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9, 2012

實踐「經濟商管」於「經營管理」藝文空間--Changee 創業女孩的訪談 三


店的歷程:
    2011 年中,即將畢業的我們期待將更多自己的想法落實與實現,於是如火如荼的開始著手計畫,期待能夠打造一個分享空間,讓許多不同的人才匯流,激發更多可能性。當時經驗不多的我們從做中學,動手打理大大小小的事情,從空間設計到餐點物流,藉著許多朋友的幫忙,一切得以成型,這個時期,「成長」與「分享」是我們的核心理念,空間設計與識別中無處不在的「樹木」概念也是依此成型:「我們很喜歡樹的意象,例如年輪,一圈一圈都 不是完美的圓,但不斷成長之後,最後形成了非常美麗的紋路。重點不是做得多完美,而是不斷成長,這句話一直鼓勵著我們。」
Changee 藝文空間的一角 (來源:Changee提供)
    D.cafe 藝文空間就這樣誕生,以舉辦音樂表演為主,提供獨立音樂的新銳創作者發表與分享空間,期許成為獨立音樂與大眾之間的平台。
    2012 年三月,因場地的限制導致動態展演活動被迫中斷,不能繼續籌辦當時已穩定發展的音樂展演活動,讓我們無論是在理想的實踐以及公司的營運都陷入愁雲慘霧之中。不願意放棄的我們,重新思考自己最初的構想與理念,希望能夠在限制下盡可能的實現想法,於是發想出「Changee」的概念雛形,以靜態活動為主的創意平台與工作空間。
    2012 年五月份,d.café正式轉型為 Changee 藝文空間,危機就是轉機,雖然遭遇了困難但反而更讓我們能夠再次仔細思考,拋下束縛專注於平台的打造上。
    此一時期的 Changee 藝文空間,期待成為實體的創意平台,試圖打造友善的環境,讓改變得以發生。這是由於我們發現在台灣,有越來越多的人自主性的在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可是常常只要需要用到實體空間的活動,就需要負擔高額的成本和風險來籌辦及宣傳,許多的想法常常在考量時間、金錢後無法執行,因此我們盡可能的提供最大的彈性和支持予投身於喜歡事物上並嘗試做改變的人們,讓大家能用低成本的方式實現想要做的事情。

changee coke 2
Changee 的核心精神(來源:Changee提供)
創業的重要能力:
    看見事實的能力:創業過程當中會遇到許多壓力和挫折,要能看清楚各種選擇的風險,要能知道限制是什麼,並且用正面的態度去解決問題。
學習能力:創業時會碰到各式各樣的新問題,因此保持彈性,擁有高的學習能力很重要。創業以來,從空間設計、商業經營、文化發展領域知識的瞭解,都是要不斷學習,不斷深入精進的。
    了解產業:要先了解產業,才知道要準備哪些知識與技能。進入這個產業前,要先做調查、詢問,和業內人士談話,才能用最有效率的方式準備自己。
    要能用各種變通的方式克服困難:例如在d.cafe時期,因店內空間有限,不能放置很多廚具和烹調工具,也不能使用明火,出餐大受限制。自身對於料理並不拿手,時間與效率上也不允許從頭學習,於是想出「舉辦員工間的創意料理比賽」的方式,讓員工用店內非常有限的器材做出創意料理。當時用這樣的方法,研發出了起士蛋、香蕉巧克力起士磚餅,都大受歡迎。
    後來Changee時期,人力不足並希望專注於活動上,便開放機器設備的資源,舉辦比賽,讓優勝團隊能免費使用機器設備,直接在這裡開始創業,不僅符合「讓想嘗試的人用低成本的方式執行」的空間理念,也讓餐飲、活動的人力有效分工,配置上更優化、專業。
Changee 活動照 (來源:Changee提供)
    溝通能力:創業的時候要用對方法帶領團隊。如果理性不能解決的問題,代表問題是出在情緒。解決問題時,應把情緒納入考量,便可以看見真正問題的核心,發展更完善的解決方式。例如,某人堅持己見或攻擊別人意見時,可能不是因為他真的不認同,只是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意見一直不受到重視,他感到在團隊中缺乏重要性。
    決策的技巧:有些團隊的決策是共識決,這樣的決策品質其實不一定好,甚至許多時候是不敢做決定的結果。認為較好的決策方式是,廣泛蒐集大家意見,由最了解全局的人下判斷,最後和所有人說明,請大家支持配合。有效率的開會也是團隊中很重要的關鍵。

