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31, 2013

非典型的會計之路 -- Tim訪談三

會計事務所的工作經驗
    在事務所的工作:在與我訪談時,Tim在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五年三個月。他坦承在第一年的時候,他完全不明白在做什麼,做得也非常辛苦。在第一年,有人帶他,他只要有不會就立刻翻書查相關規定。也因為他學會計和工作之間隔了幾年,所以較難的會計處理不少已經忘記,要花時間補。一直到第三年,他才比較知道查帳是怎麼一回事。
    在事務所工作的樂趣:在事務所的其中一項樂趣,是可以接觸到不同的產業。他印象較深刻的,包括資訊業、服飾業、造紙業。從會計角度切入,都可以多少了解該產業的概況、策略調整、生產策略,甚至了解到這家公司為什麼成功(或失敗)。他的工作也要求他每年到大陸一個月,查公司一整年的會計處理,於是他待過北京、上海、崑山、深圳、廈門,讓他對於大陸現況、台幹工作情況、產業發展有不少理解。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ollapse 2010 4/4
   在大事務所工作的好處:待過大型事務所,之後到一般公司工作,通常會有優勢。因為大部分企業都知道,大型事務所挑選過的,素質通常不錯,通常證明耐操,而且看的客戶多,會的也比較多。而且在大事務所待到第三年之後,會有帶人經驗,也有獨當一面面對客戶的經驗。
會計事務所工作生態:
    在大事務所工作的壓力:Tim坦承,在同事之中,他是學得比較慢的,比較容易被罵,也會受到一些打擊。但他知道這是他想做的,並且他能堅持撐下去。其他人就撐不下去,許多人頂多「可接受」加班,不像他是「喜愛」加班。在大型事務所,新人通常直接簽兩年合約,在兩年約滿後,只有一半會選擇留下,三年到的時候剩1/3,十個人之中,通常只有1-2個人能撐到第四年。
    在大事務所工作的辛苦:除了六、九、十一月可以周休兩日,在忙季每周連一日也休不到,全年平均週休一日。上班時間也很長:通常,9:00前要上班。Tim的下班時間是這樣的:在300個工作天之中,大約有100天會在6:30-7:30內下班,但下班後還常要補習或自修;有50天在8:00-9:00間下班;其餘150天,都會要10:00以後才能下班。而全年最忙的五月,常會有三個星期左右,晚上會工作到12:00-1:00,第二天7:00-7:30再進辦公室(Tim說他本人,比一般會計事務所工作人員加班的情況嚴重)。即使Tim這麼愛加班的人,他都會感到壓力太大,怕來不及,怕做不好被念(最常犯的錯,是數字算錯,或是報告寫不好)。他在工作五年之後,身體果然操壞了,健康檢查的結果,每一項指數都不好。
    查帳的工作內容:看報表,核對各種證據(存貨、發票等)進行驗證,看各種數據是否合理。只要有查的帳目,都寫在報告中說明;若是錯的,要說明是如何錯,並要提出如何調整;若是帳務處理是對的,要在報告說這些會計帳如何被證實,之後再向上簽給三層長官核閱。在年初1-3月要編財務報告,在4-5月要編稅務查核報告。
 Financial Accounting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accounting
    關於會計師資格:若待在事務所,希望升到經理以上,就需要會計師資格,但若在一般公司並不必。會計師資格要考六科:中會、成會、高會、稅務法規、商法、審計;另加國文。會計師考試的內容,比一般遇到的case複雜,工作經驗只有一點點幫助。準備會計師考試的方式,主要是大量算題目,這些題目都是像數學應用題。幾乎沒有人不補習而可以考得上會計師,在目前常見的價格,是4萬元補6+1科。80%的人是在會計研究所之中考到會計師,20%是在大學就考到四、五科,在會計事務所期間再考完剩下的1-2科。
    適合會計業的人:樂意學習,積極學習,想成為專業人士,不怕加班(至少能接受),細心,想賺錢,喜歡接受挑戰且樂於承受壓力。會計也是一技之長,有一定門檻,可謂穩定有保障。
    課程和實務的差距:教學和實務是類似的,但是當然實際的情況是千變萬化,因產業也因公司而有所不同。各種行業的交易處理方式可能不同,新的交易準則可能不斷出現,因此,也需要不斷提升與學習。

