若同學要用三個整天完成,華屬可以用一天完成。但是在較理論的課程,或是數學相關的課程,華屬要比同學花較長的時間準備考試。在大學時代,華屬學習程式技術進步快,主要原因其實來自於在BBS上討論的專業社群。
    在那個時候,其他形式的討論版(如blog等html 界面的討論區)還不成熟,網路世界的專家們會集結在特定的BBS站上,討論技術問題,介紹專業新知,互相交流資訊,甚至釋出一些專業外包工作。華屬加入了這樣的BBS站台,在站上討論的人,往往都是技術上的高手和前輩,他不但從閱讀中學習,而且也發問、討論,和一些人交上朋友
    但有趣的是,華屬和使用者代號背後的真人,往往從沒見過面;即使是現在,華屬只隱約知道其中不少人是重量級人士,但都不知道其真實身分。在這樣的討論中,華屬學到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更了解基礎知識如何用於實務。
(點文字聯結可看中文字幕)
    工作和碩士班:華屬在大學畢業後,擔任網路程式工程師的工作,這一分工作一做便作了三、四年。但是華屬感到,他在這分工作之中能力沒有提升,並在未來沒有很好的願景。恰巧在2004年的時候, 其公司組織調整,他離開工作,考進了母校資訊碩士班,希望更深入學習有願景的東西。那時台灣的學術與業界正在處於網路的熱潮上,自北到南的研究所,許多網路相關的實驗室馬上就爆滿了,他便跟隨一個剛回國的新教授,做多媒體與通訊相關的研究,其實也預料不到今天多媒體會這麼紅。
    華屬建議,找指導教授,最需要考量的,是研究領域與興趣相符合,加上指導教授個性是否和自己能相處融洽。華屬本來考慮好幾個國立大學的碩士班,並且與各學校最合適的教授先面談,確定誰是最合適的指導教授之後,再選擇學校。華屬認為,在電資領域,各子領域眾多,不同的領域都是輪流在”紅”的,在選領域的時候,不必看今天的熱門,因為誰也不知道五年、十年、二十年後,是那個領域將獨佔鰲頭,站在浪頭上。
 (點文字聯結可看中文字幕)
    第二次進出業界:華屬在碩士班畢業之後,進入了網路公司。雖然不是進入他碩士班主攻的多媒體通訊,但對華屬而言,碩士班的訓練在於態度和學習能力的建立,剛進入網路領域時雖然不太熟悉,但是他有重新學習新東西的毅力和能力,很快就取得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在很短時間內受到主管重用。在業界,華屬的能力雖然綽綽有餘,但是他感到,研發的產品,需要的技術能量遠趕不上科技技術的發展,有種愈做愈舊的感覺,最後因為工時長,身體狀況也大不如前,這是典型的硬體代工產業的常態:追求當下的現金流,而不追求長遠的市場需求、技術實力培養與未來專利策略佈局。在這種情況下,加上華屬希望研究與世界接軌的新技術,於是華屬再次回到了學術圈,這次是博士班。

從技術到研究 -- 資訊專家 華屬 訪談 (一)

    受訪者簡介:這次我訪談的朋友,經歷十分特別。他堅持對興趣的追尋,放棄普通高中升學的道路,選擇高職的技術教育,一路走來再從技職體系讀回學術研究體系,在具備工作經歷後繼續攻讀碩士與博士。因為他個性低調,本篇隱匿其名,以「華屬」代之,並且不明確指出其學習過程中的人名與校名。
    從普通高中到技職:華屬成長的時間,大致上是資訊與電腦起步的時代。他在高中的時候,原本可選擇不錯的地區型高中,但是在國三的時候,因為一次體驗性質的教學,接觸到了當時的電腦,他就對這個工具非常著迷。加上有親戚當時在電腦產業擔任研發,也告訴了華屬和他的父母,電腦在未來的重要性。因為華屬的興趣,加上他原本在校成績並不差,很輕易地進入高職教育,並選擇資訊科就讀。
    貪食蛇與選手:在高職的學習,華屬可以花大量的時間,在自己有興趣的電腦與程式上。在那個時候,華屬就可以自己寫出貪食蛇和編輯器等程式。華屬也獲選為學校選手代表培訓,雖然個人沒有得到名次,但是學校團體得到全國相當亮眼的成績。這些實地動手學習與培訓的過程,都在無形中建立了技術上深厚的基礎。
    從私立技術學院到國立大學:在高職的學習之中,華屬學到了扎實的技術,但是在升學考試上並不能算是表現得太理想。他只考上了私立的技術學院(現在已經成為科大)。這所技術學院並不算是太有名氣,但是教學卻很嚴格。在當時,這所學校許多教師是來自國立大學的博士,常常拿國立大學碩士班入學考題作為學生 期中、期末考試題目,分數常常十分難看,而且當人絕不手軟。因為這所私立技術學院的教學與行政風格,但還是太過於「製造思維」,加上華屬早就有相當扎實的技術能力與專業科目的知識,他不費太大的力氣,便轉學考入國立大學的資訊相關科系。也因此能深深體會到不同教育體系中的差異性,並且能更容易以不同背景的觀點去體會、體察這之中的問題。

