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29, 2013

私校、軍旅、沙龍 -- 一個髮型設計師的生命歷程

    肯夢學院訪談系列中,有一個特別的訪談對象,不是肯夢的學員或設計師本人,而是肯夢學院學生(化名:Joe)的妹妹(化名:Jenny)。Jenny 告訴我們,她的哥哥,如何從私校生,進入軍旅,最後走向髮型設計師的路程。

宇程:感謝你願意和我們分享Joe 的人生故事。他小時候的求學經驗是怎麼樣的?


Jenny:

    我哥和我相差一歲,從小玩在一起,也讀同樣的小學,所以在國中之前,有非常相似的生活經歷。到了國中,也許是家人對男生的期許比較高,又怕男生貪玩,所以送他去讀私立國中,過著周間住校,周末回家的生活。

    在這所私立國中,他一直讀到國二。在國二的時候,因為有女生寫紙條給他 (他是個長得滿好看的男生),導師把這件事看得極為嚴重,認為這件事「影響學習風氣」,向家長抗議。我哥因此轉回一般公立國中。

    雖然我哥轉學之後,適應情況也還不錯,但是事實是他後來高中並沒有考好,所以父母又決定讓他去讀私立的東山高中,過了三年較嚴格的高中生活。相對而言,我國中讀一般公立學校,高中考到新店高中,沒太大壓力,三年之間過得很快樂。

宇程:在進大學之後,你們的學習經歷有什麼樣的不同?

Jenny:

    我哥在東山高中,時間都用在讀書做習題,但是他並沒有思考關於未來。在聯考之後,他上了文化大學的某個科系。父母覺得,這樣子的路,可能無法保障他未來的工作,所以要他去考軍校,後來高分考取政戰。在一年之後,我因為自己的興趣,進了實踐大學設計系。

    我哥在讀政戰的時候,星期一到五都在學校,星期六日放出來,而且有零用錢,加上畢業後必然當軍官,所以每到周末,我們都看不到他的人,他一定都把時間拿去玩,就這樣一直到畢業。然而,當上軍官之後的第二年,他開始不適應軍中,而且情況愈來愈嚴重。到了第五年,他開始愈來愈少講話,原因是什麼,我們都不知道。

    第五年的某一天,情況嚴重到他的長官打電話來家裡,和媽媽講說:「你的兒子可能得憂鬱症了,他都不說話了。」他那時候擔任輔導長,自己的心理都出問題,怎麼擔任心理輔導的業務呢? 爸媽非常難過,但是覺得情況已經很嚴重,所以決定驗退,因為他還不到公費生的退伍年限,所以拿了一筆錢出來賠給國家。

    那個時候,我正好在西班牙留學讀設計。他那時候,因為當軍人,好幾年都沒有出國,所以我就邀他來西班牙住一段時間,放鬆加上想未來。我看到他的時候真的嚇一大跳,他個性變得和過去完全不同。剛開始的一段時間,他的情況真的讓我非常擔憂,因為變得很遲鈍。例如,問他一個問題「晚上要吃什麼」,這麼簡單的問題,往往他沒有反應,要想好久才給你答案。

宇程:在那之後,他怎麼樣恢復,如何重新開始構思未來的路?

Jenny:

    在那時候,我和他深聊,不斷鼓勵他,他最後說,可能會適合去學廚藝。於是,我們鼓勵他進入澳洲有名的藍帶廚藝學院。由於他英文不好,也沒有廚藝的背景,所以需要上課和準備考試,考過才能入學。他把存款都拿出來,在澳洲準備了半年。但是,最後他竟然沒有去考那場試,甚至我們後來知道,他連許多課程都沒有真的去上,因為他沒自信心,而且,他似乎也不真的這麼想成為廚師。

    回到台灣,爸媽又陷入擔憂。他存的錢也花完了,但仍不知道下一步要往哪裡去。最後,我耐心地和他聊,他最後終於說了,他其實一直有興趣當髮型設計師。爸媽一開始不太贊同,認為這是「國中不愛讀書」的人才走的路,並且別人16歲就開始學,我哥快30歲了,我媽擔心他進這行是否太晚。

    我認為,只要願意開始,何時都不晚,所以我就著手幫他找資料。我有找到一些沙龍,例如曼都,雖然即日可以上班,但是要從學徒做起,也不確定別人願不願意教他。最後,還好我看到肯夢學院,課程設計是能在10個月之內,學到職業級的水準。因為我知道肯夢這個企業,也很肯定朱平先生這個人,所以我鼓勵我哥去試試。

宇程:Joe 後來的學習情況,是否上軌道呢?

Jenny:

    現在他已經上到第十個月了,將要在八月結業,我們全家都會參加他的畢業典禮。在這個十個月中,他從來沒有缺過課,他的學習參度非常積極。例如,他在每個階段,會有一些讓他測試的模特兒,他都會在真的剪髮的前一天,先幫模特兒整理、染髮,等一切準備好,第二天再正式剪。這樣認真的態度,之前是沒有看到過的。他現在話也多了,也交了新女朋友,人也更開朗了。我們現在終於不必再擔心他了。

Sunday, July 28, 2013

肯夢學院專案 -- Ryan 的專業歷程訪談 一

記錄:陳君文

    Ryan是肯夢學院第一屆的學員,畢業於復興美工後,她曾在出版社、服飾店、新婚祕書從事工作,最後進入肯夢,學習美髮之後成為髮型設計師。因為家庭及個人生活規劃的考量,將工作的重心放在肯夢的課程安排。她的髮型設計專業生涯,是如何發生及轉變的?

謝宇程: 請問你在接觸肯夢之前的背景是?

Ryan:我是念復興美工畢業的,畢業之後就直接在三民書局工作。做一些出版相關的美術編輯等等。算是很直接的學以致用,一般來說這個學校畢業的同學們也都在這個領域工作。

    於出版業後,有機會在服飾店中工作,而為了找到最適當的方法陳列服飾,於此我的「視界」產生了改變,開始從平面的思考,增加立體的思考。而衣服每一季的流行不一樣,我們需要去製作目錄,那也因為這樣我開始去尋找模特兒、去看這季的風格在哪裡,進而去做一些比較流行的東西,所以才比較開始接觸流行、開啟了我對流行的學習之路。我也很感謝我當時的老闆,讓我可以下了班開始學習化妝,不然當時其實蠻流行下了班還要加班的。

    學習了一兩年後,開始覺得彩妝好像不太夠,接著又開始學習頭髮這塊,但當時學的比較偏向造型類。剛好有個老闆是走電視電影圈的,那我覺得既然學了就需要有機會磨練,我就開始在他的體系之下接一些廣告、戲劇的造型師。但影視圈比較複雜,我不太會去跟人家交際應酬等等的。工作時間也不穩定,尤其某次去了台南三個月出外景,開始讓我萌生了打退堂鼓的念頭,因為當時有了家庭,我並不想離開家裡太久、所以我和老闆協調我不接影視的部分,剛好這時候開始流行新娘祕書,所以也做了一陣子的新秘。

    在做新秘的這陣子開始覺得有些新娘的頭髮是需要修剪的,有蠻人多是沒有整理過頭髮就來了,特別是瀏海這部份,瀏海太長是很難做造型的。所以我就開始在網路上找一些剪瀏海的部分來學,才發現了肯夢學院的計畫,發現它們有教剪髮,雖然他們沒有只教剪瀏海,是會教你從不會到會。但我就想這樣其實也還不錯,因為新娘只會結一次婚,但你要剪幾次的頭髮呢?你可能要剪很多次的頭髮,我想這樣也是一種商機吧!所以我想了一下是可以嘗試看看這樣的改變,雖然這個改變你是必須停止現在的工作,全心全意的在這裡學。那也因為有了小孩,從學院畢業後我中斷了兩年多工作,也是大概前年才回來工作的。

謝宇程: 在做跑到轉換之前,不知道你有沒有什麼擔心或害怕?

Ryan:還記得那時候我打電話來肯夢詢問的時候,我只問他一件事,就是你們有沒有年齡限制。他們說沒有。那我覺得只要沒有年齡限制,就是我可以努力的事情。當初我大概35歲左右。

謝宇程: 在肯夢的十個月,有沒有一些學習的方法、或是學習的內容讓你受益良多,也讓你在之後的職業生涯中獲得很多?

Ryan:我覺得肯夢學院很特別得是,他們不只教你技術,他們也教你美學、生活、環保的部份,我想這是一般訪間所沒有的。還有在這裡也認識很多良師益友,像是我第一屆的同學到現在也是很好很好的朋友。這樣的朋友關係一定會是一輩子的。

謝宇程: 從十個月從不會、到會,有沒有哪些歷程是讓你覺得特別的?

Ryan:我覺得最深刻的是如果說你有不會的部份,老師一定會把它所擁有的都交給你。那當然還是要搭配不斷的練習。像當時我很不會捲頭髮,那我就抱著一顆假人頭在家裡一直練捲、去練習速度跟手感。那像洗髮我也不太會,我就回家用大腿練習那個觸感、然後想如果我是用在頭皮上,那是什麼樣的感覺。

謝宇程: 在美髮這方面你覺得你是有天份的、或是學的快的嗎?另外哪個領域是你比較擅長的?

Ryan:我覺得我沒有耶,我不是成績很好的那種同學。但我很老實,老師教什麼,我就聽、然後回家練習。至於比較專長的部份,我覺得我都差不多,剪染燙都很平均。

肯夢學院專案 -- Ryan 的專業歷程訪談 二

記錄:陳君文 

謝宇程: 在肯夢學院結訓後,你中間休息了兩年,那回來之後你的工作有沒有什麼不一樣?

Ryan:回來之後我就在原來的沙龍上班。那公司一個很好 的地方是我希望我可以在五六點下班,因為我需要回家帶小孩、煮飯,那通常你在沙龍上班不太可能的事。我很感謝公司體恤我這樣的需求、讓我在工作、做自己喜 歡做的事之餘,也可以兼顧家庭生活。其實我現在一個月就六天在大安店上沙龍班,其餘的時間我都在學院這邊負責規劃公司內部培訓課程以及一些行政方面的工 作。這樣讓我可以早上九點上班、下午六點就下班。我想這個在其他沙龍是很難做到的,所以我很感謝這個大家庭、很榮幸可以在這個地方工作。假設我以前的工 作,我相信也不太可能這樣。

謝宇程: 肯夢學院課程規劃的部份現況如何?有什麼的演變和推進?

Ryan:我主要負責是課程的部份,包含安排講師來上課跟檢定考試。課程規劃的方式也是利用學院本身已經行之五年的教材去修改跟調整然後運用在這些技術師身上。我們現在將培訓分為初、中、高三種。初、中級的部分對象主要是外來的一些設計師或助理。我們會利用考試的方式來看他們現在座落在哪個等級,培訓之後就可以慢慢考試最後晉升成為設計師。考試的部份都是有實際的模特兒、在人頭上直接操作剪染二和一。高級的部份則是針對一些已經在線上的設計師,但他們收費比較低。那他們如果想要像我們一樣收費比較高,也是需要經過訓練跟考試的。通常這部份的培訓會加強實際上的操作、去針對每個設計師的問題做調整,老師也針對設計師需要改進的地方去做提點。雖然是團體上課,但是比較注重個別指導,讓學生更好、更精進、精緻度在更提昇。而這部份的師資我們會請一些年資比較久的設計師來教、他們都很有教學熱誠、也比較知道該去如何提昇每個人的不同之處。

謝宇程: 通常肯夢的助理是什麼樣的背景或身分來這裡的?

Ryan:有的人在別的沙龍待過。有些學生是美容美髮的學生、有的不是。或是像之前來了一位城市大學的同學,他也是完全不會。那他來到我們這裡,我們就教他一些服務禮儀、洗頭髮、接待客人的技巧等等。他們回去之後,好像是要寫報告的,在之中寫一些他們這幾個月來在企業之中學到些什麼。在這之中我們也付他們薪水、有時候老師們也會過來看看學生們的狀況。

謝宇程: 這幾年你有沒有感受到關於髮型設計人才培育上,在過去、現在、未來有些什麼不一樣或是可以在加強的部份?