創業至今的心情:獨自創業的過程,逼自己快速學習各種知識,而且學著獨當一面,讓人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得有極大的成長,這個過程雖然辛苦,但是很值得。

實踐「經濟商管」於「經營管理」藝文空間--Changee 創業女孩的訪談 二

對管理學院課程學習心得:
    商管學院有許多課程重視案例分析,讓自身對於商業中企業如何思維、環境狀況、決策基礎有很大的認識。不同教授在講授案例時皆有不同的切入角度和核心概念,常能透過案例和老師的講授中領略和思考什麼元素對企業來說真正重要。
    畢業之際接觸張成秀老師所開授的:商業設計思考,之後再參與相關的學生社團。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主要內容:同理心(觀察和發現需要)/定義問題/腦力激盪(想出可能解決的方法)/製作原型(用低成本的方式建構原型)/測式取得回饋。(英文版本:empathy/define/brain strming/prototype/test),其中Prototype的概念,用低成本方式建構並嘗試,這個想法在事業經營上常常運用。
Changee 舉辦活動照片 (來源:Changee提供)
    建議學生可以至不同產業參加企業實習。只要是有興趣的領域,都可以用實習的管道,更近距離的了解它。在學生時期參與企業實習是個很好的方式,可以讓產業的概念更清楚而非只存在想像中,卻也能保持獨立,不會被產業既定概念框架限制思維。雖然到企業實習,事實上常做的事接近雜工,但別看見限制而沒有看見資源,在這個產業領域耕耘許久的前輩就在身邊,只要願意多花時間找他們聊天,了解這個產業領域、產業內涵,請教各種實況和潛規則,可以幫助你更了解這個產業的內容、前景、做事方法,並檢視和你原本想得一不一樣。
Design & Thinking 設計與思考 中文字幕版
參加管理學院相關比賽心得:
    曾參與幾項不同的競賽並分別獲得冠軍,印象較深刻的是飛鴛盃,當時正修完「策略管理」的課程,是個很好的實作練習。飛鴛盃比賽流程:第一輪書面審核,按照提供的個案依策略管理的分析工具進行分析及提出建議,類似企業診斷的報告。第二輪是現場給個案後,閱讀與討論半小時後進行簡報,回答相關問題;在一天之內要用這種方式報告3-4個個案。
    參加比賽的功能是希望將課堂教的東西靈活運用,在分析和討論中不斷檢視課程的中心概念,並將之內化。在這個過程當中,會發現成功的企業經營是有邏輯的,遵循核心理念發展出策略,再進一步發展方法。所以當有理念的時候,一切決策都有所依循。
    管理學院要教的,是在商業領域如何做決策,但事實上,在學校中不可能提供一個企業給你練習決策。所以舉凡個案、比賽、實習,就提供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讓你模擬企業中的分析與決策,成為一種較為間接的經驗,日後確實可能在進入企業或創業中是有幫助的。

changee coke
Changee的DM
選擇創業的背景與決定思維:
    從小就有自己的想法,不輕易被規範,長大後在有新的想法時,常喜歡實際嘗試並測試自己的執行力。父母也有創業經驗,是從刻苦的環境中白手起家的人。個性以及模範都是後來投入創業的背景。
    決定要創業的時候,讓許多人跌破眼鏡,也許因為當時還有許多看起來不錯的機會:出國唸書、到大企業工作等等。湯明哲教授也曾對她說”You have such great talents, why doing this? ”。但林端容認為也許自己想發展的概念還不為大眾所熟悉,希望能深入了解,並投身嘗試自己想做的事,期待能在發展後向更多人傳達他相信的理念。
    創業的考量:本身個性較喜歡嘗試與改變,不適合在大公司當螺絲釘,考慮去有發展性的小公司或自己創業。而工作狂的個性讓他思考,同樣努力,何不發展自己的事業向大眾表達想法? 另外理性考量下,一畢業時去工作的薪水也低,代表創業的機會成本也低。若創業發展順利則再好不過,若失敗,則創業兩三年的經驗,磨練了獨當一面、領導、決策、面對客戶的經驗,到企業找工作並不一定是劣勢,尤其林端容較嚮往小公司,也許反而是優勢。