Q: 從技術學院轉出時,是因為私立技術學院教學太過於「製造思維」。「製造思維」是指什麼,為什麼「製造思維」對你來說不是一件好事?
A: 製造思維是指一種很軍事化的思想,像鴻海的中國工廠那樣子的思維。學生無法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課程基本上沒有選擇,不像現在學生可以選課。
生活的管理也是用軍事思維,舉一個簡單例子,點名就是一種大專院校不應該存在的制度,應該是引導他們去運用自我管理,從而成長。

Thursday, March 14, 2013

《後學歷時代的大學學習》探討與採訪問題規劃

前情提要:《後學歷時代的大學學習》研究及出書計畫
    曾經,上了大學是多麼歡欣鼓舞;現在,上了大學反而要開始惶恐? 曾經,上了大學是做大事業的前奏;現在,上大學後該盤算何時報考公務員?
    在這個愈來愈廣大的世界,我們的大學生不該愈活愈渺小。在這分研究中,我們要討論的問題,不是卑微的求生,而是如何開拓天地。希望藉由採訪合適的人,問合適的問題,找到今日讀大學的方向與精神,找到那個能喚醒今日年輕人的聲音。
   以下,將是這個研究採訪問題的主幹,將分為怎麼教、怎麼學、怎麼發揮這三大課題。每次的訪談問題,將隨受訪者的身分、領域、經驗不同做調整,也會依訪談過程動態變化。

怎麼教》學院和學校層次探討問題:
我們的訪談不太可能在室外
但是也比較安全,不會被火車撞
  1. 有哪些跨學院的合作與交流? 尤其教學上,有什麼拓展學生思維、想法的措施?
  2. 有哪些將校外、產業、實務界眼光/需求/鍛練機會引入學校的措施?
  3. 學校、學院、科系,有哪些特殊的路線、目標、定位? 為什麼設立這樣的定位,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達成這個定位方針?
  4. 有哪些明確的規劃,幫助學生及早了解方向,累積實力,準備好自己,未來在進入社會,能發揮才能及應用所學?
  5. 請問對於學校、學院與科系經營,有哪些案例值得查訪,或是有哪些人(教授、行政主管)值得請教?
怎麼學科領域層次探討問題:
我們的訪談應該不用坐在地上
而且受訪者應該都會回答
  1. 這個學科領域有哪些重要的次領域、相關(近)領域? 這些領域之間的關係與異同為何?
  2. 這個學科領域最重要的能力內涵,或需要學習的實力是什麼? 學生怎麼知道他所學,在紮實度和深度上是夠的?
  3. 這個學科領域在當前、未來的社會中,將有待扮演什麼樣的重要角色? 有這個學科背景的人,要發揮其長才,是否有什麼常需面對的難關?
  4. 這個學科的應用(而非學術方面),近期出現了什麼樣的新可能性?
  5. 什麼樣的人適合進入這個學科領域,學生在就讀之前,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預先探知?
怎麼發揮實務領域探討問題:
  1. 這個領域傳統上仰賴哪些類別的人才,運用什麼樣的能力和專業背景?
  2. 這個領域未來在全世界、兩岸三地,或台灣本身,將面對什麼樣的轉變?
  3. 這個領域對面什麼樣的困境、威脅,在哪些方面有更健全、更完善的空間,有待未來開創?
  4. 這個領域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各需要什麼樣的專業背景及素養?
  5. 請問是否可以推薦一下在這個產業領域,關心教育,重視創新,有前瞻想法,對上述問題可能有想法的人?
採訪對象:大學教授及行政主管(尤其對教學經營有理念及熱忱者)、實業界人士。歡迎介紹、推薦。