Ryan:我覺得公司在這方面是用更多的心力、投注更多的心血來安排課程及內部的訓練。我覺得大家能加入肯夢是很有福氣的。像我現在就在學英文,這也是公司的投資,雖然他們不需要這樣,但公司這邊是很願意花人力跟財力在這個區塊的。像我剛來的時候,課程並不是這麼的有系統,較是有到哪、交到哪,而現在的內訓是很有系統的,你哪一段時間該上什麼課程、該要求什麼、該考什麼,都是規劃好的。現在我們會把學生照程度分班、分初中高三個班。

謝宇程: 那像你的背景有包含了服裝、彩妝這部份,那肯夢對於彩妝這部份有教授嗎?

Ryan:其實我們以前是有彩妝的,在我剛來的時候是有的。那時候我們有AVEDA自己的彩妝品牌、一些保養品、乳液等等的。那現在沒有了。以前有的時候,我們會幫沙龍的客人化妝。像一開始有的時候,我是可以幫客人化妝的,我就會覺得是跟我之前的工作銜接的上來。

謝宇程: 如果現在有年輕人想投入這個領域的話,你會有什麼建議?

Ryan:原則上,我認為至少要高中畢業。到了高中畢業的年紀比較適合來選擇自己的喜好。所以如果高中畢業後想嘗試這方面,就算不從肯夢學院開始,也可以從助理開始。來這個環境看看、是不是適合的、是不是真的喜歡,如果真的有興趣,可以在來肯夢學院進行比較專心跟專業的學習。

謝宇程: 那你認為在這個領域要成為一個稱職、表現得體的設計師,你覺得有什麼是很重要、但被忽略的?

Ryan:我認為是自我技術的提昇,隨時都要精進自己的技術層面。不會因為你在這裡學習結束了就結束了。

Friday, July 26, 2013

從銀行行員到沙龍店長 -- 肯夢Cliff訪談記錄 二

記錄:汪敬傑、陳怡彣

Cliff:髮型設計技術的精確度,是必須透過在工作職場上經驗的累積而越來越提升。跟傳統美髮體制出身的設計師相比,肯夢學院剛出來的設計師唯一缺少的是實作的經驗。但我們的觀念已經透過課程建立了起來,畢業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就能夠很快地上手。
ENERY 5 salon 室外一景
(圖片來源:entry 5 粉絲專頁)

    除了髮型設計技術方面,肯夢的課程同樣重視設計師在美學的培養。例如課程中會讓學員去參觀畫展或是觀摩其他產業的設計作品,這對於髮型設計都是有很大的幫助,像是從服裝的設計,我學習到色彩的搭配應用,怎麼樣在染髮上有更多的創意產生。這些方面的養成,讓肯夢的設計師有著和傳統體系設計師不一樣的氣質。

謝宇程:請談談在肯夢學院畢業之後的發展以及進修的情況。


Cliff:從肯夢學院畢業後,我先在肯夢的北極星沙龍工作了一年半,之後才出來自己開了這間店。其實我很早就清楚自己未來想要開一間店,所以在肯夢工作的這一年半的這段期間,我學習到了開一間美髮沙龍需要具備的知識和能力,包含成本計算、進出貨管理、門市營運和人員管理等。每一項我都學得很認真,等到各項領域都有一定程度的瞭解之後,才出來自己開店。

    肯夢學院會有內部訓練課程,總共分為七階,會根據學生的能力安排到適合的等級的課程。在某個等級的課程結束之後,要通過考試才能夠往上升級,所以設計師可以有機會不斷學習成長。

謝宇程:請問您認為一個髮型設計師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Cliff:一位優秀的髮型設計師,除了懂得剪髮、染髮、燙髮、造型等基本技術之外,更要有能力與顧客溝通。顧客很多時候不是要多麼厲害的設計,他們可能只是想要平常容易整理的髮型,這時候多去溝通就變得很重要,才能夠清楚客人的需求是什麼。要達到賓至如歸,讓顧客除了好的髮型設計之外,還有因為與你的互動而感到開心。

Enrty 5 經營團隊(的背影)
以及位置 (台北捷運忠孝新生站五號出口)
(圖片來源:entry 5 粉絲專頁)
    在當髮型設計師以前,我覺得工作與生活是兩個樣子,不像現在是融合在一起的,我非常喜歡現在的生活,休假時我們設計師會有不同的休閒活動,包含藝術欣賞、戶外運動、攝影、烹飪等,甚至是進修自己有興趣的領域。設計師要讓自己的生活和其他領域有所連結,才可以接受外界多樣的刺激,這對於髮型設計是很有幫助的。我期望自己也可以因為不斷地學習而變得更專業,這也是肯夢的特色,當大家都不斷提升自己,營造出來的氛圍會激勵彼此成長,因為創作是來自深刻的體會。

謝宇程:這家沙龍是你自己負責規劃經營,可以分享一些心得嗎?

    其實即使是肯夢AVEDA的直營店,每家店的設計風格還是會有些不同,但是主要的元素都還是存在。這家店主要都是由我規畫,你們應該可以感受到,這家店的風格基本上是和肯夢AVEDA非常相近,很環保、輕鬆自在、很多花草,我們想要創造讓客人進來可以很放鬆的環境。

    不可避免地,設計師總是會擔心顧客回流率。肯夢希望營造一種讓顧客喜歡的環境氛圍,我們視客人是這家店的而不單單只是設計師自己的,如果剛好那位設計師不在,我們也鼓勵客人可以嘗試不同的設計師,因為我們的獎金不是抽成而是以團隊為單位計算,如此設計師就不用擔心客人上門找不到自己而不敢安排休假。

    經營一家美髮沙龍除了成本和貨品的控制,最主要的挑戰還是在於人事的管理。因為每個設計師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和風格,他們彼此之間的差異性很大,身為店長在管理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團隊的氣氛和和諧,尊重每個人的想法,這樣他們才會認同你,在這裡不能用很強硬的管理方式,那樣子的效果不好。

從銀行行員到沙龍店長 -- 肯夢Cliff訪談記錄 一

記錄:汪敬傑、陳怡彣

   Cliff是肯夢學院第三屆畢業的學員,目前經營自己的美髮沙龍。雖然從高中開始一直很想從事美髮這行業,但在家人反對之下,畢業之後沒有如願走上髮型設計師這條路,而是先進入銀行工作了五、六年。但他始終沒有忘記他的夢想。Cliff是如何達成心中那以難以忘懷的夢想,以下是他在肯夢成長茁壯的經驗分享,鼓勵那些肯做夢的年輕人。

謝宇程:請問你是怎麼踏入髮型設計師這個行業?

   
Cliff:最初想當髮型設計師的原因,是因為我想要做自己的頭髮,想讓自己的髮型是有創意的。其實,我從高中的時候就很想做髮型設計師,那時候只是有這樣的想法卻沒有真正去做,但是其實這個夢一直放在我的心裡,我記得在大學的時候有時候連做夢都會夢到自己在設計髮型!
entry 5, Cliff 所經營的髮型沙龍
(圖片來源:entry 5 粉絲專頁)

    我讀大學的時候在銀行打工過,畢業之後就到銀行上班,那時候其實我在工作上表現得不錯。我是文化大學戲劇系畢業,在大學的時候曾經參與合唱團和戲劇社,其實我的個性很外向,很不喜歡一天到晚坐在辦公室,所以我的主管也會特別指派我去做接待客戶的工作,我很喜歡和人互動所以在這方面表現得很好。

   在金融業工作的薪水和待遇其實很好,但是我卻覺得生活過得很不開心,因為我知道這不是我真正想要做的工作,我想要做髮型設計師。但是我的家人很反對,他們認為在銀行的工作很穩定,無法理解為什麼要去做美髮業,那時候和家人鬧得很不愉快。後來偶然在雜誌上看到肯夢學院的招生廣告,因為工作了幾年已經累積了一些存款,所以就到肯夢來報名髮型設計師的課程。我認為自己不是很有天分的那種設計師,所以我很努力學習,不想讓家人覺得我做了錯誤的決定。

   現在我是這家美髮沙龍的店長,每天工作也是很忙碌,但跟在銀行上班的感覺不同,現在上班就像是生活一樣,兩者感覺是結合在一起。我每天都可以和客人互動聊天、討論髮型設計,所以我每天都過得很開心。家人現在看到我已經做出一些成績,也會支持我繼續這個工作。

謝宇程:請跟我們談談在肯夢學院的課程,有什麼是你覺得比較特別的部分?

Cliff:傳統上,當設計師學徒的學習時程很長,可能一年都不斷地做重複的工作,例如洗頭可能就洗了一年,真正學習髮型設計的時間其實很少。肯夢學院的制度就不一樣,學習進程非常緊湊,在這10個月的時間當中,完全就是專心學習髮型設計的技術。我覺得在肯夢上課的內容很有邏輯性,老師不會只是叫你去做而已,而是會跟你說做這件事情背後的原因以及需要學習的重點,所以學生可以很有效地建立起髮型設計的觀念,而不是只會技術。一般學徒制度的情況,時間還沒到是不會繼續往下教你其他的技術,所以時間拖得很長,因此我在肯夢花10個月的時間學習到的能力,可能會勝過在傳統體制工作好幾年的設計師。
entry 5 沙龍的室內一景
(圖片來源:entry 5 粉絲專頁)

  上課的方式也很特別,肯夢學院的學生和老師是很像朋友的關係,上課的時候老師會鼓勵學生主動發問,老師也會即時回答學生的疑問,所以沒有傳統那種階級的關係。肯夢學院的老師都非常喜歡和人互動。

Henry(肯夢學院負責人):肯夢學院想要消除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階級關係,大家可以彼此互相學習,不會因為資歷深淺而有上下關係。例如,像我之前和Cliff一起出國去上課,我們是報名同一個level的課程,我會想要去瞭解其他美髮課程教學的方式,並且參考用以改善肯夢學院的課程設計,我會和Cliff一起討論上課的內容和心得,因為髮型設計的變化很快,老師也要不停地去學習。

    由於我本身是傳統體制出身,因此當初在設計學院第一屆課程的時候,內容會比較像是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是老師在台上講課學生在下面聽。我會想要把東西教得很好,所以那時候教學的壓力很大,學生其實也不一定能夠吸收。但是後來慢慢修改教材,增加互動的教學方式,發現學生學習的效果很好,自己教起來也很快樂,第三屆就是這樣子進行。

    我們老師能給的絕對不會藏私,學生有需要的話我們就會盡量給。我們也鼓勵學生去參加其他地方的課程,我們不怕同學們比較,反而希望同學去嘗試和挑戰。

Wednesday, July 24, 2013

肯夢學院訪談記錄 -- 髮型設計師 Eddy


記錄:陳君文

Eddy是肯夢學院的第一屆學員,現在除了在沙龍店做設計師之外,也同時擔任學院的講師。 

謝宇程:想先請問關於你之前的學經歷是?

Eddy:因為大學念的是會計,所以我一開始從事的是金融相關的工作,後來則去做了業務相關的工作。那也因為業務這份工作的訓練,讓我的表達能力是比較好的、不會去害怕和陌生人講話,這也成為我當設計師的優點之一。我很不鼓勵沒從試過其他行業,就想來做美髮業的,因為你會不知道你到底要的是什麼。這行業也是和藝術有關的,這點每個人的感受就都不太一樣。

謝宇程:那怎麼會想踏入這一行?


Eddy:我本身以前就蠻愛漂亮的,也會去注意關於「打扮」的資訊。大家自在剪頭髮的時候多少都會感受到設計師的好、壞,剪髮的技巧反映在身上我也會有感覺。所以其實在求學過程中就有發現自己對這塊是有興趣的。那金融業做久了發現自己沒那麼喜歡,因為有時候你在販售商品的過程會昧著良心在賣,但我的本性不是這樣。因此,我後來就開始看其他工作,剛好看到肯夢學院第一屆在招生,和家裡討論之後,就決定花一年的時間、花一點錢試試看這行業。

謝宇程:是不是在美髮業這行,是不是做的越久、就越厲害?