實踐「經濟商管」於「經營管理」藝文空間--Changee 創業女孩的訪談 一

    認識林端容是因為參加在Changee藝文空間舉辦的活動。Changee是個獨特的地方,你可以說他是分享場域(舉辦各式攝影、設計、藝術、創業等大型講座),或展覽場地、也可以是暗房(紀錄片放映、電影分享),可以是教室(數位電子音樂課程、繪畫課程、皮件、錫雕等各式手做工作坊),和開會討論的工作與聚會空間。
    2012年五月份開始的Changee,地點不算顯眼,卻已經是台北辦活動的重要地點之一,半年來在這裡舉辦的活動已經超過百場。友善的定價方式、彈性的空間規劃、周到的服務與設備,除了自身舉辦的活動外,也讓許多小型的展覽、演講、座談、聚會,都選定在這個空間。
    林端容認為,她所經營的是一個可以「讓更多事情發生的空間」:試圖翻轉空間用途,創造既真實又想像的另類空間意識,讓許多不同的可能在這個空間發生。更精確的說,他們正在打造的是一個「實體的創意平台」,希望能盡可能的提供最大的彈性和支持予投身於喜歡事物上並嘗試做改變的人們,讓大家能用低成本的方式實現想要做的事情,打造友善的環境,讓改變得以發生。
    這個特殊的定位,也讓這個空間有與眾不同的生命力。這個剛出社會的女孩,獨樹一幟的作法與思維,是否和她的學習經驗有關? 這是我很想知道的事。

    林端容的學習歷程:國立大里高中(台中)、台大經濟雙修會計,多修管院的課
在Changee舉辦的活動,聯結至Changee FB fans page
照片來源:Changee提供
大學整體心得與收獲:
    認為大學是廣泛接觸各領域以找到自身興趣的她,選擇大學時的第一考量為:多元的完全大學以及自由的選課風氣。學校資源豐富,修課自由,所以在大學的時期瘋狂修課,除了各種不同的通識課程之外,她常選修外系的課,尤其是商管學院。印象深刻的教授包括李吉仁(國企系)、湯明哲(國企系)、朱文儀(工管系),他們擅於在理論中帶案例,在後來創業過程中仍常能應用當時所學,擴展不同思維。
    在大學中感受到不同學院的多元風氣,經濟系風氣比較悠閒單純,管院的風氣較積極活躍,理工學院則是常互助合作。
    大學時期積極參與及舉辦「活動」,從系上活動(宿營、之夜)、社團活動,到自己設計開發活動。後來發現,社會上和實務界辦活動,模式和作法和學校內辦活動是很類似的。在學校學到和演練過的這一套辦法,在社會上也能運用。
    認為比賽或性質相似的活動,可以參加並練習所學,但參加太多次性質相近的比賽意義不大,可以多參加不同類型的活動,並找出喜好加以專研投入。

Changee 的空間 (引用自Changee網路相薄)
對經濟系學習的心得:
    大一時接觸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就對這門學科感到很有興趣。這門學科企圖用科學的方式解釋社會現象。經濟系重視能獨立思考、有經濟思維的學生,而不只注重計算或記憶能力。最有印象的課是「教育經濟學」(駱明慶),老師能用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制度與現象,能啟發學生理解。平時與經濟系教授們交流,他們不把任何事情視為理所當然,不斷去探究並解釋現象的思考方式對林端容的影響深遠。