Wednesday, March 13, 2013

《後學歷時代的大學學習》切入點以及方針

前情提要:《後學歷時代的大學學習》研究及出書計畫

   大學的類型和科系領域相當廣,學習與未來應用的關係十分複雜,如何作有意義的討論,需要有個架構和主軸。對這一個研究,可能的架構與主軸有三,並且我進行了一些調查,大致上有這樣的結果:
  • 選項一) 討論不同學群領域,會學到什麼,如何自我規劃與充實,日後能如何發揮能力與創造價值。(以科系領域談起,談到目標價值)
回饋: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容易理解的切入點,尤其有些(高中)學生,對自己想要什麼不清楚,需要對各種可能選項更完整的說明。
  • 選項二) 討論各種產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什麼樣的能力,而有意願進入這個產業的人,可以選擇哪些科系,如何準備自己。(以產業職業談起,談起科系領域)
回饋:較早就對特定產業有興趣的人,這是合適的選項,但這樣的學生並不多。現在的產業現況,和學生出社會後,例如八年、十年後,情況可能有很大不同。而且事 實上一個產業中任職的專業人士種類甚為複雜,例如,學資訊的人,真正進IT產業的少,進各種公司當網管、系統工程師的人多;大公司中,也都有會計、法規… 等各種專業人員。科系和專業的對應性較強,但科系和產業的對應性,其實是弱的。
  • 選項三) 如果你有特定的關懷、有特定想追尋的價值目標,什麼樣的產業是相關的,科系是你會適合的,又該如何做最好的準備? (以科系領域談起,談到產業與科系領域)
回饋:從大方向談起,不會陷入短期的產業變化問題。但問題會是,高中或大學,就對追尋方向有想法的學生並不多。
  • 選項四) 其他建議:多討論自我探索、產業趨勢。
   在初步訪查和思考之後,目前確定以下的方針:
  1. 仍以科系領域分類為起點,對學生而言,實用、熟悉,不空泛。但不會停留在領域介紹。
  2. 重點之一是討論各學科領域背後的價值、意義,對未來社會及產業的重要性;尤其是前瞻未來的學習思維。
  3. 可能用單元專欄的方式,說明特定產業的趨勢、機會,對於專業學習的意義。
  4. 如何自發的探索,會是重要的探討課題之一。
  我在思考及籌畫這個研究時,確實也發現我希望達成的大目標,也有不少其他的書籍、雜誌、網站,多多少少觸及相關的資訊與思維。這也不意,畢竟太陽下難有新鮮事。在知道這些資源的存在之後,我希望所提供的,會在質感、深度、前瞻性上,有所不同。

Tuesday, March 12, 2013

關於專業學習 -- 符合一個坑,或者,打造一個園

對專業的看法第一種:一個蘿蔔一個坑
   關於什麼是專業,有兩種看待它的方式。一種是「坑中蘿蔔」的模式,一種是「蘿蔔園主」的模式。
   要當一個坑中蘿蔔,大致上是這樣的:我好好地觀察某個坑的長寬高與形狀,然後我就把自己切切削削,符合這個坑的形狀,擠進這個坑了之後,我就佔著這個坑,吸收這個坑的養分與水分,不再出來;也許我要和隔壁另一條蘿蔔爭奪日光和水分,但我大致上不再變化,也不再學習成長。坑中蘿蔔式的專業學習思維,是認為專業是個有範圍、有限的、固定的、僵固的一回事。如果我有了某些執照、學歷、知識、技能,就有了專業 -- 而且這樣就夠了,我可以不用再學習、成長與創造,我只要重複我已經會了的事情,並且防止別人搶走我的資格與權利。
   但是,要當一個蘿蔔園主,是不一樣的:我要會種蘿蔔,從播種、施肥、除草、灌溉,還沒有完。我要學著規劃水源的配送系統、搭建穩當的防蟲網、我要會 維護各種的機械和工具,還沒有完。我要了解市場,知道蘿蔔要賣給哪個通路商,或者我自己拿到城中賣,我要知道人們喜歡什麼樣的蘿蔔,還沒有完。我也許會要 知道怎麼把蘿蔔園打造成觀光農場,如何將我的房子打造成特色民宿,還沒有完。我也許還要組織鄰近其他的農場主人、遊樂區主人、生態園區管理者,一起經營一個體驗觀光的區域軸線…。

對專業的看法第二種:
開闢一個蘿蔔園

   蘿蔔園主的專業思維,是認為專業並沒有固定範圍、沒有界限、不斷變化、與時俱進、交匯組合的各種內容。專業,是不斷的學習,將各種的知識與能力相互排列,創造自己獨特的價值,並且不斷提供人群、社會,新穎、與眾不同,而且符合需要。
   這已經不是「當老闆」或者「當員工」的差別。老闆當然要有「蘿蔔園主」的心態與思維;有些老闆憑著自己有一桶金,開了公司僱了人,不會經營也不會帶人,不了解市場也不懂客服,連自己的脾氣都克制不了,當然結果就是賠錢倒閉。但是當員工,也愈來愈不能維持「坑中蘿蔔」的心態;固定、有限、狹隘的專業, 難以幫公司創造更大的價值,難以帶來創新與成長,而且容易被替代。

   在很多情況下,員工存有「坑中蘿蔔」的心態,是造成組織、公司、社會停滯不前的原因。許多人是以「捧鐵飯碗」的心態,待在大型公司或公務部門,原本 能力可能不差,但日益退步,最後只夠勉勉強強應付日常業務,大部分的心力都放在拉幫結派、勾心鬥角,排擠能力更出色的同事。在組織中這樣的蘿蔔若多,各部門必然長於捍衛本位利益,拙於解決共同問題與發展全面的利益。整個組織就因此陷入無效率以及虛耗。
   我們要從學習的過程中,就減少「坑中蘿蔔」,造成更多的「蘿蔔園主」。「蘿蔔園主」在當員工的時候,會不斷加強自己的能力,能做出對全局最好的判斷;在當主管的時候,能解決跨部門的事務及問題;在當主導者的時候,能夠綜觀全局,領導組織創造價值。
   坑中蘿蔔是減法的專業觀,專業職位的數量,佔掉一個少一個。蘿蔔園主則是乘法的專業