髮型設計,和許多領域一樣
需要個人不斷的精進,
以及廣泛豐富的人生經歷
Eddy:還蠻多人會誤解說在這一行做十幾年就一定很厲害,但其實技術這種東西是要靠自己去精進的,如果他十幾年都在做一樣的事情,那他當然不會進步。當然就經驗上來說,他們一定會比我好,但技術方面如果他不去進修,他就不會比我厲害。或是像聊天這件事,他們有些從小就做這行,能和客人聊的就很少,但因為我從試過其他行業,所以我幾乎什麼都能和客人聊。也因為這樣,其實我比較建議大家可以趁年輕的時候先去試試看其他行業,之後如果覺得真的喜歡美髮這一行,在來進修跟學習。但也不要太晚,大概在27歲的時候要開始確定自己想要什麼。

謝宇程:當初你是從什麼方面判斷自己適合這個領域的?


Eddy:因為我從小就知道自己很在意美容美髮這方面的東西,所以知道自己有興趣。所以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是你自己應該從小就要知道、要多方去嘗試。

謝宇程:肯夢教學的方式、內容有哪方面是讓你印象深刻、也讓你學習比較快速上手的?


Eddy:我其實在學習這些技巧的過程算是特別快的、在突然之間就學會的。那這也是因為我持續的有在練習,雖然不是學的當下馬上就會,但我持續的練習,在某個程度之後,這些東西就融會貫通在一起了。另外我覺得學院的教學方式比一般技職教育好很多。台灣的技職教育花太的時間,花三年才學到我們十個月就在這邊學完的事情,太耗費學生的時間。

謝宇程:你在肯夢學院畢業後的四、五年的工作經歷是? 有沒有什麼職位上的轉換?


Eddy:我們設計師的等級有分成幾種,從N、A、B到C,一般在學院畢業的學生都需要考試,如果考過你就可以成為N級的設計師,然後再慢慢升上去;如果沒考過的話,就先從助理開始。那我是一開始就考過,所以從N級開始做,到現在在台北是B級的設計師。而C級的設計師則是全職做教育部分的設計師,那我希望在兩方面可以同時涉略,所以就沒有往C級考的打算。

謝宇程:從過去第一屆到現在已經六、七屆的肯夢學院,你覺得現在和過去最大的差異是什麼?


Eddy:最大的差異是在於課程的完整度,現在的課程相對有比較高的系統性,像是套用模型來教學,我們會有一個很明確的流程,到什麼程度該做什麼事情,而不是像之前一樣想到什麼就教什麼。而且有很多練習的機會。

謝宇程:你認為你在教課方面的優勢是?


Eddy:因為我自己本身是肯夢畢業的學生,所以我會知道在學習的過程中,那些可能是學生會不懂的,因為這些東西我以前也有過疑問,我比較能夠了解學生的盲點。

孩子如何成功~保羅‧塔夫著(摘要和心得)

學與業駐棧讀者:王馨怡

精英教育的潛在問題

    美國河谷鄉村學校為紐約河谷區三所有名私校之一,學生多出自主流菁英家庭。米尼克‧蘭道夫在這所即具競爭優勢的學校擔任校長,但他對於美國這種教育制度中的許多方法抱持質疑態度。


    在他上任不久後,就取消在校內開設大學先修課程的制度,並勸說老師減少家庭作業。他認為私校以標準化測驗來挑選幼稚園和國高中生是不公平的,這些考試以智商作為評量項目,而過分強調考試卻可能忽略成功的人身上具有的其他重要特質。

內在動機和自主性的重要性


    安潔拉‧達克沃斯,將棉花糖實驗應用在學校教學,對2003年費城某校40位國小五年級學生進行六周的實驗。他們帶著學生練習自我控制,如果學生能做完家庭作業,就會給予獎勵。
    但實驗後他們發現,不管是老師對這群學生的自我控制評量結果、家庭作業的完整度、標準成就測驗成績、學業平均成績,還是遲到的次數,在在顯示這個測驗對學生是毫無影響的,反而應該讓孩子培養內在動機和自主決定。

美國高等教育的問題

孩子如何成功: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新教養方式
孩子如何成功
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新教養方式
    在OECD三十四個會員國中,美國的大學入學率排名第八,令人不解的是美國大學教育文憑價值持續上升,但能否取得大學文憑的比率卻是倒數第二。作者提出可不可以從大學畢業和智能不一定相關,反而是先前決定國高中在校平均成績背後的品格力影響較大,像是毅力、熱忱、自我控制等。

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難以接軌

    瑪莉莎‧羅德瑞克2006年的一篇論文中指出,非認知的學術技能(包括學習技巧、工作習慣、時間控管、求助行為和社交學術問題的解決能力),是在大學中學業順利的重要因素。

    但美國現行高中制度在設計之初主要目的是訓練學生就業,而非培養學生進入大學的適應能力。另外,當時職場上並不重視批判性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卻是現在職場上應具備的能力。

我的看法:

    也許我們該改變的不只是制度,還有父母的想法。我想這和供需有關,若不是父母認為私校比較好,造成過多學生申請,也許可以用比較好的方式篩選學生。在可汗學院的教育奇蹟書中所提到的,用學生的作品集和學習狀況篩選,或許比較好,但卻不適用於數量過多的學生,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用標準化測驗的原因之一。至於該用什麼方式來挑學生,我想這是個難題,但我認為自己的價值和努力反而比較重要。

    另外,對於內在動機和自主性的培養,我認為可以從兩方面來看。

(一)    家庭教育

    黑幼龍認為父母在孩子的不同階段需扮演不同角色,小學時要當玩伴,中學時要像朋友,而大學以後是顧問。因此孩子可以和父母討論事情,讓他們自己作決定,並對結果負責。

(二)    學校教育

    在丹麥的設計學校或系所,讓學生建立自己的研究方法,而不是教學生作工藝。除此之外,學生有一年半的時間探索自己未來方向,決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因此學生能夠找到自己的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

    另外,很特別的是丹麥的設計師。當你請他設計一款手機時,他不會馬上畫十張圖,反而是盯著你,然後問你:你確定你想要的是一支手機?丹麥的設計師很喜歡問問題,也喜歡挑戰你,這是因為他們是在習慣思考整體的社會中(Holistic Society)長大的。

    這時又有一個教育體系下常有的問題,我們的學生不會問問題!而問題往往是我們思考和分析後的產物。這是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無法接軌的原因之一,許多學生還用一樣的思維在思考,而欠缺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後丟些問題讓大家思考:

我該做我在行的事,還是我喜歡的事?
要大膽一試,還是有把握的事做一做就好?

Sunday, July 21, 2013

學習、研究與創業合一 – 王威詔訪談記錄 (三)

記錄:張洪瑞、王馨怡、謝宇程

謝宇程:你在大學畢業就創業,在研究所畢業後很快就在自動門的事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請問你為什麼能這麼早走上這條路?

威詔:

    在 2000年我進大學的時候,當時父親在捲門公司擔任廠長,所以我也特別有在注意此方面的產品。後來,我在世貿辦的建材展,看到德國電動門,將門分成片狀折 疊收納,不同於我從小看到大的鐵捲門,乾淨且美觀。但我看了之後,發現有一些進步的空間,因此我自行研發了一個改善的設計,取得2個發明專利和2個新型專 利。我那時和一些廠商聯繫,希望將我的發明技術轉移賣給他們,但是他們並沒有重視。

    當時,我便萌生將這個設計專利自行製造、銷售的念頭了。後來我將這個設計,用在WeWin創業競賽中,得到新銳獎,獲得許多前輩、專家的好評。我慎重地調查國內外的市場後,加上家庭的支持,在大學畢業兩週後,就開了公司。

威詔所設產設計的自動門實景
    等我上研究所之後,我有和教授好好地談我在創業這件事,所以指導老師是抱持著尊重的態度,他秉持的觀念是:你在校的研究成果要有,但你也未嘗不能做你想要做 的東西。因此,我在讀研究所的時候,不但利用課餘的時間經營與研究我的產品,而且也運用學校學到的知識,一直修正自動門設計上的缺點,例如,我上機械製圖 原理這門課,以及後來學的模擬與測試,就對我後來改良我的設計很有幫助。


謝宇程:你所研發生產的自動門,比起其他作鐵捲門,有哪些不同和改良?
威詔:

    我們所生產的摺疊式電動門,不是傳統「捲門」的升降捲概念,而是利用機構設計讓門片摺疊升降。也因為如此,每一塊門板獨立設計,面積比較大,而且可以內嵌玻璃材質,有利採光,更可以做得美觀。

    我們公司攻的客戶是「金字塔頂端」的客群,像是豪宅或是百貨專櫃的精品店門市,例如吉隆坡雙子星,就有用我們的產品。至於價格貴不貴倒是要看和什麼品質的電動門比較。舉個例子來說好了:在街巷中看見的白鐵鐵捲門,台灣廠商可能開價六萬元;同尺寸的德國進口電動折疊門,也許要十萬元。但同樣尺寸,我們的商品可以和德國有相似外觀(內部機械設計不同),而我們的報價是八萬,論品質或外觀我們其實都不輸德國。

    其實現在臺灣製造產業有量產迷思,許多的業者都花時間在壓低價格,自己都不願意多付出一點以提升產品的價值,只是一味的想從供應商、勞工身上多拿一點,是很糟糕的。我認為台灣製造業應該改變思考模式,走向「精品製造」的策略,並且放眼國際市場,而不是局限於台灣,不管哪個產業,都應該要成為那個市場裡獨特且不易被取代的。

謝宇程:你的公司目前規模,運作情況如何? 有許多營運的知識,你應該不會在學校學到,如何學習及成長?

威詔:

    在車庫門產業中,大的公司有數億元的資本額、數千坪廠房,數百員工。相形之下我們只有三百多萬資本額,一百坪廠房,四名正職員工。每當我們的競爭對手或是採購廠商來參觀我們公司的廠房時,他們心裡都會暗想:「這麼小規模的公司可以和我們競爭什麼?」或是怎麼應付我們的訂單,但是當知道我們接下了百貨精品門市(比如Armani、Chanel)的訂單,他們都非常吃驚。

    我們不求市佔率最高,我們的策略是創造最高的價值與利潤。因此我們選擇製作附加價值高的產品,至於供應量可以達到多少就不一定。當外面的公司下單時,我會依照客戶要的量,再根據他的需求,估大概需要多少時間完工,這樣我也好給客戶安排時間。

    關於經營的知識,總有許多是學校不可能教的,我要自己去找資料、聽研討會。常常和各領域、創業、有才能見識的朋友聊天,也是很有幫助的。

謝宇程:不知道你對於現在台灣年輕人的創業,有什麼看法以及建議?

威詔:

    我建議想創業的朋友,不要盲目隨流俗開咖啡店,除非你有信心能夠打敗龍頭星巴克。經營一家咖啡店,你需要有「營運成本」的概念,像咖啡店的營運成本至少要五百萬以上,短時間內也不可能會回本。如果你沒有一個很好的特色和切入界,又是選在競爭對手星巴克旁邊開的話,那你更是連玩都不用玩了!
威詔所設產設計的自動門實景
謝宇程:你對於大學生培養自己的能力有什麼建議嗎?
威詔:

    我覺得大學生可以不必要為了一張紙(畢業證書)而過完大學生活。大學的時候,可以先設定目標,然後多多去企業實習,看看社會需求是什麼,自己哪些地方可以加強。像是最近有許多網路公司,如果有興趣,就可以去實習看看。去大公司實習,可以沾他們的光環,而且了解大機構的運作。去小公司實習,可以了解一個公司全面運作。

    學校可以更積極和企業合作,開實習必修課程,並提供一部分的薪資,這是學校需要主導的。像是花旗銀行有很完整的培訓制度,可以讓學生先在企業各部門間輪調一遍,又或者像長庚大學或明志科大有提供企業實習,利用學生的寒暑假時間,去公司實習。

    例如,你對矽晶、晶圓方面的產業很有興趣的話,可以利用大學在校的期間多多充實對於晶圓技術的瞭解。上網查資料、翻閱當季最新的期刊論文,不只可以集結成個人心得給未來面試時的主考官看,長遠而言,也可以內化成自我的專業背景知識。你也可以去參加一些研討會,或是一些基金會所開設的課程。參加研討會當下你可能聽不懂,但只要接觸過,以後需要用到時就比較不怕。

學習、研究與創業合一 – 王威詔訪談記錄 (二)

記錄:張洪瑞、王馨怡、謝宇程

謝宇程:你當時有沒有修過很重理論的課程?和你一起上課的學生反應是如何呢?