藝術、工藝、設計有什麼不同? -- 談設計師的工作本質

廖家暵,謝宇程
    許多時下的年輕人對「設計」有深厚興趣。在選擇這條路之前,應該要想得更清楚設計師到底是什麼樣的職業。這個問題,可以從藝術、工藝、設計三者的不同談起。
    藝術品是藝術家對世界獨特的感觸,包含情感、經歷、情緒、領悟,用某種方式表達出來;藝術品除了傳達與接收,它不求其他目標,例如功能與營利。藝術作品通常是由藝術家(們)完成,因為傳達內心深刻感受這件事,不能假手他人。
BBC拍攝的梵谷記錄片,而梵谷可謂是藝術家的典型
    工藝品有追求某個功能,它的功能是美觀與別緻。工藝品可以是沒有功能的擺飾,也可以是有功能的器物,而它的形狀、顏色、圖樣、材質,因為工匠的巧思與巧手,而有特別的安排,帶給人美觀的感覺,但不妨礙它的功能(如果這是有功能的東西)。工藝品通常也由工匠(們)完成,因為精巧的技藝,精準的美感,不是每個人都有。
琉璃工房自製記錄片--琉璃工房的作品則是工藝的典型
    設計這個事業,追求的是設計作品完整地達成它的存在目的,所以它要考量的層面更多,美感只是其中一個層次。設計要考量的包括使用者的需求、價格合理、材質耐用、原料環保、工序單純。設計師只是龐大生產體系的一環,工業設計者為電腦穿上外衣,可能調整硬體與線路的位置,但卻不涉入生產處理器。
設計界的代表人物Dieter Rams的設計作品
    不少對設計心嚮往之的學生,對「設計」這門事業的誤解,可能造成日後商品與事業的狹礙,也可能造成其事業陷入瓶頸。只是有些古靈精怪的點子,並不足以成為設計師。
    不少對設計心嚮往之的學生,他們對設計的想像,停留在:骷髏頭造型的耳環、印有奇怪圖案的T-shirt(例如印上中指、「我愛台妹」)、或是將卡通版的政治人物印上撲克牌。
    不少對設計心嚮往之的學生,他們誤以為設計的效果應該是「與眾不同」,結果應該是商品的「加價」。他們忽略了商品的「實際功能」有沒有增加,有沒有「加值」。
    不少對設計心嚮往之的學生,對本身生活與職業的想像,乃是新潮、品味、風格,被他人跟隨與崇拜。他們忽略了設計從業者,應該是服務顧客、業主、生產者。
    不少對設計心嚮往之的學生,以為設計靠的就是靈光一現般的創意,是用電腦或鉛筆補捉到的靈感。他們忽略了設計思維應該來自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對需求的研究與分析,甚至包括對材料、製造、工序、機械的熟悉。
Apple 工業設計部門負責人Jonathan Ive--當代設計的代表人物
    誤解設計的設計師,可能在他的潮店、創意市集的小攤中,一個星期賣不出幾件商品。或是暫時熱潮之後被大眾遺忘。這樣的設計師在台灣不少;這是他們的不幸,也是整個社會的浪費。
    不少對設計心嚮往之的學生,以為設計是軟實力,而不知道設計更要靠硬工夫。這些硬工夫,包括廣泛的知識,思考和理推的能力,以及實作能力。對設計有興趣的學生,應該更認真地多想想。