非典型的會計之路 -- Tim訪談二

研究所學習的歷程:
    研究所學習:因為研究所不影響他的就業,因此Tim決定讀自己真正想讀的研究所。因為對公共事務的關切,他想讀的是政治相關,因此就讀了北教大社會教育研究所。對Tim而言,他心底最終所希望做的事情,是進入政治領域造福社會。但他也知道,要走這條,需要有能力、名聲和錢,這些條件他現在都不足夠,所以他希望透過會計師這條路,先補足他缺乏的部分。也因為這個想法,他希望讀到碩士,並且希望對社會、政治這個領域的學科多些學習。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ollapse 2010 pt2/4
    研究所學習與事務所工作:在研究所期間,Tim主要以選修政治系課程為主,並且因為確定不會當老師,就不必修教育學程。他在研究所所寫的論文,是有關美國的兩岸政策(台海關係),用國際關係理論,以及歷史方法。對Tim而言,研究所的學習是他喜歡的。他喜歡找問題以及解決問題。雖然在事務所的工作並未運用這方面的知識,但是能力卻能轉移。在事務所的工作,也是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例如,在查帳的時候,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會計報表中,找出哪些地方不符合會計準則,或是有爭議的會計處理;找到之後,就要同時研擬幾種解決方案。這樣的思維,和研究所的訓練也是有相似之處。
會計事務所的工作經驗
    在事務所的工作:在與我訪談時,Tim在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五年三個月。他坦承在第一年的時候,他完全不明白在做什麼,做得也非常辛苦。在第一年,有人帶他,他只要有不會就立刻翻書查相關規定。也因為他學會計和工作之間隔了幾年,所以較難的會計處理不少已經忘記,要花時間補。一直到第三年,他才比較知道查帳是怎麼一回事。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ollapse 2010 pt3/4
    在事務所工作的樂趣:在事務所的其中一項樂趣,是可以接觸到不同的產業。他印象較深刻的,包括資訊業、服飾業、造紙業。從會計角度切入,都可以多少了解該產業的概況、策略調整、生產策略,甚至了解到這家公司為什麼成功(或失敗)。他的工作也要求他每年到大陸一個月,查公司一整年的會計處理,於是他待過北京、上海、崑山、深圳、廈門,讓他對於大陸現況、台幹工作情況、產業發展有不少理解。
    在大事務所工作的好處:待過大型事務所,之後到一般公司工作,通常會有優勢。因為大部分企業都知道,大型事務所挑選過的,素質通常不錯,通常證明耐操,而且看的客戶多,會的也比較多。而且在大事務所待到第三年之後,會有帶人經驗,也有獨當一面面對客戶的經驗。

Wednesday, January 30, 2013

非典型的會計之路 -- Tim訪談一

    不是每個從事會計職業的人,都是會計科班出身的。這件事,我是認識Tim之後才知道這回事。和Tim認識四年後,才找到機會訪問他求學和職業之路。

    高中的學習經驗:原本在私立立人高中(台中大里)讀三類組,因為史地不好,所以認為自己適合二類組或三類組。但在高二的時候就已經很明確,自己對實驗、研究沒感覺,想念社會組的科系,而且對公共事務及政治選舉有興趣。Tim雖然沒有直接走上這條路,但是這個夢想,是支持他一路走下去的動力。
Enron 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 (註1)
    從工程到管理:Tim一開始透過甄試進入大同大 學電機系。大一上,期中考後就告訴老師要轉系。對Tim來說,進入大同電機系,主要是因為高中沒有轉組,而他希望到台北讀書。由於大同大學是一個以工業製 造為主的科系,因此在少數的選擇之中,只有「經營管理系」和他的興趣最接近。由於轉經營管理系只需要英文與日文的分數(大同一年級必修日文),他很順利地 上了經營管理系。
    從管理到會計:在經營 管理系,本來就有必修初等會計(初會),初會的老師,請了與學校合作的會計師經理來班上,和同學講解會計師的工作與生活。Tim聽到會計師說:「週一到週 五穿西裝加班到深夜11.12點,周六與周日穿便服繼續加班,曾經為了查帳三天不睡覺」他就決定要走會計這條路,因為他很喜歡加班。(感嘆:真是奇怪啊)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ollapse 2010pt 1-4 (註2)
    會計的學習:在修了中會之後,因為成績還不錯,老師建議他修學校的會計學程。為了要進事務所,他除了有開的課都選,他還主動串連同學,向校方請求開特定課程;有些課,即使修課人數沒有到學校規定上的門檻,但在學生們的訴求之下,還是開課。在學會計的過程中,Tim發現,會計學的好老師,是能夠將會計處理的複雜思維、流程,很清楚而有條不紊地講解,並能讓同學隨時發問(會計是個邏輯性很強的科目)。在大三下學期與大四上學期,他都利用作報告的機會,去拜訪當時台灣的五大會計師事務所,去請教如何進入事務所,以及各事務所發展的情況。也因為做了這件事,他得知事務所選才的時間,在大學的時候就面試通過,進入台灣最大的會計事務所之一。但是他面試上之後,和公司申請,在當兵和讀研究所之後再正式開始上班。
 