威詔:
   
    大學有堂編碼理論,老師的態度十分認真而敬業,問題是他再怎麼費盡唇舌的講解內容,那些理論就像無字天書一樣聽不懂,學生不但沒有興趣,而且睡成一片。考期中考的時候,同學一看到發下來的題目,就知道自己的命運了。題目只有三題,但每一題都是需要推導的證明題,寫完一題至少需要一個小時。最後全班只有三個人及格,而我是看到就直接交白卷。

    學期結束後填期末評鑑表時,很多同學對老師打了很低的分數,結果那位老師被學校教務處以「教學方法錯誤、教學方式沒有顧慮到學生的學習狀況而做調整」被找去約談。至此之後老師怕了,他只教些簡單的東西,考試也讓大家分數都及格。這場事件過後,學生學到了什麼?什麼都沒有。當然,我們也可以說學生不夠認真拼命讀書,但是反過來說,教授沒有考量到學生的實需、能力,沒激起學生的動力,也是實情。

    另外,在大學的前兩年都是學基礎科目,但這大多是高中職內容的延伸,根本不須花兩年時間學習,還不如將時間拿來學技術。面對比較沒有興趣的學分,能夠退的我就會去退選,要不然就是乾脆被當。當然,這不是說鼓勵現在的學生要多多翹課或是因為學費便宜就混畢業,而是自己要很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謝宇程:你後來有讀研究所嗎? 在研究所時有什麼新的學習經驗嗎?
威詔:

    在龍華科大畢業後,我考進同校的電機研究所,後來又轉考到長庚大學醫療機電所。會念這個領域研究所的學生,他們在大學時所學的不外乎這兩種專業:第一種是具有工程相關背景的,而另外一種則是生科或醫學專長的。在醫電所,全部的學生要選修另一領域的相關背景知識,但只須理解基本概念,不用過於鑽研。

    當我在長庚醫療機電所的時候,因為我是電機工程背景,我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用所學到的技術把醫生要的醫療機械做出來。在這段期間之內,我自己做了生平的第一隻機械復健手臂。因為之前車禍我手指手碗斷過,在復健過程之中,我注意到手部復健器材只有握力球,並沒有器材可以訓練手指的外張力。而我只用單純機械的原理去設計製造它,使構造儘量簡單,不易損壞,而且以可調式彈簧為動力,不須電力。這一個發明,我後來捐給了長庚。

    另外,我們學校的醫電所,有和維吉尼亞大學合作。加上我常常看一些知名大學,比如說MIT(麻省理工學院)、維吉尼亞大學或哈佛的研究論文,所以進行研究時會有比較多資訊和想法。

(點連結可看中文字幕)

謝宇程:你在科大及研究所期間,是否積極參與實驗? 從中有什麼所得?

威詔:

    我大二時開始進實驗室,那時只是想做實驗,並沒有想好的方向。因為高工時我做過電路板、自動控制這方面,和指導教授討論後決定先以這方面的領域下手。大三時,我拿到全國技專技能競賽電機群第一名,然後大四時又得了一次第一名。

    在研究室我學到很多東西,當然,很多地方必須歸功於老師的指導,才有辦法把實驗成果發表出來。某種程度上,我和指導教授是一種合作的關係。我負責進行實驗操作,教授提供理論指導,並將成果寫成論文發表。

    台灣學術界普遍的風氣是把研究生當成下屬,很少教授能將研究生當成是夥伴、共事般的關係。後者事實上是一種比較健康的心態,因為在這種氛圍下,兩人的合作才會是彼此互相激勵,而不是一種上對下的權力關係。

謝宇程:你認為在學校除了學習課業之外,學生本身應該再多多參與什麼活動?

威詔:

    學生應該多多去參加校際間的大型比賽, 和來自四面八方的各路人馬過招。一旦你走出校園,你才有機會接觸到校外如雲的高手,了解其他學校的優秀學生到了什麼水準。例如,我曾經在大學時參加台灣工 業銀行WeWin創業大賽,它是一個要參賽者「實際創造出產品的比賽」。現在WeWin已經停辦了,不過後來又出現了不少相似的創業競賽,值得學生們積極 主動參加。

    不過現在台灣的學生競賽種類繁多,有興趣的話也可以找到許多不錯的,比如說YEF(Young Entrepreneurs of the Future,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畫)。像我目前就是在該計畫中擔任業師,幫助我們的年輕學子有關於創業計畫的指導。

學習、研究與創業合一 – 王威詔訪談記錄 (一)

記錄:張洪瑞、王馨怡、謝宇程

    王威詔,大學畢業時就研發取得了摺疊式電動門的專利,之後創立奕成門業,目前也是YEF(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畫)業師。一路在高職體系學習與就讀,經過研究所時代的精進學習,在畢業數年後,他自創的自動門品牌,已經成為東南亞地區百貨專櫃、頂級住宅的首選。他在技術領域學習的經驗是如何?他如何找到創業契機,並且在頂層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呢?這是這篇訪談的重點。

謝宇程:讓我們從你青少年的時候談起吧。你是如何知道自己的興趣,然後朝這方面學習呢?
   
威詔:

    我們家本身就是經營工廠,因此從小就耳濡目染,長大一些後,暑假我會到鋁門窗公司打工,幫忙拼裝零組件,爸媽也認為我可以藉由實作磨練自己。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我自然對電機領域不陌生,甚至發展出興趣。

    高中聯考後,因為電機科系是當時的熱門科目,加上自己有興趣,於是我選擇了花蓮高工,就讀電機科。在校期間,我積極地參加有關電機領域的技能競賽。在高三選手訓練的期間,常常從早上八點訓練到晚上九點十點,與夜間部一起下課,這樣的訓練之下,當然對於實作磨練出很強的能力。雖然我在高工讀書的三年裡,不斷的在參加比賽,但是沒有得過獎的經驗。後來花蓮高工畢業後,我考上龍華科大的電機系。

謝宇程:有不少技職學生會參加競賽來提升技術,你有參加嗎,你的收獲為何?   
威詔:

    我從高中就開始參加技能競賽。像我一樣參加競賽選手培訓的學生,很多在校時間,是不需要進到教室裡面去上課,而是在工廠實作中培養實際技能。少數優秀的學生,在全國比賽中拿到名次,就可以保送科技大學或考試加分。然而,剩下的學生,雖然投注了很多的心力,技術能力也相當好,因為一年沒上課,而在考試中屈於弱勢。這些人的技術能力可能比上課的學生更好,卻沒有在升學中反映出來,是很可惜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高職階段的技能競賽通常會是需要指定的筆試,學生要求的應考科目有:數學、配電知識等等。而大專階段的競賽則是要學生自己發想題目,比較鼓勵學生在過程中建立自主思考的能力。我大學時也參加技能競賽,而且我後來得獎的作品,就是我後來創業時所商品化的自動門設計。

 (點連結可看中文字幕)

謝宇程:你認為證照對於技職領域的學生有多重要?

威詔:

    我認為學生應該集中精神、心力,考取有代表性、業界重視的高階證照,往往一張的價值勝過五十張。許多林林總總的證照,有些沒代表性,不見得有明顯的幫助,甚至有些是你花錢可以買來的。

    比如說,某些學校會安排在校內考丙級證照,在考試時間內,會出現裁判突然要集體出去喝茶的情況,那都是學校安排好的,好讓學生在這段時間內作弊。最後,這個學校的丙級證照通過率達到100%,但又有什麼意義呢?

    許多證照,只要背題庫、背作法,就可以通過。其實這是現在證照制度很不好的地方,加上大家都為了通過考試去補習,反而讓補習班大撈一筆。

謝宇程:你認為一個科大經營的好不好,值不值得讀,可以從哪些地方看出?

威詔:

    現在,在科大領域,確實有許多淪為學店,教授將心力都投注在學論文及拼升格。要看一個科大科系值不值得讀,重點還是在師資方面。雖然所有的教授都花很多力氣寫論文,但是仍然可以從教授所發表的論文中看出這個老師有沒有實作能力。同樣是發表論文,有些論文內容是數學算式、理論推導;有些論文就會討論具體的實作方法、發明和實驗。有實作能力、研發創造的老師,在科大領域,對學生絕對是比較有益的。

    我曾經與台科大的教授共同做過研究,該校要求教授不只要有理論基礎,更要有實作能力,而教授指導學生時也高度重視技術。近年來,許多科大的電機、電子工程學系的技術教授,或是公司裡的CTO (科技長),學歷只到大學或碩士,但因為擁有扎實的實作技能,而被聘用,從這點可以看出技能越來越被重視。學生在選學校、科系時,也要多看教師的專業背景。

謝宇程:你認為現在技職體系或是科大有哪些改善空間?

威詔:

    因為過去一段時間,技職學校經營方式出了問題,聘用的很多教授對理論了解很多,但缺乏實務背景與經驗,卻無法教學生實際應用,這是值得改變的現象。在我當初念科大的時候,許多的教授專精的是理論,著重技術的老師少之又少。

    舉例而言,我有一個老師,專門研究「通訊」的理論,他是在台灣的學術型大學取得博士。有次我向他提案,我想做關於無線電力傳輸的實驗,由於他不知道有這樣的 技術,只是斬釘截鐵的回答我說:「不可能!」後來我在外國發表的論文上看到這項技術,它是把電力以電磁波的形式發出,在接受端轉換成電力再加以利用。不關 心實際技術發展的老師,對科大學生的幫助真的很有限。

Thursday, July 18, 2013

用更廣的思維看高中教學 -- 建國高中黃春木老師談話記錄 (二)

謝宇程:在這樣的思維下,建中的課程,現在有哪些真實的變革? 

黃春木老師:

   建中在2011年九月開始策劃這一波的課程創新,2013年九月即將正式推出。過程中是非常用心而認真的,開了大大小小會議不下五十次。因為有這樣的準備,我們能依照「教育實驗辦法」向台北市教育局取得許可,從102至105學年,進行全校規模的課程實驗,可以不受課綱所限,甚至可以調整必修課。在正常的基礎課程之外,我們設立了四種課程,強化學生的學習。

   第一種是「精熟教學」,可以幫助在課程學習程度較落後的學生,從高一下就開始進行,主要課目包括英數理化。

   第二種是「精進課程」,針對學生的專長科目提供加廣、加深的課程內容。

   第三種是「榮譽課程」,學生要通過申請才能修。這類課程,可能由大學教授來高中開課,或讓學生至大學上課,也有可能是高中老師來上課,但是內容及教法經過大學認證。目前規劃開設的除了一些原本高中的學科之外,還會加上哲學課程。

   第四種是「發展課程」,也是建中課程創新實驗幅度最大的部分。我們開放學生,三年之中至少有八學分可以是真正「選修」,今年九月即將入學的新生,將有12門課可以選擇,學生將跑班換教室上課。同時,我們鼓勵教師跨領域合作,提出發展課程的計畫。目前成形的課程舉例如下:

1.    仿生創意設計思考:由美術、生物老師、社學領域老師共同開課,探討生物結構的原理,分析與評估和環境、社會的關係,並運用在設計上。
2.    學術型基礎表達與寫作:由國文、社學領域老師合作,訓練學生蒐集資料,以及摘要、分析、批判而彙整具有意義脈絡的資訊的能力,最後還能夠撰寫結構邏輯分明的文件,並以投影片方式上台進行口語報告。
3.    綠色能源:物理、化學、地科、社學領域老師合開。
4.    永續餐桌:由家政、自然領域、社學領域老師合作,探討什麼樣的食物生產製造對環境能達成真正的友善。

   這些課程,除了我們內部會慎重確保品質之外,我們還和台大師培中心合作,請他們擔任外部評鑑單位,確保課程品質。

藝術和科學為何不能一起教?
(點連結可看中文字幕)

謝宇程:一個教師要能了解大環境下的需求,依此獨立發展課程,需要很長時間的培育,現在教師之間的經驗傳承情況如何呢? 