Wednesday, November 28, 2012

對技職體系的觀察(工程類科為主) 二

  • 工科技職教育的觀察:
    過去有所謂「八大省工」,一向有十分優秀的傳統與素質。
    技職的升學導向和技術學習之間,有相當複雜的關係。例如說,電機和電子,這兩個學科本身就重數學、重抽象理解,而且在統測中有專屬的考科(電機與電子群電子類、電機與電子群電機類)。這兩個領域,統測造成學習的扭曲就比較有限。
    在另外一端,例如鈑金科是很重際操作,要能進行板狀金屬之剪切、彎曲、成型、銲接組立等加工,工作實務較不具理論性。而且鈑金升學時要考的專業科目,乃是與機械科、製圖科同為機械群;機械群的的相關理論知識,與機械科與製圖科課程重疊大,而與鈑金科所學重疊較低。在這樣的情況下,重視升學考試這件事,對鈑金科學生影響就很大,他們要花更多時間補習,並且常無法將力氣用在鍛鍊該學科重要的技術。
  • 工程領域技職學科的觀察:
    全部學科可概分為三類:電、力、化學。
    力,是指機械類,研究的東西主要是看得見的機械,這一類,學習的東西以及計算都具體,比較多實際操作與手繪,也需要一定的記憶能力。
    電,是指電子和資訊類,研究的東西是看不到的電流與程式,學習和計算的東西比較抽象,比較少動手作的學科,除了數理能力,要擅於抽象思考。
    化學,則需要擅計算和記憶。
    汽車修理、資訊等科目,日後接觸的業界,都會隨時間有新知識與新方法出現車型和電腦都是不斷在演化,都需要不斷地自我進修。
  • 機械製圖科的觀察:
    讀機械製圖要有空間概念,有天份與想像力的人反應快;一般學生都可以訓練,但反應速度差很多,缺乏空間想像力的學生學起來很辛苦,也會很缺乏成就感。
    機械製圖科要讀的,是關於任何一部機械當中的零件、組成、結構、承重等。重要的科目包括:機械原理、機械力學、材料力學、工程圖學、機械製造(包括車、洗、刨、磨、鑽、電晶體加工等27步驟)。
    在台中高工期間得到的證照:機械製圖丙、立體輔助繪圖丙、立體輔助繪圖乙。得到立體輔助繪圖乙的證照,其實已足以獨立接案。
    工程繪圖這類的工作很耗眼力,一般允許誤差是0.01mm,也就是機械製造業界所謂的「一條」。
附帶資訊:完整的鈑金科介紹: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11061811031

對技職體系的觀察(工程類科為主) 一

    認識羅棋駿的時候,他就讀師大,並且活躍於校刊社、校友會、爵士音樂社、非營利組織服務等事務之間。他在學期間,就在Fandora這個藝術創作匯集網站工作。雖然他後來走入大學體系,甚至轉學教育科系,但他對於他經歷過的技職,卻有更全面的視野與觀察。
    學習歷程:私立弘文國中,考上台中高工機械製圖科,因為個性喜好博雅教育,所以考上師大。

對技職教育領域的觀察:
    技職分成四大類:工科/商科/農科/其他(美術、演藝、美髮、烹飪)。
    技職現在升學風氣盛,補習更嚴重,而且因為類科分類多,市場更壟斷;某個補教界老師,可能就壟若斷整個台灣某科目的補習市場。
    技職訓練出來的學生,要考某些技術員類別的公職,享有相當大的優勢。例如台鐵招考機械工程人員,其中機械工程製圖的考科,對於台中高工製圖科畢業的學生而言就非常容易。
某一些技職科系,其學生之中不乏非常聰明優秀的人物;例如台中高工的資訊科,長期以來名聲卓著,有些學生同時考上台中一中與台中高工資訊科,放棄一中而選中工。這些學生可能很早就發現自己的特質,想及早磨練技術。在中工,也有那種數學理解型的天才,考試時每個公式都從頭推導,還能考100分。

    技職學校的強弱、學生就讀意願,和地域很有關係。例如台中是精密工業的大本營,不少學生家中開工廠,從事機械生產相關的職務,也較可能鼓勵子女進入高職學習技術,子女本身從小耳濡目染,對於機械也不感到陌生,不獨尊普通高中。相似的例子是竹北高中,竹北高中是一座綜合高中,該高中的商管科與電子科非常強(從學測成績來看),其中一個原因是,該高中和竹科近,容易找到業界的高手來指導學生,學生素質也很好。彰化高工也因為相似的原因,在機械類科的表現不俗。
    校友的表現也是學校實力的重要指標,師資決定教學能力,但博士不一定適合教技職,反而是那些幾十年在技職領域的老師,往往功力深厚,能真的教學生最實用的東西。
讀高職不一定要拼讀書考試,若代表學校參加工業技藝競賽,成為選手,或是得到乙級證照,都能透過技優保送得到升學上的顯著優勢,若直接就業也往往能得到穩定的工作。當選手是真的很辛苦,在準備的期間內要花半年到一年準備,比賽前的兩三個月,可能週六周日都要練,每天都從早上八點練到晚上十點。
   就讀夜校也不一定不好,如果這個學生肯學習、肯努力,其實學校都會願意栽培。許多學校愛找夜校生當選手,因為夜校生往往比較不重視升學,更願意花時間投入技術磨練,及早進職場。
    什麼樣的人適合讀高職:如果你喜歡動手,無論實作、畫圖,並且覺得動手才學得快,不擅於只從聽課與書本中學,你可能就適合讀技職。
    高職三年,可以讓一個人成為該專業領域的通才,若妥善訓練,就足以進入業界。但是仍需要在就業後不斷學習與精進。