不斷變化的世界,
不斷出現的危機與契機
觀,一個有能力的專業者,可以種很多蘿蔔,創造許多個職位。若這樣的蘿蔔園主,在台灣找不到發揮空間,還可以到海外去開蘿蔔園 -- 台灣人的成功,不必在台灣。
   現在世界有七十億人,在這個世紀末可能到達一百億。這個世界資源正在稀缺,科技正在突飛猛進,不斷出現新的問題,也不斷出現問題被解決的契機。這個世界正在呼喚、等待的專業人士,不會是將自己封鎖在坑中的蘿蔔,而是不斷擴充自己,發現機會,運用新技能解決問題的蘿蔔園主。
   但,我們如何成為那樣的專業人士? 隨著資訊科技發展,學習的重點不可能再是三秒鐘可以查到的知識。那是什麼? 未來的社會愈來愈複雜,每個人都可能要做更多元的判斷與策劃,在這個趨勢下,大學的學習應該長得什麼模樣? 如果我們希望自己,成為像蘿蔔園主的領域開創者,而不是像佔坑的蘿蔔,我們在各領域,又該怎麼學習? 這是我在這本書中想要探討的。

Monday, March 11, 2013

關於專業的選擇 -- 學歷與職業的複雜關連

有些學科和相應的實務領域
之間,有頗為嚴重的落差
   關於學習的選擇,有一個更困難的課題,那就是學歷和職業之間的複雜關係。我們曾經天真地以為,或是有一些人仍然以為,學習與職業總是兩位一體、密不可分、一石二鳥的關係 -- 學什麼就可以做什麼,至少,只要你書讀得好(用考試和學期成績來證明)就有機會做那個領域的工作,而且作得好。
   但是事實上,正如吃腦不一定補腦,學歷與職業的關係也沒有這麼簡單。

   有一些科系本身,除了學術界之外,實務界並沒有直接相關的工作,例如部分人文學科、社會科學類。也有一些科系,本來有的實務領域,在台灣已經嚴重萎縮,而學校中的科系並沒有(完成)相應轉型,例如農學院的某些科系。
   有不少職業,並沒有相應的學科,或者,沒有讀相關的學科,也並不會有什麼關係。大部分的服務業都可以畫入這個領域。
   有一些科系,其名稱看起來和某一些實務領域有關,但事實上教學與實務卻有厚重的落差。商管、社會科學類,都可以算入這個類別。課程中教的,常常並不 是職業領域所需要的知識與能力。(但也不見得可以武斷地指責教學方趕不上時代) 在這樣的情況下,仍會常見到學生,就算學習成果不錯,仍然無法投入、決定不投入相關職場的情況。
   在這樣狀況下,有志於某個職業領域的學生,應不應該讀那個類別的科系? 如果就讀的科系與職業關係不夠緊密,學生又應該怎麼學習? 這也是這本書中將要探討的。

Sunday, March 10, 2013

關於專業的選擇 -- 興趣與天分

喜歡音樂的人多,適合成為音樂家的人少
圖為小提琴大師 Jascha Heifetz,
他在七歲那年登台演奏Mendelssohn
的小提琴協奏曲。
   關於選擇,最常討論的是兩個因素:興趣或天分。麻煩的是,這兩個因素有時候不見得重疊。
   在此所說的興趣,可能是理想或夢想,可能是價值觀,總而言之是你心裡想做的事。而在
此所說的天分,是指反應快,學得快,是和他人比較得知,而且是可以透過考試測驗得知。
   有時候這兩件事是重疊的。許多人的例子,主觀喜愛就會勤於學習,勤於學習就容易擅長,既然擅長了,看起來好像也有天分。反過來也成立:常常有天分就學得快、表現得傑出,受到外界肯定之後,就開始喜歡這件事。
   有時候這兩件事不重疊,那就比較麻煩。以我自己為例,我喜愛古典音樂,但真的沒有演奏樂器的長才。我曾經物理、數學、化學成績不錯,但想到如果餘生都拿來做計算題,卻感到十分可怕。
   如果興趣和天分不相同,選擇任何一邊,都不盡完美,但至少比沒興趣又沒天分好一些。也有一個說法是,日後就業的產業,看你的興趣;而學什麼專業,則 是看你的才能。舉例來說,如果你覺得醫療是一個偉大的事業,但自己卻對實驗、解剖敬謝不敏,但在會計上卻學習得順利 -- 未來,在醫療機構擔任會計,也許就是一個不錯的計畫 -- 你能在一分偉大的事業上,貢獻自己最擅長的部分,也就兩全其美。