黃春木老師:

   目前,台灣公立教育體系中,教師傳承經驗的機制,可謂完全沒有,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先舉中國大陸的情況作為一個例子。中國大陸會透過評鑑,將資深優秀教師列為特級教師,除了薪資不同外,也負擔不同的專業任務。特級教師的主要責任除了教學生之外,更重要的是輔導與帶領資淺教師,進行教學領導,傳承教學經驗。如果這樣的制度妥善運用,將可以保存和累積許多資深教師的智慧。

   在台灣目前沒有類似的制度,從二十多歲當教師,一直到六十多歲退休,一個教師,除非走上行政體系,否則他的專業任務是完全一樣的,就是課堂教學。我們沒有給資深教師經驗傳承、領導示範的使命及機會,這非常可惜,尤其是那些在能力、思維、心態上足為模範的教師們。一個具有創意與競爭力的學校,應該要著重「中間領導人」的配置。以現在學校革新的理想來看,介於行政與教師之間的重要專業工作,應該包括:教學領導(含同儕教練)、課程領導、行動研究等,就制度面來看,這些工作目前幾乎是落空的。欠缺制度提供的平台,許多優秀教師的能力難以發揮,或無以為繼。

   以建中為例,不少教師,面對能力十分優秀的學生,多年以來,會對教學更廣的意義及可能性有所體會,他們的思維非常值得傳承。而且,不少教師,不但有意願在校內傳承,也樂意到較偏鄉的地方分享,將他們的經驗與智慧轉化,貢獻在這些最需要優秀師資的地方,讓學校整體的專業服務品質大幅提升。這樣的機制不存在,真的是整體社會的損失。

用更廣的思維看高中教學 -- 建國高中黃春木老師談話記錄 (一)

記錄:謝宇程

   黃春木老師是我在建中的歷史老師,他是我在建中的老師之中,對我的「人格」發生過真正影響的少數老師之一。在高二的歷史課之中,他說了一句話「完全的了解,就能完全的諒解」,我銘記至今 -- 所以我現在仍無法諒解每一件事,可能是因為我的了解還不夠通透!

   為因應12年國教政策,建中於2011年成立特色課程規畫小組,由校長擔任召集人,教務主任以及黃春木老師分別擔任副召集人。黃老師擁有師大教育學博士學位,深入研究台灣的「升學主義」現象,我在《做自己的教育部長》一書時,也曾向黃老師請益。在該書出版之後,我去拜訪黃老師,並且和他請教,關於當前高中(建中)教學情況的變遷。當我問:「現在建中的教學,和我在當學生的時候,有不同嗎?」黃老師說:「有很大的不同哦!」當老師聊到細節的時候,我就驚覺到,我應該拿出筆記本來記了。這些是我在當時談話中的記錄。

謝宇程:請問老師,你在建中推動課程發展,核心的想法是什麼? 

黃春木老師:

   現在在推動課程發展,核心的問題是,我們要如何幫助高中生準備好,面對大學的學習,甚至面對未來的世界。以台灣來說,最重要的兩大趨勢是全球化和知識經濟。走上全球化是台灣求生唯一的機會,但也是極大的危機與挑戰。未來東協加六正式啟動使得東亞全部成為一個自由貿易區,只有台灣和北韓被排除在外,台灣還能活嗎?換個角度看,若台灣有機會加入東亞的自由貿易體系,各國低價而品質差別不大的商品大舉輸入,政府與內銷為主的企業,準備好這樣的競爭及衝擊嗎?

   在這樣的趨勢下,每一個人都要思考,如何參與全球化的世界,不能把想像局限在台灣。我們的全球化,不能只停留在「全球在地化」的層次,享用肯德基賣在地口味的餐點。我們要致力的是「在地全球化」,發揮台灣文化和人才的優勢,不但在世界上立足,而且讓世界更精采。我們的教育體系,準備好教出這樣的人才了嗎?

   學生要面對這樣的未來,他們勢必要有在兩種(以上)體系中工作和生活的能力。這兩個體系,包括語言,所以外語,甚至第二外語,就很重要。此外,也包括文化或專業,要能夠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和不同文化及學科背景的人團隊合作,溝通協調,甚至可以領導決策。

   高中教育的定位,應該是幫學生奠定參與世界的企圖心和信心,帶著這樣的素質參與大學教育。成功的高中生,他是做好準備,在大學中有意識地學習,甚至思考如何創造價值,在未來全球化的世界中貢獻。

這個世界需要什麼樣的人?
(點連結可看中文字幕)

謝宇程:這樣的思維,為建中課程經營帶來哪些具體的改變? 

黃春木老師:

   學校課程的經營,應該是要去思考如何讓學生接觸這個廣大的真實世界,否則高中的教育成效都是落空的。我們就是在這個思維下,從2004年起,開始經營建中的人文社會科學資優班,我們提供的是「大於一類組」的課程,而不是「限於一類組」。其實,目前的類組區分,已經逐漸是落伍的想像。每年人社班的畢業生,除了社會科學院、法律學院、商學院、文學院之外,總有人會就讀二、三類科系,包括理學院、工學院、生命科學院相關科系。而校友在大學的學習,也經常選擇跨領域的主修。台灣如果要擺脫代工的命運,一定要強化人文社會科學,同時進行跨領域整合,才有機會。

   建中也會和許多國外大學合作,國外大學會提供免費遊學名額、附帶獎學金的招生名額等。日本、美國、法國、香港不少名校,都有來建中招生。這些跨出國門的學習機會,其實不用花到家裡太多錢,大部分的家庭都能負擔,有想像力、企圖心的學生就會爭取和把握。

Saturday, July 13, 2013

生科+光電+智財…-- 郭開文跨領域學習及工作心得 (四)

採訪記錄:陳鍵源、謝宇程

謝宇程: 在畢業後,你跨領域在另一個陌生領域工作,為什麼會想這麼做? 當中獲得到什麼呢?可以分享這樣的經驗嗎?

開文:
    回台灣後我就注意到,醫療儀器的外商公司很適合我的背景,生醫光電,待遇與資歷上都會是個非常好的選擇。但是,我認為第一分工作,要學自己所不擅長的東西,應該要將學習不同領域,視為重點。

   於是,我選擇到法律事務所工作,擔任專利工程師加業務的工作,從頭學起專利的知識。在這個工作中,公司安排給我一個月讀書、上課,我身旁都是法律專家,可以讓我詢問專業問題,於是,我再次快速成長。和我其他進入直接相關業界的同學們相比,我的薪資待遇真的有很明顯的落差,但因為想看的更遠一些,這樣子的落差是值得的。數個月的學習中漸漸熟悉地跨足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產業,也因為職務的關系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行業,也會接洽到各行各業的老闆或高階經理。

    我的觀察中發現,許多老闆的學歷都不高,先天等各方面的條件都沒有特別突出,他們仍然將企業經營的有聲有色。我自己認為正因為這些企業主沒有優越的學歷去設限自己,所以他們什麼都可以做也什麼都敢嘗試,我在他們身上看到許多高學歷者所沒有的「勇氣與膽量」。我領悟到,讀書是為了增加自己的機會,不是去減少機會!沒有必要因為自己有什麼樣的學歷,就限制自己不能走什麼樣的路。當中最有印象的行業是「鎖業」,每個人家裡一定都需要用到,毛利高但並不需要高度的資本投入,有趣的是這個產業卻沒想像中的競爭。大家擠破頭都想進去所謂好的企業,卻鮮少想進去這些看起來不起眼,卻利潤頗豐的產業。

    公司派我到中國大陸開拓新的市場,計劃從無到有的去成立中國大陸區的分部,為此我特別練習簡體字的書寫,到了當地會去學習各地區的方言,自然的就融入了當地的生活。公司原本計劃是服務在大陸的台商,我自己很喜歡在大陸的生態因而努力嘗試著開發當地客戶,次年陸商的營收居然快趕上當地台商的營收。我很喜歡在大陸工作時可以開拓眼界,也覺得業務的工作可以讓年輕人學到很多的經驗,無論是像我這份工作B2B的經驗,或是B2C的銷售經驗,都是最直接體驗真實社會的好方式。

    之後我到高雄市岡山的一間食品公司(得意中華),這間公司經營的產品是頑皮鐵蛋、頑皮豆乾。公司因為之前開發大陸市場的經驗,希望我能幫助他們擴展大陸市場,參展、找供應商、處理法規、找通路、做行銷。得意中華所經營的屬於快速消費品(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毛利不高,需要的是快速且大量的銷售方式,所以想辦法打開市場,做出品牌,藉此增加銷售量以取得更多的獲利就非常重要。

了解中國,是當前全世界都重視的課題

    當中我發現,大陸人會嘗試購買台灣貨品大多是因為好奇心,但如果只想藉由這種短期的好奇心貪圖短期的收益,不經營長期的口碑及不可替代性,其實難以生存發展。所以有計劃性地長期經營自己的品牌是在當地立足的不二法門,但這種例子卻不常見,反而顯得台灣國際貿易人材的人力與能力的不足,難以追上市場的變化。歸咎下來應該是台灣人的世界觀與國際觀不夠寬廣,外語能力有侍加強,還有許多人連出國的經驗都很少,就更難體會所謂的culture shock,如此怎麼會有機會去了解更多不同文化,進而進入另一個新的市場呢!

謝宇程: 依你所見,台灣的教育模式有什麼可以改進的部份?學生們又該如何應對?