Monday, November 26, 2012

創業者看學習 -- 活動通創辦人謝耀輝訪談 二


  • 「活動通 Accupass®」獲得獎項:
U-Start首屆全國創業競賽之決賽獎項
2011年IDEAS Show評審團首獎
遠傳企業獎
美國高通公司Qualcomm特別獎
創新中國DEMO China 2011創新之星
2011第18屆國家創新研究獎
金網獎平台類金質獎
  • 談「育成中心」:
現在許多大學、政府外圍財團法人,都有設立育成中心,但是成效不彰。
育成中心的任務應該有四:1)廉價場地;2)共用資源與服務(例如會計、法務、行政人員與硬體);3)協助媒合上下游與合作對象;4)協助利過媒體曝光給特定客群。
現在各大學和政府外圍財團法人所設立的育成中心,大致上只做到第一項,其他的,不是做得不好,就是完全沒做 。
王文華談創業
  • 談學校所學與業界需求:
目前,學校所學與業界需求之間的差別,大致上都靠在職訓練來解決。畢竟業界要直接面對大環境的變化,學校往往變得不夠快。
中國大陸學生在態度上勝,台灣學生雖然在綜合表現和彈性上勝,但是因為台灣學生被學校屏壁掉了許多現實的情況,所以少有危機感。
相似的科系,大學與技職生相較,大學生往往綜合能力較好,擅靈機應變,技職生往往較專注特定方法,一步一步解決。
  • 非明星大學學生如何展現自己:
有眼光的企業主管,一定不會只看學歷,也會從非明星學校之中找尋遺珠之憾。如,謝耀輝目前團隊有一位還在知名大學就讀的學生,非常聰穎,學校已經沒辦法給予他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術,因此上學對他來說已經索然無味,但是他熟悉種程式語言,造詣極高,年紀輕輕也獲選微軟MVP「最有價值專家」榮銜(在該領域是神人等級)。他是透過國外知名的Linked In來找到謝耀輝,認為公司想要專注發展產品與平台的理念和自己很契合,因此在一次跨海的Skype電話面試中,呈現出專業與熱誠,因此馬上就得到Offer。
擅長看人的企業主管,若看到應徵者的作品,往往一眼就看得出來他的程度。這樣的主管常常也會在線上google應徵者,看他沒寫在履歷表上的東西,這些會比履歷表更關鍵。
細膩度很重要,而各行各業重視不同方面的細膩度。有的是衣著,有的是文件,有的是禮儀(不能在長官坐下前就先坐下這類),從這些方面,看一個人是否因循苟且,還是有自我要求。
TVBS 一步一腳印 發現新台灣 - 胖卡創業重生記
  • 想讓學生知道的建議:
獨立思考能力:不是聽單一對象的說法就照做,而是蒐集各種方案、意見,自已判斷選擇。
用一切方法走出校園:無論是打工、實習、論壇、會議、活動、展覽、沙龍、社團…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對什麼有興趣。尤其是打工,謝耀輝在五專的時候換很多打工的地方,去服務業可練習微笑,去當店員可以練習和陌生人溝通。尤其理工學生該去服務業打工,這是另一種難得的體驗。
要思考世界大趨勢,要有世界觀,用產業的觀點來看公司未來的經營。學技術的人常常忽略這個部分,學管理的人在這方面更要札實。
要和別人不一樣;若和別人一樣,就只能削價競爭。若和別人不一樣,才能擁有自己的一片天。