Saturday, March 9, 2013

關於專業的選擇:出人頭地 -- 選擇或努力

長期而言,有興趣和有天分的人
最終容易有傑出的表現。
   關於常專業路徑的選擇,有一個說法:出人頭地是看你多努力,將力氣花在選擇是浪費時間。
   努力很重要,這也是出人頭地最關鍵的因素。正是因為努力很重要,所以選擇也就更重要。此話怎講?
   一個人要能夠不斷的努力,大致上在兩個前提下比較容易達成。一個是,他很喜歡做這件
事,或者,他很擅長做這件事。如果你喜歡做,努力就是一件享受, 是一件容易達成的事,而不是折磨。如果你擅長做,努力是有成效的,能讓你得到反饋,而不至於一直受挫折,也就更容易一直做下去。
   走進一個你其實不喜歡,也不擅長的領域,其實是有點兒大事不妙。在求學的過程,你每次打開書就想合上,每次聽課都想睡覺,每次實驗都想蹺課,這樣痛苦的努力,你能持續多久? 如果,每次同學讀兩小時就懂,你卻要讀兩天,考試還輸給同學,就業後的成果與反應也比別人慢,這樣的委曲你能承受多久? 也許,若我們運用意志力,總能忍著痛苦努力,或者忍受事倍功半的委曲,但是這樣的情況下,成就有可能趕上那些有興趣,或(又)有天分的人嗎?
   判準自己有沒有興趣、是否擅長,一定要透過嘗試與探索。在嘗試著學習之前,沒有人生下來就擅長什麼事;沒有接觸和嘗試,覺得某個領域可厭/可愛也許 只是表象。有時候喜歡也只是假性喜歡,在嚴肅而認真訓練中可能不堪一繫;有時候不擅長也只是適應期較長,突破瓶頸之後可能豁然開朗。要怎麼嘗試,怎麼探 索,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楚,這也是本書將要討論的。

Wednesday, March 6, 2013

如果政府與社會讓我們灰心失望

李翔宙請辭申退 軍方內鬥說再現 2013/08/09 
【聯合晚報╱記者高凌雲/台北報導】

李翔宙請辭 國防部:絕無此事
2013/08/09 
(中央社記者陳培煌台北9日電)
=======================================

除非我腦子有漏,不然這兩個說法:

「李翔宙有請辭」「李翔宙沒有請辭」這兩個報導之中只有一則為真。
這個情況,真是熟悉。

「不意外」是跑進我腦中的第一個想法。突然,我想起這幾年懂得的事情:
「不相信」
尤其是,應該要重視誠信的官方立場和報導真相的新聞媒體。
這麼荒唐可笑,卻又這麼自然而然。

官方立場可以因為面子考量、本位盤算,而睜眼說瞎話。
官方立場可以因為上級授意而見風轉舵,甚至掩滅證據。
官方立場可以因為選舉競爭而曲解事實,掩耳盜鈴。
官方立場分析到底,往往是不堪聞問的機關立場或個人野心。

媒體報導可能是買來的業配而不是基於調查的真相。
媒體報導可能是捕風捉影、道聽塗說而不用詳細查證。
媒體報導可以只其於來路不明的網友無腦激動的發言。
媒體報導可以與廠商或藝人的公司套好招的變相廣告。

這就是我們引以為傲的民主經驗和言論自由?

我確實有認識認真而努力的新聞記者。我也知道在政府裡有善良聰明的人。
不是每一個政府行動都來自私心,不是每一則報導都是謊言。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虛假和偽造,在這兩個最需要信賴的領域竟然「不少見」,

而且常常曝露地如此粗糙明顯,而且在被看穿後毫無羞赧
而人民竟然得需要依賴自己的小聰明,訓練自己在閱聽訊息時,先告訴自己:不要相信。

日前(我尊敬的)資深記者劉屏,寫了一篇關於「洪仲岳案」的文稿
討論在美國虐兵至死的事,並沒有需要追究到高層。
我很意外他竟然看不出來,我們並不是一定要誰「償命」
而是驚訝於證據被掩蓋和銷毀,上級竟然無動於衷,
甚至可能涉及包庇或教唆。

這也就是為什麼白宮風雲、新聞編輯室,
talk of the nation (美國新聞節目) 讓我敬佩嚮往,賺了我不少眼淚。
這些人,真實的人或虛構的人,在錯綜複雜的世界中,
為了維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真實及信賴」付出努力與代價--
至少至少,在犯錯後能坦承和道歉。

最後,想回答有時候被人問到的問題:
「X國好像比較好,為什麼不移民/留在當地?」
原因有很多,有一個是:我不認為自己有弱小、膽怯到,
需要躲到一個別人努力建構和維護良好社會去坐享其成。

英、德、美、荷蘭、芬蘭…都是有演化的歷史,
有一群人努力爭鬥,將社會從寙陋推向完善,而且爭鬥仍然持續。
任何社會的先進、美好、卓越,都是爭鬥而來,不是天生而成。
如果我沒有努力和付出,投機地依附別人努力的成果,
我看得起自己嗎,我如何面對我所重視、所尊敬的人?