開文:
    學校科系的分類遠少於社會上的職業分類,學校的教育浪費了很多年輕人的青春在學用不到的東西,把這些時間用來幫他們找尋自己的興趣或天份,相信對學生與社會都是一個好的選擇。

    現在大學錄取率太高,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加上大學老師手下留情讓不努力的學生也能all-pass,卻害到更多學生錯失穩固基礎學科的好機會,到了真正遇上要決解問題時才發現能力不足無能為力,畢了業後也難以在社會與人競爭。例如生物的研究,物理化學要很強,因為生物現象其實是綜合的物理、化學現象。如果老師們因為學生是生命科學領域,就將物理、化學教得很淺,會讓學生日後的發展受限。即使日後研究所進入跨領域的學門,例如生物光電、生物資訊,一定要在其中一個領域有紮實的基礎,老師們也應該要對學生會有一定的要求。在大學的時候,不必一開始就太專精,廣博而紮實的學習很重要。同樣的,教授做研究應該專精,但教課應該廣博。

    如果想走學術研究領域再攻讀博士班,無論是國內或國外,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紮實的基礎能力」,再來是英文溝通能力、英文寫作能力,但在國內就讀比較難培養「國際視野、跨國的合作能力」,這是比較可惜的部份。國內研究所和國外相比,設備儀器常常是一點都不會輸,差異常常是在觀念和眼界。

生科+光電+智財…-- 郭開文跨領域學習及工作心得 (三)

採訪記錄:陳鍵源、謝宇程

謝宇程:你的指導教授李超煌先生,是在台灣取得博士學位,就你所知,他的成就一點也不亞於許多國外名校博士? 你覺得在國內、國外得到博士學位的老師,有什麼不同?
開文:
    台灣本地的博士,如果本身很努力,他的人脈資源會很廣,這是他們一般來說比較強的地方;外國回來的博士,在台灣的人脈與能量要重新累積。然而,在台灣的情勢下,台灣本地的博士班,有些畢業門檻低,有些太過人治,在研究能力上,還是有些人是在自我要求下十分優秀,但差異和參差甚大。相對而言,歐美博士的水準較整齊,而且具有國際觀,跨國的合作能力較好。其實,國內研究所和國外相比,設備儀器常常是一點都不會輸的,外國許多一等一大學,反而建築、儀器頗為陳舊。差異常常是在觀念和眼界。

謝宇程:依你的觀察,是不是科系中的師資有中研院的研究員、院士,就表示是很好的老師?
開文:
    中研院是一個備受重視的學術機構,而且有許多的經費和研究資源。但是,在中研院只要升上副研究員之後,幾乎就保證了他一輩子可以在中研院工作,不但不用上課教學,而且沒研究產能也沒關係,有些研究人員就在專業能力上怠惰廢弛了。院士也相似,這是終身名銜,是無給職。許多成為院士的人,已經非常資深,他的地位雖高,但可能己是歷史,知識可能過時,不見得在專業領域持續追求新知,他和學生說的,很可能還是二十多年前的知識。所以,中研院的院士和研究員,都不一定是好老師的保證。

(點聯結可看中文字幕)


謝宇程:關於就讀研究所的選擇,學習的經營,你有什麼心得值得和學生們建議的?
開文:
    讀研究所是一個鍛練自主鑽研的方法,而且其實讀任何領域,都可以學到研究方法,但是這不是必要走的路。如果你不是想要求知,你只是想賺錢,不見得要讀研究所,增廣視野和想法,可能更為重要。很多人讀研究所,完全不知道目標,而且現在研究所學歷很浮濫,太好畢業,對日後工作能力帶來的幫助不明確。

    在研究所,能不能有收獲,有什麼樣的收獲,受老師的風格影響很大,也看學生自己有沒有想法。有些老師對學生的研究題目有很強的干預主導(尤其理工很普遍,社文領域程度好一些),學生主動研究的空間就受限。自然理工領域,教授的特質對研究生活的影響太大了。因為在自然科學領域,和教授都是沒日沒夜地在一起工作,教授對學生的掌控力太大。教授能掌握經費和儀器的使用,也能學生研究的進度,還有他能不能畢業。

    學生自己的研究企圖心也很重要,我在研究所的時候,就常想做很炫的研究題材,正好遇到開放自主的教授,讓我得以將這些想法落實。
    我認為在理工領域,好的指導教授應該是將心力放在申請經費,支持學生的研究,並在學生研究的瓶頸,給予指點與建議。李超煌教授就是這樣的人。大部分的研究生,只是大計畫下的棋子,學生沒主見也是原因之一。

謝宇程:你在碩士的時候表現優異,又有熱忱,為什麼後來沒有再繼續讀博士?
開文:
    碩士班畢業後,我開始找尋國外學校在生醫工程領域的適合未來發展研究的實驗室,於是主動寫信給幾間想去參觀拜訪的實驗室,尋求拜訪機會是想藉此確定未來學術研究的生活是否符合期待,國外實驗室的成員十分友善,並且都很樂意與我討論想詢問的問題。幾次的拜訪後,我才知道美國生科領域的學術界正在發生遽烈的變化,印度和中國大陸博士大量到美國爭取工作,他們畢業後都傾向留在美國爭取職缺,加上小布希時代大砍政府研究預算。在這樣的趨勢下,將是更多的人,爭奪著愈來愈少的資源。這些現實讓我意識到,到美國向學術界發展並不是我所期待的未來,所以決定先回到台灣再想未的路該怎麼走。

生科+光電+智財…-- 郭開文跨領域學習及工作心得 (二)


採訪記錄:陳鍵源、謝宇程

謝宇程:在大學中,非系上主修的課程,對你有什麼樣的幫助?


    除了專業科系的課程外我也很重視通識課程。我最有印象的通識課程是山中大學中山所經濟組印永翔教授的「經濟學概論」,印教授將這門課教得深入淺出,能讓經濟學白痴都懂,而且通識課的內容與財管系上的課程相同,完全不減損其深度,我雖然是外系學生卻也能了其它科系的主科----經濟學,之後的工作也因為這門 課而帶來更多不同的思考視角。

    之後,我再修他的國際經濟學,是全英文授課,打開了解社會的視野。這讓我了解,通識課不該是營養學分,應該要很有深度。可惜這樣的例子太少見。大學是個多元學習的環境,我儘可能的參與不同領域的課程,畢竟世界一定比你想像中的還大,應該要趁著年輕不斷去學習更多知識,嘗試更多的事物。

    只可惜國內的學生和學校並沒有非常重視通識課程,反觀有些歐美大學則是非常重視通識教育,甚至採用不分系入學,學生可以透過通識課程認識到更多元的知識,讓他們尋找自己的興趣,進而選擇自己的主修。國內學校的通識課程,卻嚴重的弱化而淪為「營養學分」,這不僅犧牲學生利益,對於社會是更大的的損失。

謝宇程:在大學畢業後,你怎麼選擇深造的研究所? 對你有什麼樣的幫助?


開文:
    跨領域的開始是因為大學畢業前的專題,研究光學在皮膚細胞上的作用,使我對光學對生物體的影響產生興趣,也影響我之後碩士班的研究題目。碩士班我申請到「陽明大學生醫光電研究所」的第一屆。陽明大學本質上是醫學院,所有的系所都和醫學有關,在生醫領域的研究能力在國內是第一把交椅。榮總陽明團隊,是國內第一個團隊,完整解開一對人類染色體,是當時極大的成就。無論在期刊發表量、impact factor 等方面,在國內都有極優異的表現。現在因為和政大合作推動通識教育,所以兩校可交叉選通識課。

    這個學程是當時的跨領域學程的創舉,招收一半「生醫背景的學生」與一半「物理/電機背景的學生」,然後互相去修對方的核心課程,從基礎學科中了解彼此,跨領域的研究中再讓不同背景的學生們合作完成研究和實驗,互相學習與交流彼此的經驗。我進這個研究所之前,對光電工程的理解是零,然而,在學習過程中,只要對光電工程領域有任何疑問,立即可以詢問身旁的同學,快速得到解釋指導,過程中才能真正了解怎麼從另一個專業的角度思考問題。我覺得這段時間我的學習速度非常快,在很短的時間內,強化了我對工程數學、電子學、光學的知識。


(點連結可看中文字幕)


謝宇程:你在研究所的指導教授,是什麼樣的人,給了你什麼樣的成長與啟發?


開文:
    研究所指導教授是李超煌教授,李教授的專長是在光電工程,是近場光學顯微鏡的專家,在他的領域可謂獨步。他的實驗室之中,當時極大部分的學生也是這個領域,我是少數的生醫背景,非常有發揮的空間。教授很鼓勵我用自己原有領域的專長去做跨領域的結合。因為碩班前段的訓練和領域間的撞擊中,讓我想出一個感興趣的題目---- 結合光鉗技術(連結維基百科)去測量細胞內肌肉蛋白的彈性係數,從提出題目與實驗目的、自行架設出實驗平台,最後成功的完成實驗。

    我記得李超煌教授和我們說過一件事:只要你手上有一個技術的突破,就可以從其中看到一個新世界。李教授本身的近場光學顯微鏡研究,和我們後來的光鉗研究,都是這樣的例證。就像虎克在顯微鏡上做出技術突破,所以成為發現細胞的第一人。光鉗技術當時雖然已經發展二十年,但是幾乎沒有被用在生命科學領域,這是個走在非常前端的跨領域研究,之後也可能運用在醫學上。例如,這個技術可以針對各別細胞進行供藥和醫療,對日後癌症的冶療可能有助益。碩士班的研究經驗為我帶來極大的衝擊,我更深刻地體會到跨領域整合的重要,而萌生了想繼續攻讀PHD的念頭。

    李超煌博士他的指導教授,是國內光學第一把交椅的權威人物,汪治平先生。汪治平先生對學問的態度非常嚴格,極為重視科學邏輯和基礎根柢,他具備真正的科學家心態。汪治平先生非常注重教育訓練,在學生參與實驗室工作之前,都需要接受至少一星期的課程,專門教學生實驗室的工作規範與心態。有趣的是,汪治平先生本身是美術班出身,他連學生報告的powerpoint 都會要求美感。

生科+光電+智財…-- 郭開文跨領域學習及工作心得 (一)

 採訪記錄:陳鍵源、謝宇程

    跨領域的合作與學習已成現今社會重要關鍵,受訪者開文現任一家知識產權管理咨詢公司的副總經理,他在校園裡與職場上都有豐富跨顉域的經驗。開文是台灣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畢業的學士,因為在皮膚對光的反應產生興趣,而進入陽明大學生醫光電研究所,將生物所學專長跨領域的結合在光電科技,完成了世界第一個使用光鉗技術測量細胞中肌肉蛋白的彈性系數的實驗。在畢業後,他職涯大轉變,到大陸擴展專利事務所的業務版圖、再為台灣食品企業開拓大中國大陸的市場。本篇訪談將介紹開文跨顉域的學習、未來的方向的尋找,並探討學習與跨顉域之間的關係。

謝宇程:你小時候受教育的情況有什麼印象,給了你什麼樣的影響?


開文:
   我國小就讀於科學園區實小,這個小學裡的學生,父母多在竹科工作,家境背景都很好,甚至許多人在外國出身,沒有人說髒話。在升國中的時候,老師建議我不要留在「溫室學校」,應該在正常學校就讀。於是我進入建華國中,看到同學來自各種家庭,有人父母是賣豆漿的,做勞力工作,或甚至經濟有困難,班上也有「壞學生」,我覺得這樣很好,讓我看到社會上的各種人。

    我後來進入新竹高中,我最擅長的是歷史、地理、國文。然而,我也喜歡生物、其他理科表現也不差。我的母親常常陪著我讀書,鼓勵我背唐詩宋詞。

謝宇程: 請和我們分享一下,你從國高中到大學,是如何發現/進入喜歡的學習領域?


開文:
    我國高中的空閒時間喜歡觀賞 Discovery Channel 或是動植物相關的節目和書籍。會喜歡動植物最重要的關鍵是因為,小時後媽媽總是陪著一起閱讀,引導他習慣與書的接觸,進而喜歡閱讀。國小在自然課程的「觀察蚯蚓」這個單元後,校園裡總會有小朋友就去玩弄蚯蚓,但對我來說這並不是件有趣的事,心裡相當難過與不捨,因此組成一個「蚯蚓保護聯盟」,想利用群體力量去勸導並阻止這類的不當行為。


稀有動物的悲歌
(點連結可看中文字幕)


    高中時,帶家中的小狗遛狗路程中,與另一隻大狗起爭執而在一陣亂咬中受傷,卻在動物醫院急救過程中不治,我非常難過,後來開始將每個月零用錢的200元捐給「新竹市動物保護協會」,希望能有更多的動物能認此得到更多的關注和照顧,並且也萌生了想當獸醫的念頭,希望自己的雙手也能擁有救治生活的能力。這些事件慢慢的的引導我發覺自己在生物領域的興趣與熱情。

謝宇程:為什麼只想讀獸醫,沒有考慮過醫學系嗎?


開文:
    人醫的工作太神聖了!從實習醫生的開始就是十足的奉獻性的偉大志業,不適合我。當時,我也曾就與執業醫生的舅舅討論過關於醫生這份工作,因此清楚地知道醫生的工作並不適合自己。在畢業後,在職場上的時間會比求學來得多許多,所以選擇一個自己真的能投入熱情與時間的職業,如果僅在乎待遇或這份工作的社經價值,往往會讓人忽略能適性發展的重要性。

謝宇程:你怎麼選擇適合自己的科系、怎麼規劃在大學的學習?你最有印象的課程,或是學習心得是什麼?