註1:影片說明:安隆弊案,是美國史上最大的弊案之一,發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安隆的合作公司:安德信事務所,接受了安隆用寬鬆(錯誤)的方式估計所得,讓安隆公司欺騙了所有的消費者與投資人。安德信事務所在弊案爆發後解散。全美五大事務所後來只剩四家。這部記錄片,精采而翔實地探討了此事件的始末。
註2:影片說明2008年從美國爆發的金融風暴,最後席捲全球,許多買避險基金的人,積蓄化為烏有。這個風暴,美國金融政策當然是原因之一。而「資產價值評估」的錯誤運作,也是原因之一 -- 而這,就和會計很有關係。

Monday, January 28, 2013

技術與性格重於學歷--髮型設計師的養成過程 Angel訪談二



髮型設計助理的培育的細節:
    現在,大部分的學校,會和中介機構合作,由中介機構幫學生引薦店家。在學生高一進入店家學習的時候,幾乎可以說是白紙一張,什麼都不會。店家會挑選看起來比較活潑、機靈、比較順眼的。店家會選學徒,學徒也選店家。店家都會定期到有美容美髮科的學校去做宣傳介紹,儘量吸引外貌和能力較優秀的學生來申請。中介機構雖會在雙方之間牽線,但並不太會有額外的職責。
    在髮型設計業當學徒的辛苦:
        薪資扣學費後,只有七、八千元,可謂所剩無幾。(大部分學徒,家境比較不好,都是以半工半讀方式支付學費,學費直接從薪資中扣除)
        工時長,忙的時候到晚上十一、十二點下班是可能的,常超時上班,但平均每天工作9.5-10小時。
        有人對洗髮精等物質過敏,會嚴重脫皮,就無法勝任洗髮等工作。在學徒階段,每天為洗十幾個客人洗頭是正常的。(通常每位客人洗超過一次)
吳依霖(小曼)獨門髮術.II完美髮型不求人
吳依霖(小曼)獨門髮術.II完美髮型不求人

    在髮型設計這一個專業,選哪個學校並不太重要,因為主要的學習都是在店家。所以,反而是選到好的店家,合適的設計師較為重要。有時候,也不見得完全是設計師「好或不好」的問題。設計師本身想不想教,投不投緣,是否喜歡這個學生,學生是否積極,是否學得快又勤快,都會影響教學的進度和品質。對店家而言,其實學徒是否在相關科系上課,並無關緊要,只要是主管面試決定錄取即可。但事實上,成為設計師的,仍是相關科系畢業的學生為多。
    在較大型、有學徒的店家,會依據學習進度對助理分階級。比較積極的助理,升得比較快。在這樣的制度下,對於助理本人,或是設計師,都有些無形的壓力,要儘快學習完成,成為設計師。大部分的助理,平均三年左右,都可以完成學習並成為設計師。但成為設計師,其實某程度而言,正是學習的開始。
    在一個店家受到認可的設計師,在別的店家並不一定受到認可。有一些店家,對於訓練出來的新設計師,會有一個慣例是,要他們去別的髮廊應徵、磨練一段時間之後,再將他們聘回來。
髮型設計師的條件和特質:
    髮型設計師做不下去轉業的人不少,Angel 當初同班的40個同學中,只有2個做到今日。而髮型設計師轉業的方向,包括美容、彩妝的銷售和專櫃,也包括衣飾的銷售。做過理髮業的,常常比較刻苦耐勞。
 4 No Heat Hairstyles in 5 Minutes - Back to School
    髮型設計領域適合什麼樣的人? 要在髮型設計的領域生存,本身要很有熱情,要喜歡這個工作。就算對髮型設計內容不懂,起碼要對這件事表面喜歡,這是最基礎的條件。在性格方面,最好要活潑外向。美感是可以培養的,而且是主觀的,所以這倒不是先天的限制。在這個領域,學歷完全不重要,畢竟顧客理髮前,是從來不會問髮型師的學校。在這個圈子裡,有許多紅牌設計師連國中都沒畢業,有許多老師級的人物,連小學都沒有畢業。但是,因為他們進入社會早,工作會接觸社會上各式各樣的人;如果成為受歡迎的設計師,顧客中就不乏社會精英,設計師的談吐往往也能/必需要隨之提升。
    在髮型設計師這個行業,也會有它的挫折。若學習的過程一直考不過,或是做了兩三年之後,許多人會疲乏,可能會對人生茫然。如果能過這一關,日後很可能可以順利成為設計師。

