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13, 2014

爭著進國際組織、國際排名?小心當了冤大頭還呵呵笑

    隨著年底選戰逼近,候選人之間交鋒也日益激烈。有趣的是,雖然是地方政府的選舉,有些候選人卻主打國際觀,將締交姊妹市、加入國際城市組織,甚至以國際評比成果來自我標榜。我也看到了在政治人物的擁護者之間,各引用馬英九及陳水扁兩位台北市前市長的「國際表現」來爭論比較。但是,「國際牌」在地方治理上,真的能發揮什麼實際效益,有說仔細說明論證過嗎?

    一段時間之前,澎湖縣大張旗鼓地宣告,自己加入了「世界最美海灘組織」。這讓我感到好奇,而且好好研究了一下這個組織 -- 我發現其中太有趣了。讓我們先別爭論地方政府加入國際組織,到底有沒有任何一丁點價值,我們從另一面來看:如果你道德良心不大顆,生意腦袋不小顆,設立一個空頭的「國際組織」,事實上可以是一個買空賣空,風險甚低,卻又獲利豐厚的生意。讓我來告訴你操作的步驟。

    首先,你先找一個標準很模糊的名堂,例如友善、美麗、文化…,然後建一個漂漂亮亮煞有介事的網站:例如,叫做「世界文化城市聯盟」-- 哪個城市沒有文化呢?實際上,所有的城市都是你的客群了。

深圳市,當然有資格以「工業文化」入選「世界文化城市聯盟」囉。
至於要交多少會員費,你說呢? (來源)


    再來,你主動把一些名聲響亮的城市,納入你的聯盟之中,例如紐約、巴黎、京都、倫敦、柏林、維也納…。如果你還稍有點人脈,可以找一些不同國籍的人士,共同組織發起,登上幾個各國人士(尤其歐美白人)的照片,像不像都三分樣了。

    第三步,開始寄電子郵件給各國地方政府,尤其是較缺乏自信的開發中國家,邀請他們參與,申請成為聯盟的會員 -- 也許可以訂一個合理門檻。凡符合門檻的地方政府,繳了會員費之後,就可以在網站中放入那個城市的一些美麗照片,再寫些文字吹捧一番。

    基本上,在這一步,幾乎已經可以賺到錢了。許多開發中國家的地方政府,當家的其實都不知道怎麼做出實績,出錢買個名分,和國際組織、世界排名、歐美大城沾上一點邊,他們就可以拿這個成果向上級或向民眾炫耀,何樂而不為?

    第四步,每一年做一分評比,就叫做:「全球文化之都」,發信邀請世界各國的地方政府提供資料,並繳一筆費用,參與評選。不用懷疑,很多地方政府都會繳錢的,光是台灣,也許你就會收到好多城市參與評選呢。至於最後的排名,你有良心點就做得比較認真客觀,還提供一些改進建議;沒有良心的主辦者賣榜單,這種事別以為很少發生。

台灣有一大堆會議場地都叫「國際會議廳」,
我們快利用來開一些國際會議吧。 (來源)

    第五步,每一兩年時間開一個「全球文化都市論壇」,邀請世界各國地方政府派代表參與 -- 當然,要交一筆參與費用。放心好了,你會收件收錢到手軟。這些地方的公務人員,看到有機會公款出國,他們會不把握這個機會嗎,當然會積極向長官爭取。也許你(的下屬)要花心力安排演講議程,安排食宿場地,有些繁雜的行政手續,但是論壇之後的結餘,無論多麼豐厚,大概不會有人過問你是怎麼用。

    第六步,你現在是「世界文化城市聯盟」的執行長,手上又有一筆錢,你要做什麼名堂,又沒有人管得著,第六步要做什麼,你還需要我告訴你嗎?

    有些話,我沒有說得很明,但想必聰明的讀者已經看明白了。

    國際組織愈來愈多,許多根本來路不明,而且背後沒有合理的監察機制,沒有資訊公開。沒有人檢視,參加這些組織,對於各國市民、納稅人是否產生貢獻,而且他們不受到任何課責。在這種狀況下,我們為什麼要這麼認真搶著加入、歡天喜地拿民脂民膏去參拜進貢?