開文:
   因為我對生命科學的興趣,大學進入到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那時,中山大學生科系,仍是非常少數的生科系,在我大二的時候,突然出現了一大堆生科系,這個改名潮,甚至「大爆發」,造成日後許多畢業生、博碩士難找工作。

    生命科學方面的科系實驗課比例很重,實驗課所需投入的花錢與資源很高,如果沒有無法達到教學效果,對於老師與學生都是浪費 -- 生命科學實驗,更是要常常犧牲動物。實驗課可以重新設計,讓實驗課更有效率,如此也可以給學生更多時間多修有興趣的課程,到大三、大四,學生再針對自己的目標、興趣,做高密度的訓練,也許還更有意義。畢業專題中,會使用到較多的硬體資源,學校應該在此時將資源分配到需要的人身上,讓學生透專題累積豐富的實戰經驗,在有興趣的主修中去發揮熱情,做出更好的表 現,實際的提升學生的能力,也增加他們的自信心。

Friday, July 12, 2013

從財金出走向內心的第一志願 -- Natasha 訪談 (三)

記錄:王海青、謝宇程

謝宇程:結果你沒有選擇留在這個你努力這麼久進入的領域?

Natasha:

    我漸漸發現,過去的選擇,都是基於恐懼和別人比較沒有勝出,不知道自己愛的是什麼,不知道自己的專長,所有的選擇都不是出於仔細思考。我一度覺得很惶恐,不知道該怎麼辦,甚至想過重考獸醫系。因為機緣巧合,我去了柬普寨當志工,看到當地的人,在窮困中,也可以有真實的快樂,於是我離開投資銀行,開始重新思考人生方向。

OLYMPUS DIGITAL CAMERA
BCI孤兒院位於柬埔寨暹粒省,目前收容29名小朋友
圖為小朋友們收到新鞋與新制服後的合照
    在我思考的時候,有社會企業邀請我再一次去柬普寨當領隊。這一次,我們去東普寨一間叫BCI 的孤兒院,接觸到許多孩童。營隊在結束後,我希望回到台灣後能持續幫助他們,所以將該孤兒院院童設計的 T-shirt 帶回台灣協助販賣,想不到大受歡迎。突然我發現,可以靠這個模式,更長久地幫助BCI孤兒院的孩子們。甚至,我們進一步想,可以加強衣服的時尚、版型,讓這個衣服甚至成為一個流行商品。在這樣的想法下,我們成立了BCI Rabbits 這個社會企業。

謝宇程:過去你的學習和工作經歷,在你成立和發展這家企業之中,有沒有幫上你的忙?


Natasha:

    之前投資銀行的工作讓我對細節非常注重。例如,在投行時,連關閉檔案的時候,滑鼠游標的位置是否放在方便點擊的位置都會被嚴格要求。我們也發現到,文件排版的精緻度,其實會影響聽眾是否要相信你的話。

    在這個領域,我學會上台講話的技巧(how to be presentable),也知道如何和人談合作。尤其是在和企業、組織溝通的時候,雙方各有底限,合作對雙方各有成本效益,不能一廂情願。BCI Rabbits可能可以幫助一些組織提升知名度,增加財務資源,但有些組織不需要。我過去的經驗讓我更能了解各組織的底限與目標。

謝宇程:在你新創這間企業時,過去你的學習和工作經歷,最幫不上忙的部分是什麼?


Natasha:

    創立BCI Rabbit的時候,在團隊合作方面的問題遠遠比我想像中的要大。創業的時候,人的因素變得很重要,要處理好團隊的關係以及學會跟別人溝通的方法。我以前不擅長溝通,吹毛求疵又脾氣不好。現在,我發現許多人參與或是幫忙,一方面希望有貢獻、想做對的事情,但同時也希望得到尊重,而且被其他人看見。所以,我收起以前的英雄主義,不再強調我自己多重要,多將我的伙伴推到舞台上。這些,是和我在過去教育與工作的環境,完全學不到的。

謝宇程:經歷這樣一遭,關於現在的年輕人們,如何摸索他們未來的方向,你會給他們什麼樣的建議?
MAY_857811111_640
Natasha 現在經營的社會企業:BCI Rabbits
點圖片可看更多

Natasha:

    現在的教育體系讓學生看不到自己的獨特性,從小在攀比成績的環境中長大,形成了許多人自我否定,自我懷疑的產生,一定要在「比較中獲勝」當中,才稍微肯定自己的價值。

    我以前也因這樣的恐懼感,會認為自己不夠好,而急於用成績或名次等「外在量尺」來證明自己,想要將自己打造成「成功人士」的樣子。現在回想,以前也有許多開拓眼界、參加各種活動的機會,但因為心態的關係,所以我都視而不見沒有參加。這一路走來,我不認為是浪費時間,但是卻走得很難受、傍徨,無所適從。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獨特性,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補充:在Natasha畢業後,台大財金系也已經有所轉變,邀請更多有實務經驗的人士在系上開課,並且成立「萌拓學堂」,強化學生與實務界的聯結。可參相關報導以及台大財金系教師資訊

從財金出走向內心的第一志願 -- Natasha 訪談 (二)

記錄:王海青、謝宇程

謝宇程:所以,究竟在投資銀行領域,什麼樣的能力與知識是重要的?

Natasha:

    因為在高盛實習,以及參與比賽的經歷,我才終於比較了解在投資銀行這個領域之中,需要什麼樣的能力,了解自己缺少什麼。那時候我發現,要在投資銀行領域表現得稱職,要有這些能力和知識:

1.    將任何一件複雜的事用三個重點表達,在30秒內說完,因為我們的老闆和客戶的時間都很急迫,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說出重要的內容。擅長上台報告,將投影片、資料,口語表達都做得好,也是非常重要。
在投資銀行中,要學著看產業,看管理方法,
從各種實際資訊中,做出合理的推估。

2.    要學著看產業,看管理方法,從各種實際資訊中,做出合理的推估。反而,課本書教的公式都可以查,運算都用電腦,並不是專業的重點。

3.    要懂財務商品的概況,其中最重要的是股票與債券。為了要瞭解這些財務商品,估計價值,要大量閱讀資料,所以也需要抓重點的能力,以及豐富的求知欲,讀和「會計報表」不直接相關的東西。

    這些能力與特質,不但和財金系的課程重點相距甚遠,甚至某程度來說,財金系課程十分不利這些特質的培養。財金系沒有風氣鼓勵學生廣泛閱讀,課程中非常少上台報告。

謝宇程:財金系有哪些老師,教得比較符合財金領域業界的實務?


Natasha:

    當時的評審之一程淑芬老師,對台灣學生的實務能力深感痛心,她認為現在大學所學的財金系內容與實務相差較遠,無法滿足企業對財經系學生的要求。所以她決定辭去美林銀行分析師的職位,去台大開課,幫助學生與實務接軌。在她的課中,學生會被逼上台做簡報,要吸收各種新知,要動腦去想各種實際問題,而且會有機會去訪談大公司的主管、財務長。

    因為這是台大財經系少數跟實務接軌的課,而且學生視進入這堂課為進外商的跳板,所以程淑芬老師的課選的人數總是爆滿,進入這門課還得經過面試篩選。除了程淑芬老師的課之外,其他台大財金系老師幾乎沒有業界經驗,有些還使用萬年教材,萬年考古題,對於產業分析的方法更是從未著墨。

謝宇程:就你所知,其他國家如何教財金或商管,有沒有比較好的方式?

Natasha:

    大四畢業之後,我曾經延畢一學期到荷蘭鹿特丹管理學院當交換學生。這一學期讓我受益匪淺。我發現國外的教學跟台灣完全不同,非常重視接觸實務。

    我曾經修一門非營利組織管理的課程,在那門課程中,系上安排我們以「顧問」的身分,協助一個非營利組織改善他們的企業。我們一個禮拜跟執行長見面次,執行長也很重視,總是準時出席,並且對我們的意見都慎重考慮。而我們也都很慎重地了解這個組織經營的實況,試圖給最中肯的意見。而這些,都是她在我大學沒有接觸過、也沒聽過的。


Inside Job -- 一部探討金融風暴如何發生的記錄片

謝宇程:你後來的工作經驗如何? 投資銀行的工作是什麼樣的情況?

Natasha:

    回國後,由於我有去外商投行實習的經驗,以及CFA比賽台灣區冠軍的頭銜,所以後來也如願進入UBS瑞銀證券,擔任半導體股票分析員。但是我對於這分工作的內容,卻無法打從內心認同。投資銀行之中,聚集了許多聰明而努力的人,這群人的努力對社會卻沒有造成等值的貢獻。這個領域確實有價值:使資訊流通非常有效率,在這個情況下,所有公開的資訊,都會在最短的時間內散播,極少人能靠寡佔資訊致富。
    投資領域的資訊流通很快,所有經理人的神經都繃得很緊,工作戰戰競競。當然,一定程度的聰明、數學能力、分析能力是要有的,但是在這個環境中人人聰明,人人努力,所以只憑這些並不足以在投資銀行領域脫穎而出。

    要在投資銀行脫穎而出的因素,常常不是單純的「專業能力」,還要有人際手腕。有些在投資銀行界做得好的前輩,他們因為懂得迎合「關鍵人士」,他們能獲得重要資訊以及獲利機會。例如,有一個能力很強的前輩,他本身固然是半導體產業的專家,但是他之所以能買賣股票很精準,是因為和半導體大廠的銷售部門有特殊關係,這些公司的訂單有大變化時,他會優先知道。要迎合別人,你要會的絕不是分析能力,而是找好酒、找餐廳、找正妹的能力。甚至坦白說,有些手段和方法是「法律邊緣」的。

從財金出走向內心的第一志願 -- Natasha 訪談 (一)

記錄:王海青、謝宇程

Natasha,台大財金系畢業之後,如教授諄諄教誨的,進入投資銀行,是同學們都極力爭取想進入的職位。然而,她卻在工作兩年多之後,離開了工作,創立社會企業,開始另一段人生。許多人羨慕的財金系,讓她學到了什麼? 她為什麼離開這個許多人爭取的工作? 她如何試著開展她下一階段的人生? 這是我們這篇訪談要聊的事。

謝宇程:從你大學開始談起吧,請告訴我們,一開始你為什麼選擇財金系? 你在財金系學習情況如何? 開心嗎?


Natasha:

    在我考大學的時候,其實一開始不是進入財金系,而是台大社科院的科系。但我當時因為不能接受「沒上第一志願」這件事,加上「投資銀行」好像很吸引人,於是積極轉系到財金系。

    轉到財經系後,我發現財經系有一種主流的氣氛、價值觀,主導學生對未來的想法,甚至可以用「鋪天蓋地」來形容。大部分教授,很武斷地給學生一個意識:進外商投資銀行是唯一正確而光明的出路,學生學習、老師教學,都只是為了進高薪的外商投資銀行而努力。而外商投資銀行,只有十家是大家認為是「好的」,大家心中還對這十間公司有共同的「排名」。
大部分教授,很武斷地給學生一個意識:
進外商投資銀行是唯一正確而光明的出路

    這十間公司,無論是正式員額,或是實習的缺,每年就這麼一些,所以競爭非常激烈。雖然,事實上也是,如果進入外商投資銀行,可能在收入上是很豐厚的,聽說過有人起薪每年200萬。然而,我們系上的同學,卻很少去想想別的路是否可能,是否更適合自己。

    我記得很清楚,有一個老師和我們提到一個財經系的學姐,因為申請到出國留學,放棄外商投行的工作;那個教授非常不屑地說,這個學姊「人生就這樣毀了」。在大三大四的時候,當我們看到有同學穿着套裝、西裝來學校,我們知道那通常意味着得到企業面試的機會。同學們都會又羨慕又嫉妒,我們會偷偷打聽他們為什麼得到這個機會,為什麼自己沒得到。我覺得那時候我們這些學生的心態,已經被這個風氣扭曲了,一進入這個系,就被灌輸未來一定要走某一個方向,而我們都不知道這個方向通往什麼樣的人生。

謝宇程:你大學時在財金系學到了什麼? 對你日後工作幫助大不大?
Natasha:

    大三大四的一些專業課看似很厲害,其實對我們的幫助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尤其,財金的工具日新月異,例如曾經很受重視的「資產證券化」這門課,一度很熱門,但在金融風暴之後,這門課所教的工具在市場中不再受到相似的重視。而且同學們選課大部分是按照當時的金融行情來選擇,這好像是很務實的作法,然而這些課程的內容在實務上對我們的幫助都很小。反而,大一的必修基礎課程例如統計、經濟、會計,可以鍛練邏輯思考能力,而且財金系的課程、實務,其實是建構在這三個基礎科目上發展的,這三門課對我算是受益匪淺。

謝宇程:在財金系學習的幾年內,你從什麼地方學到最多?