技術與性格重於學歷--髮型設計師的養成過程 Angel訪談一

    這幾年來,一直是由Angel幫我剪髮,在她的巧手照顧之下,所有親朋好友都說我看起來比大學的時候還年輕(是的,我確實已經大學畢業一段時間了喲)。由於Angel的專業、親切、細心的服務方式,她這三年多來數次被髮廊挖角,讓我很好奇,一個成功的髮型設計師是如何養成? 髮型設計師的工作形態是如何? Angel對我寫書和設立這個資訊平台非常支持,也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我的訪問。
髮型設計師的專業歷程:
    Angel在國中畢業後,就讀東方工商研教班。研教班似補校,學生自己找店家學技術,建教班則是有固定配合的廠商。當時學校有分上午、下午、晚上三班上課。在學校的教學,除了技能的教學,也有英文、電腦等課程。在專業技能部分,學校會教基本理論(例如頭髮的成分結構、簡單燙染),會幫助學生考證(Angel在畢業時候是丙級證照)。


髮型設計師 Angel (連結至其服務的「亂剪」旗艦店)
    Angel在就讀東方工商的同時,一邊在髮廊跟著設計師做學徒,這也是所有髮型設計師的正常養成過程。一般作學徒的時間,約是三至四年,店家會安排課程,從淺到深包括:洗髮護髮、吹風(直髮、造型)、染髮(基本染髮到設計挑染)、燙髮(標準、疊磚、變化),最後才是剪髮。在剪髮前的訓練,都是為剪髮打底,差不多要兩到三年,培養足夠的概念與直覺。
    在成為設計師之後,也還要不斷地進修和成長。一般較有制度的髮廊店家,會每個月提供店內設計師新的資訊,包括趨勢和市場變化,也會邀請國內外老師到店內發表新的髮型設計成果或技巧。髮型設計師也必需自己找資料,多看,花錢上課,學習特別的刀髮,例如飛剪、沙宣經典剪法。即使是成為設計師之後,仍然要很努力學習,讓刀髮有更多變化、創意,應用不同的概念,打造不同的印象。此外,許多髮型設計師也會自修服裝、彩妝、臉形學、整體造型,讓自己有更廣的能力,這樣就可以勝任不同的工作,例如成為造型師,接外景、藝人、新娘秘書等工作。
關於髮型設計產業:
    在不同的地方學到的髮型設計,風格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門町的髮廊,學生族群較多,較重視創意與個性,比較不重視精準。反之,在東區,精準和基本功就比較重要,也更重視底子。整體而言,在台北的要求會比中南部高,尤其在時尚美學方面,台北的設計師得更勤快地學習。但是在每個都會區,都有好(以及不好)的店家。
美髮教父沙宣:一把剪刀揮舞出世紀經典
美髮教父沙宣:一把剪刀揮舞出世紀經典
    對於髮型設計師而言,技術能力是其中一環,但並不是全部。談吐、外型、自信、台風、熟練度都很重要。客人的感覺很重要,所以髮型設計師當然要親切、懂得察顏觀色;這也是為什麼教學一定要在現場,要由設計師言教身教,因為很多是關於人情世故,無法在課本上讀到。許多設計師,不見得能力不足,但是因為熱忱不足,或是和顧客互動不佳,有技術也無法做得好。
    髮型設計這個產業,其實並不會擔心飽和問題。每一個設計師提供的服務都是特別的,永遠都會有設計師工作接不完,也會有設計師沒生意而被迫轉行。若資深設計師,沒有上課、進修、新創意,一定會被新設計師取代。因為設計師這個行業沒有底薪,當你沒有客人的時候,就必定要找別的出路。
    由於台灣的髮型設計水準大致上高於週邊國家,價格不貴,所以近來有流行中國大陸、新加坡的旅行團,到台灣來旅遊同時順便做造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