台灣今天在半光明半黑暗的灰色地帶,
是有可能在我們這一輩的努力和智慧之下,
往良善的方向推進,我們有這個潛力。
但也有可能在我們的放棄與膽怯之下,被貪婪與自私吞蝕。

也許,我們總可以選擇,逃離養育我們的家鄉、遠別我們所愛的親友
到一個由別人撐持的天地,蔭蔽在別人的努力下,過著有吃有住的小日子。
也許,那也是一個可以選擇的故事。但我選擇不那樣寫我的故事。
也許,我們的努力會失敗而付諸流水。但我始終沒準備好不戰而降。

我一直說我不是個容易受外在影響的人,但似乎,我還是被影響了。
寫到這邊,才發現這篇文章的起首和結尾有點不搭調,
所以我決定為它下個標題。


並以這句話,作為本文的結束。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 Oscar Wilde

 

被烹飪拯救的主廚 -- 簡銘廷 訪談 三

上一篇:被烹飪拯救的主廚 -- 簡銘廷訪談 二
對學廚藝者的觀察與建議


    不少實習生或學生,雖然學習精神不錯,但卻不學變化,只學仿照,是較可惜的地方。如果只仿照師傅,只學如何用勞力換錢,不進步,這樣的人無法體會到廚藝中的樂趣,常會放棄。
    什麼是廚藝的「底子」? 是熟悉達到各種特定效果的方式,以及刀工、炒工、火候、容器…各種細節在烹飪時造成的差別。舉例而言,記得書上說某個甜點是用180度烤30分鐘,這不是實力;要知道如果這個甜點,如果改變形狀,改用150度來烤,會有什麼樣不同之處,這才是實力。
    近年來台灣在國際觀光上,知名度較過去提高。台灣多很多餐飲學校,餐飲業也愈來愈制度化、重視證照,廚師的「不良嗜好」或草莽氣質也減少。學生的性質也和過去不同,學生平均而言愈來愈有學習動機,而不只是想賺錢糊口。這些因素下,台灣的餐飲業體質確實是愈來愈好。


    除了開平與高雄餐飲大學(高餐)是傳統較著名的餐飲學校,景文科大和弘光科大的餐飲(旅)系,在業界名聲也不錯。高餐的學生,一般而言,比較知道自己的特質與方向,所以學習動機、主動程度,學習速度,會比高中年紀的開平強。


    學餐飲的人,比讀書的人更需要出國看看,因為文字的知識可以遠距傳播;飲食的色香味就必需到現場才能感覺。不見得要留學,但一定要到各地多見識,別人在餐飲經營上有何不同,並且自己想想在台灣是不是可能做? 台灣的顧客可不可能愛吃?
    除了在學校學基本功,更應該多看節目、網站、食譜,讓自己的見識跟得上時代。有時候外界的進步和變化,學校並沒有跟上。即使是執業了,當了大廚,也需要不斷求新求變,
italy-food-in-italy
旅遊頻道中,美食節目特多,不能常出國也能大開眼界
(聯結至旅遊頻道的「美食天堂」)
有所進步。
    當廚師有其樂趣,但也有不為外人知的辛苦。在台灣當廚時常要很晚下班,十點或十一點是常見的,因此常需要犧牲和家人相處的時間。
    讀完餐飲,許多人可能不當廚師,那也很正常,因為有了餐飲學習的經驗,日後進入調酒、廚具、營養師、廚房設計、餐旅管理服務…這些領域或工作,都會很不錯。
    現在要當廚師,不但要會作菜,還要會講菜,要能和客人介紹,許多大餐廳,廚師出來和客人互動及答謝,已經是常態。互動的能力在一般的餐飲學校是沒有教的。
    當廚師最重要的是要自我學習,不斷創新,重點不是要比別人強,而是和人不同。能呈現出客人想要的,又和別人不同的餐點,這才是學習的方向。

註:一般而言,到餐廳實習,都會有一個學習順序:切工、冷台(如沙拉)、擺盤…等穩定後,再進行要調味的職位,例如煎炒。

    當我問,烹調對他有什麼意義,銘廷這樣告訴我:「烹調救了我,它進入我的血液,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每個人都要吃,而且人人都應該吃得健康和美味。當我知道我的食物可以讓別人開心,可以在別人生命中貢獻重要的一部分,我就感到很開心。