創業者看學習 -- 活動通創辦人謝耀輝訪談 一

  • 關於謝耀輝:
求學歷程:
台北工專電子科(五專)、台科大資管(二技)
擅寫C++, Java, C#, ASP, JS, CSS 等語言
曾任職:
鴻海精密:軟體工程師及產品經理,研究搜尋引擎技術申請通過美國發明專利。
盈科泛利:2009年創辦並任職CTO,具有豐富的專案管理經驗。
其他榮譽:
《創業邦Entrepreneur》雜誌(中國)將盈科泛利列為「2011創新中國最值得關注的新公司」之一。
謝耀輝個人獲《經理人雜誌Manager Today》雜誌(台灣)選為2011年第四屆台灣100大MVP專業經理人之一。
    我認識謝耀輝時,他三十一歲,已是卓有成就的創業人、經理人。他獨當一面開創一片天地,大多數一流大學或是放洋留學出來的,也不一定走得出這條路。我很榮幸能有機會訪問他的學習經歷,以及和他討論當前學校與產業之間的關係。
盈科泛利創辦人謝耀輝 (聯結盈科泛利網站)
  • 對台灣產業界「中小企業」現況的觀察
大公司在爭取人才上有明顯優勢,他們可以提供較好的培育制度,名聲響亮,容易號召並且留住一般的人才。
靈活的中小企業,有利維繫台灣的競爭力,提供人才全面訓練的機會;中小企業也有利於搶佔任何剛開始出現的市場、機會、趨勢。台灣沒有龐大的國內市場,要靈活聯結國際市場,中小企業的角色值得受到重視。
然而,目前中小企業得到的政策幫助很有限,大部分的商業法規,都沒有區分企業規模,大企業做的事,中小企業也要做,這讓中小企業增加許多行政上的負擔。政府對於中小企業設立的補助方案,往往難幫助到真正的中小企業,反而容易被那些「大集團旗下的小公司」利用。即使官員知道那些拿到補助方案的是「大集團旗下的小公司」,他們仍然樂意給,因為這樣的公司對官員而言,比較沒有風險。


連結:活動通網站
  • 談「台灣現在需要的產學合作」模式:
台灣現在的產學合作,主要的形式是學校送學生去特定企業(通常是大企業)實習,企業不一定有需求,學生也不一定有興趣,供與需不搭配的結果,產學合作的實習成效往往不佳。
台灣現在需要的產學合作模式,需要在學校與企業之間,有一個第三方中介。這個中介要能了解業界人力需求的性質,要能了解學生的需求與能力,並在之間扮演媒合與「獵頭」(head hunt)的角色。
現在坊間有些成人教育補習班,往往隨風潮,開辦短期的技術訓練,授與證書(例如html, app, flesh等),這樣的功能和此所謂的「產學合作的第三方中介」之間並不十分相似。
聯結:活動通營運模式
  • 產學合作的第三方中介職責:
深入了解企業方所需要的人力性質,尤其是背景能力,並了解企業方要用人的工作內容。若該企業要用人的工作內容不合適作為實習,此中介方應該要能提供修改建議,甚至在某些狀況下停止合作。
了解學生的背景能力、實習期待。並對學生的基本能力、職場心態,進行初步的教育和考驗,排除將無工作能力的「草莓」、「小王子與小公主」介紹給企業的可能性。
在介紹媒合之後,追蹤學生的表現,以及企業方派給學生的工作,雙方是否確實運作得當,在運作不適時進行溝通協調,若協調不成則撤換實習生。
總之,這個產學合作的第三方中介,應該打出的品牌是:1)引薦的學生是企業用得上的即戰力;2)推薦的企業真的能讓學生磨練和學到東西;3)學生和企業能對彼此貢獻,也能得到益處。

Sunday, November 25, 2012

學與業 資訊小棧期待您的參與

    學與業 資訊小棧的設立,是為了幫助學生,了解各種專業領域的學習歷程與執業實況,並且探討在這個時代中,各種教育的現況以及創新可能性。
    學習的路徑百種,專業的面貌無限,教育的形貌也在不斷變化。這個blog中的資料與觀點 ,當然需要豐富、更詳盡。您願意分享您的學習經驗、對教育的思考完察,以及專業領域實況嗎? 您可以這樣參與:
1. 如果您住台北市附近,可以直接與謝宇程見面訪談。若您住得比較遠,歡迎利用skype等管道遠距訪問。(聯絡方式,請看ABOUT ME)
2. 如果你寫了相關文章放在網路上,或有經營與專業領域相關的blog,將URL寄給謝宇程。
3. 若您看到任何資訊及資源,包括電影、書籍、blog、網路文章,有助於學生了解某個領域的實況,或探討具體的學習創新,歡迎來信告訴我。
4. 您可以參考下列問題,撰寫你的求學與執業經歷,供本blog刊登。
     參考問題:採訪對象與問題
    以上任何的提供資料形式,您都可以選擇是否公開身分、使用真名或化名。
    若本站任何資訊有不正確,亦歡迎來信告知。