    台灣比起其他開發中國家,更有一種「受世界排拒」的焦慮,更希望來自國外的肯定。任何組織(尤其開設處、發起人位於歐美)只要打著「國際排名」、「國際機構」,就會受到幾乎不合理的推崇和歡迎 -- 在這種狀況下,我們自願爭取當寃大頭,還自鳴得意,豈不可悲。

(本文已在醒報專欄刊載,並授權其他學與業小棧合作之網路媒體引用轉錄)    

Tuesday, August 12, 2014

體育課別輕忽:避免為了健康而傷害健康的悲劇


    說到「運動」,我們總以為它是增進健康、維護健康的有益活動。社會給「運動」幾乎純然正面的評價,給運動者非常美好的形象。為了健康、為了美觀,「多多運動」的聲浪在社會上是主流。然而,關於運動這件事,我們需要烏鴉。

    在今年上半年,新北市泰山區開張了的間新的運動空間,運動的項目是「彈翻床」。運動場地中架滿彈簧墊,使用者可以跳躍、快跑、空翻,體驗騰雲駕霧的快感,開張不久生意就好得不得了。這個地方乍看之下很安全,所有的地板和牆面都是彈簧墊,連跌倒都不會擦破皮。但其實使用者都忽略了,只要有高度和速度的因素,就隱藏了傷害的可能。


彈翻床,看起來安全無害,但是只要是有速度,就還是要很小心 (來源)


    在五月的時候,有一位年輕的黃小姐,就在跳躍過程之中,嚴重損傷脊椎骨,當時疼痛倒地、流淚不止,送醫後在脊椎上打了鋼釘,裝了支架,要等一年之後才能取下。黃小姐要求業者負責及賠償十五萬元。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比我早兩屆的台大學長,名叫張振聲。張振聲在大二的時候,在台大打籃球,突然倒地,失去心跳和呼吸。送醫之後留下了性命,但再也沒有恢復意識,直到如今。張振聲的父母十幾年來懷抱悲憤,要求台大負責,從2000年事發抗爭到2013年,台大承諾每年提撥四十萬給張家作為照護補助費。

    除這兩件個案之外,每年多少游泳戲水溺斃的事件,多少人在運動中跌傷、挫傷、拉傷,就難以數計了。這些事件,有時候我們要求業者檢討,有時候自認倒霉,但有一件事,我們很少提出來反省:體育課。

    粗略估算,每個人從國小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畢業,大約上了八百六十餘堂的體育課。我們是否該問這個問題:台灣的學生長大後,是否有足夠的意願、知識和能力,妥善地運動,在提升健康的同時,也嚴密地保護自己的安全?

    用這兩個案例來談談吧。黃小姐在玩「彈翻床」的時候,是很小心異異地玩嗎,或者為了求刺激和冒險,做一些可能超過身體負荷的動作而不自覺、不在意?而張振聲在球場上昏倒之前,是否可能,他曾經感覺到頭暈、心跳不正常等警訊,但被他忽略了?我們不是當事人,不能斷定。但是,如果當事人對運動的危險性有更高的警覺、意識,這些損失,也許有可能避免。

運動傷害,可能比你以為的嚴重 (來源)


    研究教育實況到現在,我發現,雖然教學正常化、五育均衡、多元教學等口號喊了這麼多年,體育教學的品質仍然沒有受到應得的重視。體育課仍然常被借去考試或補課,就算有上課,也常見體育老師帶個操之後,就讓學生自己分隊打球,老師閒納涼。比較認真的老師,可能教學生排球或桌球的基本動作,讓學生換換口味。但是,真正對人生影響重大的那些體育意識、態度、判斷,有沒有教?

    我指的是:如何挑選合適自己的運動?如何在經濟能力和時間限制下設計自己的運動計畫?如何找同伴一起培養彼此的運動習慣?運動時如何避免危險,如何保護自己,如何感受身體的警訊然後及早修正?這些問題的重要性,遠勝於比賽勝利,真正保護和提升健康,然而,在我們的體育課之中,這些事情被視為重要的一部分嗎?

    常常沒有。

    當然,我無意提倡在受到運動傷害的時候,控造過去的體育老師,要他們賠償。我希望有體育老師看到這篇文章,或多或少調整教學的重點,讓你所教的體育觀念,日後真正保保護學生一輩子。


(本文已在醒報專欄刊載,並授權其他學與業小棧合作之網路媒體引用轉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