被烹飪拯救的主廚 -- 簡銘廷訪談 二

上一篇:被烹飪拯救的主廚 -- 簡銘廷 訪談 一 
     赴澳學廚藝:在畢業後,由於老師建議他去國外學習,銘廷選擇赴澳洲留學。他從語言學校開始,就開始半工半讀的歲月。他在搬家公司任職過兩個月,之後就進一間義大利餐廳;雖然他的英文能力還不能很順利會話,他用實作證明能力,取得了這分每周工作三到四天的工作。
    在語言學校之後,他進入法國藍帶廚藝學院(the Cordon Bleu)的澳洲分校,同時主修烹飪
Julie Julia
藍帶廚藝學校
與西點。這兩門主修,各是一年兩個月的學程,一般學生用兩年半才能先後修完,銘廷同時修習,在一年兩個月內學完,並且同時工作賺取學費。在藍帶學院,銘廷見識到更廣的廚藝,其主廚來自英、法、澳,也有世界各地的食材。在教法方面,藍帶學院更重視獨創;在師傅示範後,學生不只複製,而且還要能創造。在台灣,即使乙級證照,也不代表具備靈活創造的能力,而且許多學生本身也沒有創造的熱忱與投入度。
    註:法國藍帶廚藝學院對於入學沒有設定明確森嚴的資格,但是對於畢業有門檻。在修完學程之後,會拿到畢業證書 (diploma)證明曾在此學習過,但是這是沒有用的,需要拿到國際證照 (culinary degree),才能證明能力。
Pastry
    餐飲管理的學習與實習:在藍帶學院畢業後,銘廷再進入南澳大學(Adelaide)就讀餐飲管理 (hospatality),除了加強品酒、食物方面的學識,也學習關於會計、行銷、企業法、管理學、人力資源等方面的知識。在這個學位中,銘廷在兩個大飯店實習。第一間是西澳柏斯 (Perth) 的 Hyatt 。在這裡習實的半年之間,要輪調每個部門,包括西餐、中餐、點心、中央廚房、VIP club。他每天實習,從白天五、六點到下午兩點結束,下午後自己找了一間希臘海鮮餐廳打工。第二份實習時,銘廷回到Adelaide,進入 Rydges 飯店擔任總領班(chef de partie),已經是主階主管層級的工作。因為銘廷快速累積實務和工作經驗,加上理論知識,所以在這個時間點已有實力和大飯店談條件。在此之前,他非常辛苦,同時讀書及工作,比別人累,但有收入可支付學費,畢業後升遷也比別人快。這樣看來,這個過程十分值得。
茶也有很深厚的道理
    返台教學觀察:在畢業後,銘廷返回台灣,在等待兵役的期間,在校長的支持下,回開平擔任教學副主廚,教中西餐創意料理,將新學到的知識與能力與學校分享。在教學過程中,銘廷認為,和數年前相較,開平教學有改變,變得更加靈活、多元化。很著重在地、季節性食材的運用教學。學生因為有更多元的媒體,有更靈活的想法,老師的教學方式也更多元與平等,加入更多師生交流,尊重學生的創意、興趣、想法。這些都是可喜之處。
    服兵役及工作:銘廷在替代役的期間,在名間鄉觀光局的據點服務,擔任導遊和翻譯,帶國內外遊客品嘗茶料理。在這段時間內,也學習到許多茶相關的知識、製法,與創意餐點,例如茶布丁,佐牛排的茶醬料、茶籽燉肉等。兵役後,銘廷先後在大直的 法式餐廳擔任副主廚,以及桃園 Novotel 擔任西餐副主廚。之後又被 Adelaide 的四季酒店延請擔任副主廚。

    註:大飯店中,主要分住房與餐飲兩大系統,習實的時候,烹調背景的人不必進入住房部分實習,只要在餐飲部分輪調。
    註:大飯店的餐廳中的職務位階是:總領班 / 副主廚 / 主廚。
    註:澳洲物價、學費、生活費、薪資都高。銘廷認為,若用父母在台灣賺的錢,在澳洲生活,對父母太辛苦,所以及早在澳洲工作,用較高的薪資自立生活及付學費。
下一篇:被烹飪拯救的主廚 -- 簡銘廷 訪談 三

被烹飪拯救的主廚 -- 簡銘廷 訪談 一

http://kpnet.kpvs.tp.edu.tw/uploads/img4a07c425a7f58.jpg
簡銘廷,照片來自開平
    檔案簡介:簡銘廷,在國中的時候,曾經功課不好,甚至休學。後來進入餐飲領域後,在開平時就獲得西餐競賽全國第三名。後來自澳洲藍帶廚藝學校西點第一名畢業,南澳大學(Adelaide)餐飲管理畢業後,擔任過 Rydges 飯店總領班、開平教學副主廚、桃園 Novotel 西餐副主廚、Adelaide 的四季酒店副主廚,屢屢打破最年輕任職的紀錄。在這次訪談之中,我特別想知道這一條學習之路是怎麼改變他,學習廚藝是怎麼一回事,他又是怎麼成為專家達人。
    從讀書挫折到餐飲興趣:在和銘廷訪談時,他和我說,作菜救了他。他在國中的時候,原本父母希望他能在功課上表現良好,並成為醫生或公務人員。但是他對於讀書不感到興趣,成績也不好,並且開始叛逆,和家中關係緊張。Ming-Ting 國中畢業後原考上了私立的五專,且在五專就讀一年之後休學。在休學之後,他開始思考自己有什麼樣的興趣。因為外公開過餐廳,媽媽很會煮菜,所以銘廷耳濡目染之下,對於作菜也有興趣,於是就讀開平餐飲學校。在開平就讀的時間,他發現自己能專注在煮菜這件事情上,能找到平靜。
Jimmy Oliver 可能是全世界最善於講菜和演菜的廚師
    開平餐飲學校的學習:在開平的學習,很重視貼近實作,師傅教英文和法文原文食譜,學校也有語言專門課程;學校有實習餐廳,學生花很多時間實作。開平的老師都富有業界經驗,許多人在餐廳擔任過大廚,也有不少老師仍在業界服務,在開平兼課教學。
    二年級的時候,學校招技藝競賽的選手,銘廷想學更多新東西,所以參與申請,並且因為平時表現優秀,所以被學校選上。參與選手的培訓是相當辛苦的,無論中餐、西餐、烘焙,銘廷都要學習(一般學生三領域只要選一項,但也因為如此,日後銘廷的能力,比許多同領域的人廣)。在同學下課後,他從下午五點到晚上九點都要在實習餐廳練習廚藝。在高三的時候,銘廷在西餐項目得到全國第三名,並以市長獎畢業。
    註:餐飲類的技能競賽中,主持單位提供每個人相同的素材,每個選手在一天半之內,設計並完成自己的開胃菜、前菜、主菜,和甜點。
下一篇:被烹飪拯救的主廚 -- 簡銘廷訪談 二