Natasha:

    在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我在高盛投資銀行做了短期實習,剛進去時,完全茫然,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非常痛苦。我才發現,在學校所學的只有公式,老師會教學生用公式算出例題的答案卻沒有告訴你在實際中到底怎麼運用。在教科書中,要套入公式參數都是給定的,例如各年的收益預估,但是在實務中,未來收益這些數據,都是「黑盒子」,沒有人告訴你;要自己試著預估,才是工作中真正具挑戰性的部分。要估算這些數字,說服別人這些估計數值是合理的,要靠對企業、對產業、對技職及產品深入的了解。但是這些事情,系上偏偏都沒有教。


創業者,這樣提案才能成!
(點聯結可看中文字幕)

    雖然那時候我是擔任實習生,但是公司卻給我非常真實的考驗。我在高盛實習的時候,被分派到要去分析半導體手機類股票。公司並不是要我寫一分報告而已,而是要我挑一門股票,預估它的漲跌,告訴公司應該要買還是要賣;最後,我要去香港,去在亞洲各國分行主管會議之中,報告我的想法,並且開放所有人提問。在那次的報告之中,我並沒有表現得很好,甚至可以用「遍體鱗傷」來形容,但是在這次實習的經驗之中,我開才始學習各種的數值,應該要怎麼估計,該看什麼資料,怎麼去想。

    在大四的時候,我參加了CFA (Certificate of Financial Analyst)所舉辦的投資研究競賽,獲得全國第一名並代表台灣參加亞洲區複賽。由於這個比賽非常受業界重視,很多人把它當成進入外資投行的敲門磚,所以競爭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大家搶破頭去面試,最後選出六個人代表台大參加比賽,我入選為其中一位。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選出的這六個人都是曾經在投行實習過的;沒有實習過,只憑學校所教,連被選入參賽的機會都沒有。

    當我們去新加坡參加亞洲區複賽的時候,每一個國家的隊伍會挑一個該國家的企業,分析其股票,給予評等,報告分析過程,並且接受評審提問挑戰。在那個比賽之中,我們意識到自己與別國隊伍差距之大。特別是冠軍新加坡隊,他們所展現出非當高度的熱情,思考非常縝密,與完整,做簡報的能力也讓我們望塵莫及。

Thursday, July 11, 2013

可汗學院的教育奇蹟~薩爾曼˙可汗著(考試制度篇)



 學與業駐棧讀者:王馨怡

考試到底測出了什麼?

標準化考試只是測出學生在特定時間、特定科目、特定單元記住多少內容,不曾有效評估學生潛能,反而會為他們貼上標籤,限制學生發展。同時,也會篩掉拿不到好成績卻富有創意和另類思考的學生。


考試造成的乳酪式學習?

乳酪式學習指的是學生考試後仍有漏洞,還未補足就繼續學習,因而造成某些觀念理解不足,而影響到下次的學習。例如:考九十五分代表還有百分之五的概念理解不足,而學生往往考完試就不會去複習,因此累積到下次的考試會無法銜接。


為什麼要做作業?

大部分人會認為做作業能讓學生複習所學,並對課程有更好的理解,有些家長是擔憂子女荒廢時間,輸在起跑線,而老師則是認為父母會協助孩子做作業。但作業卻可能激化學生的不平等,這是因為教育程度較高的父母讓孩子占有較好的優勢,可以協助孩子完成作業,或送到補習班讓老師指導。


作業好多總是做不完?

標準化考試只是測出學生在特定時間、特定科目
、特定單元記住多少內容,不曾有效評估學生潛能,
反而會為他們貼上標籤
美國一份報章報導指出:“全國各地的學校都大大增加功課量,以求提高教學水平,改善學能測驗的成績。據報,有些地區的高中生,每天晚上要花三個多小時做功課。美國密西根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現在學生的功課量,差不多是二十年前同齡學童的三倍。”在美國的十三歲學童當中,每天花兩個多小時做作業的約佔百分之三十,台灣和韓國是百分之四十,法國則超過百分之五十。


功課變多成績會比較好?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研究者邰羅伯特發現,學生花越多時間在寫回家作業上,成績並沒有顯著進步或退步,而且有更多的學生認為寫作業是「浪費時間」。

不過他也強調:「不是每一項回家作業都讓學生覺得討厭,例如數學作業,學生們的評比都不錯,認為寫數學的回家作業,確實能幫助成績變好。」

邰羅伯特建議,老師在設計回家作業時,不是以「量」取勝,而是要評估能否對學生有實際幫助,再來設計回家作業。


做作業影響親子互動?

學生忙於應付功課,讓家長們擔憂孩子失去童年應有的快樂,並影響親子互動。書中作者提出,透過減少做功課的時間,增加家人一起用餐的頻率和時間長度,可以讓父母和孩子交換意見,表達對彼此的關注,孩子更能感受到價值感、動機和自我實現,從中會增強孩子的心態和特質,是使他們積極從中學習的重要原因。


如何改善這些問題?



考試方面

仍要維持某種形式的標準化測驗,但將考試範圍擴大,設計多樣化考題,像是開放性專題。還要降低標準化測驗比重,用兩種東西取代測驗做為評選依據。第一:長期的學習記錄,要記載以學會哪些東西及如何學習,同時也要記錄花在自己的時間和為他人付出的時間有多少。第二:學生的創意作品集。


作業方面

作者認為可以讓學生在家先讀完課本內容,到課堂上去做作業,讓孩子和老師可以有更多互動,有問題也可以直接問老師。

亞利桑那大學教育學副教授Etta Kralovec則認為學校應延長學生在校學習時間,讓學生在學校做完功課,老師們也可及時提供輔導。

另外,哈佛商學院在一百多年前就以案例研究方式上課,學生事先讀完十到二十頁有關特定公司或個人的敘述,再到學校課堂進行討論或辯論,老師只是協助討論進行而已。

Monday, July 8, 2013

如何找到滿意的工作 -- 書摘及分享 (三)

學與業駐棧讀者:Liona Wang

第四章:先行動,再反省

當我們利用第三章的練習題得到未來職涯的可能方向後,我們該怎麼做?

過去的觀念總要我們先精心規劃再採取行動,現在我們應該改採完全相反的策略:立即行動,之後再反省,運用職涯實驗計畫,幫助我們放下恐懼,克服對風險的嫌惡,並找到改變所需要的勇氣。

RomanKrznaric
作者:Roman Krznaric 羅曼.柯茲納里奇
實驗計畫一:職涯壯遊(難)
1.          用一年的時間換三十個工作:做兼職的工作維持生計,讓自己有足夠時間來一場體驗冒險,透過跟著學,或合作,至少三天
2.          打工度假(用幾個月或年假)
3.          每年至少花一星期的時間嘗試不同工作

實驗計畫二:分枝方案(中)
分枝方案也可稱為臨時工作。
方法:小規模或短期的開始,如見習、實習、培訓課程或以入門、小規模的方式,嘗試想要從事的工作

實驗計畫三:向人請益(易)
改變最大的障礙之一:受限於自己社交圈和同行的狹隘觀點。問題出在:我們可能很少接觸從不同角度看世界的人,透向向人請益,和不同領域的同儕相處,並去請教工作經驗和日常生活都與我們天差地遠的人,有助於跳脫自己狹隘的世界觀。

建議:腦力激盪想出三個可能的自我,再想出三種【先行動,再反省】的方法,一一加以測試。

行動可以帶我們去追尋,但反省才能幫我們找到答案。從實驗計畫所體驗到的工作狀況中,問自己幾個基本問題:

你探索的職業,跟原本的預期有多大出入?
你做了哪一種工作之後,最想和別人聊聊這個工作?
哪一項工作最能帶給你,你希望在職涯中獲得的意義

意義是讓職涯有成就感的基礎,但光是意義並不足以讓人有成就感,這又帶出另一個問題:在你嘗試的工作中,哪一個最能帶給你"心流"經驗?

心流-可能帶給我們每天樂在工作的感覺。人在心流經驗時,會心無旁騖專注於眼前正在做的事情,一心一意做一件事,別的都不管,最常聽說的【進入狀況】,重點在於【做】本身,而不是為了達到特定目的。

最常發生的狀況是,當我們運用自己的技能去做有挑戰的事情,而這件事又沒有困難到讓人害怕失敗的程度。此外,當我們發揮創意和學習新技能,當我們可以看見自己行動的直接影響,有明確界定的目標,也都會增強心流。

還可用兩種方法運用心流的概念,幫助我們選擇職業。
1.      透過請益:請教時,不要只是問些含糊不清的問題,應該從心流的角度去問,他們多常覺得自己進入狀況,又是在做什麼事情時會進入心流?
2.      寫心流日記:探測自己生活中的心流狀態,用一個月的時間,記下每天有哪些事情會讓你感受到心流,再運用對自己的觀察,找出可能會帶來成就感的職業。

第五章 對自由的渴望

意義與心流有其必要性,然而還不足以構成深刻的成就感,還須多考慮一項因素:工作能不能帶給我們【自由】。

現今的工作者長期過勞,而且在高壓的一天跟通勤後,往往累得沒力氣從事自己的嗜好。他們可能喜歡工作的部份面向,但不喜歡老闆一天到晚囉哩叭嗦,他們夢想能有更多自由時間、更大的自主權,可以做自己。
那應該先好好考慮這個簡單的問題:該如何滿足想要更自由的渴望?

每個人想要的自由不一樣,你最希望從工作之中,獲得什麼樣的自由?

第六章 如何培育你的天職

天職是無法【找到】的,而必須【培育】的。

有種常見的誤解,以為天職通常來自於瞬間的啟發,或是一時的頓悟。以為我們躺在床上,突然間就會知道我們這一生到底該做什麼。另一種想法是,我們持續深刻地省思,然後到了某個時候,應該就能窺見自己的未來:【我此生的使命,就是要建造水獺的收容所】。
這種想法很吸引人,而實際上是讓我們不用負責:因為會有某個人或某件事,告訴我們該怎麼過自己的人生。
以居禮夫人的故事為例,
隨著她投入的程度逐度加深,
會愈來愈知道自己的方向。

我們要如何發現此生真正的天職?
作者以居禮夫人的故事為例,隨著她投入的程度逐度加深,會愈來愈知道自己的方向,而我們幾乎一點都沒有察覺,這一切並沒有任何來自上天的聲音,宣布了她的召喚。

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工作就是天職,我們不應該被動地等待它憑空出現,而是要採取行動,只要讓自己投入於能帶來意義、心流和自由的工作,使我們深刻感受到成就感,隨著時間,可能會有一個令人振奮的具體目標,開始悄悄萌芽,日漸成長,最終在我們的人生開花結果

然而即使按此途徑找到可以帶來成就感的職涯,還是可能猶豫不決,因此我們該如何克服改變的障礙?

給自己一個期限。人生總會有個時刻,你必須停止思考,放手去做。

人一定要有點瘋狂,如果我們想要超越侷限,想要砍斷繩索邁向自由,就必須把人生視為一場實驗,一點一點去發現我們每個人心裡的那一點瘋狂

你是否準備好跨出最後一步,邁向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