Monday, March 4, 2013

學與業 資訊小棧 歡迎「研究智工」

學與業資訊小棧是什麼,要做什麼?
   學與業資訊小棧,由謝宇程建立及主持,致力探討在現今的產業/專業/職業環境下,學生該如何學習。這個網站將提供讀者第一手的訪談資料,以及作者群的思考結晶。
   在2013及2014年,本棧的主要研究方向,可參考:《不再誤解技職教育》以及 《後學歷時代的大學學習》;本棧的長期研究方向,請參考:《為「學習」創造新面貌》。目前主要的計畫,是透過書籍的方式,將研究成果的精華和讀者分享;而寫書過程中的一手資料、思考歷程、未放進書中的故事及知識,都將在本棧中和讀者分享。
   小棧以公開共享的模式提供資訊,截至目前為止,尚未營收,但朝向「為目標而營利」(Profit for Purpose) 模式努力中。小棧也正在嘗試和國內學校、團體、基金會…建立合作,分享資源,爭取贊助。
智工將作些什麼?

Answer if you are there!
  1. 參與訪談以及撰寫紀要:訪談是本棧研究的重點方式之一。本棧計畫訪談各領域的專家、意見領袖,知識分子、創新先鋒,作為相關研究的基礎。會由謝宇程進行聯繫邀請,智工一同前往訪談,並在訪談後撰寫紀要。訪談紀要可參考:從生科實驗到投資分析 -- 林群倫企業評價師訪談
  2. 推薦訪談對象及打造問卷:待智工較熟悉訪談程序,並對研究方向有較深的理解後,也可主動推薦訪問對象,並一同打造問卷,甚至在訪談中參與發問請益。
  3. 撰寫文章及推薦資訊:本小棧歡迎各種對「學與業」的觀點、經驗、故事。歡迎智工主動提供文章及資訊。
將如何運作?
  1. 如果你有興趣參與成為小棧的智工,請在此留下你的資料(聯結至google form)。
  2. 本棧若有採訪的規劃,將及早向留過資料的智工群發出email,告知時間、對象,以及問題。若有興趣且能夠配合,則一起出發。
  3. 在訪談結束後,希望一周內提供訪談紀要。訪談紀要會由謝宇程修改潤飾,並請受訪者再補充及認可。最終版本,尤其是具名訪談,會以受訪者的意思為主。
  4. 若是智工推薦採訪對象,想參與設計問卷,則彈性協調。
  5. 智工要提供任何建議,都可隨時提供。
志工需要什麼資格?
  1. 本小棧歡迎大學(包括科大)、研究所學生、待業或備考者、已就業者參與智工。但因為訪談常在非假日的白天,有時間可彈性安排較適合。
  2. 善於思考,對書寫有興趣為佳。
  3. 地點方面,不限於大台北。日後本棧可能採訪中南部的人以及學校。
智工能獲得什麼? 為什麼要做學與業的智工?
  1. 和專家面談的機會:在當學生的時候,大致上不會有什麼機會去和實務界的專家請益。參與小棧的智工,將有一個合適的理由、機會,和一個專家對談,更加認識你所學習的領域有興趣的領域。
  2. 思考自己的未來及學習規劃:參與小棧的訪談,或是前置作業的準備,可以幫助智工思考自己的未來,你可以請教你最好奇的問題,這些都將有助釐清,你想要什麼樣的未來,又要如何學習。
  3. 稿費或薪資:在目前的階段,學與業小棧還沒有資金進項。但已在計畫募款事宜。當日後募款有成果之將規劃給智工合適的稿酬社會對他們貢獻付出的感謝
   學與業小棧希望,也計畫給智工提供合適的報酬,但我更希望的是,幫助參與的成員,了解自己探索世界,思索未來,並鍛練能力。學與業小棧 希望能和每一個認真計劃未來的朋友們,一起走一段認識自己的路。願意同行嗎? 留個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