謝謝您。

高中休學的然後 -- 與眾不同前應該三思

    在許多人嘆息何必讀大學的同時,有一個真的沒讀大學,甚至高中都沒畢業的例子,可以供參考。我最近認識的朋友Lam,他是個親切、活躍、熱忱的人,但我聽了他的故事,才知道他經過一段這麼辛苦的歷程。
如何走上休學路
    在Lam讀國中的時候,台灣剛開始發展電腦與網路。他得到了一台宏碁286,自此愛上了電腦背後的廣大世界,並且在國中就去巨匠學習電腦。
    Lam以前100名的排名推薦上了楊梅高中,第一年讀普通科,第二年轉進資訊科,但卻發現資訊科在讀電子學、電學、工科數學,都是他不想讀的。於是他決定留學並轉回普通科。
在學習上找不到認同的方向,Lam加入安麗直銷,雖然他主要是以陌生人為銷售對象,但也找同學推銷。Lam雖然因此有練習到和陌生人的應對,但是也破壞了和同學的關係,他在學校人緣更不好。他在學校也開始自我封閉,排斥交流。
    因為在學習上的茫然、挫折,以及和家中關係不睦,Lam將心力放在電動。在與父親吵架衝突後,父親說「不要念書就不要念。」自此他不再上學。下一次同學聯絡他,是要他到學校收東西帶走。
如果你要走一條特別的路,可以參考:Bill Gates (BBC Documentary)
漫長的漂流生涯
    一開始,Lam在巨匠學電腦,不久,有長輩要他去工作。
    之後的十餘年,他工作過的經歷包括:珍奶店、三商巧福、牛排館、全家大夜班、汽車器材業務,社群活動業務、紡織廠作業員、第二家三商巧福、康健人壽電話行銷、塔羅牌占卜師、大潤發、線上遊戲公司平面設計師、藥物實驗、南山人壽業務、印表機銷售員、肥皂包裝、電子廠作業員、小林眼鏡門市、在賣場賣淨水器、南山人壽業務員第二次、職訓研發中心、保全、零件廠、小林眼鏡、Hola、餐廳行銷、App 公司實習生、策展公司、網站頻道編輯。光是他記得的就有30個,這還不包括他忘記的。
    在祖母逝世後,Lam申請提前當兵,抽籤到海軍陸戰隊。Lam的格性原本就厭惡權威,在服役期間他甚至一度思及輕生。
    在紡織廠作業員的過程當中,曾被機器勾住倒吊,差點掉進鍋爐。(某程度而言,是因為海軍隊戰隊的體能與反應訓練救了他。)
    Lam曾經因為一太缺錢,因而參加藥物實驗,而且為了多賺一點錢,去選了最危險的藥;他的腦功能有因此受損,在記憶能力上有時會有困難。
    在電子廠作業員的工作中,因為手指會接觸到化學藥劑,導致手指關節的地方腫脹,在好幾年後接受訪談的今日,仍然明顯。
    Lam一度因為缺錢,三天沒進食,最後將原本不打算動用的房租都拿出來買了一個飯糰,他在聞到米飯的味道的那一刻差點哭了出來。
如果你要走一條特別的路,可以參考:Steve Jobs (BBC Documentary)
在跌跌撞撞中學習:
    在康健人壽電話行銷工作的半年期間,雖然讓他非常倦怠,但也學到了口齒清析、組織能力、語言技巧、思考顧客的需求。
    在不停地變換工作期間,Lam有不停地參與部落客、網路行銷、社群經營相關領域人士的聚會,累積了不少人脈。
    在策展公司的10個月之中,Lam的主管是個見職廣、而且富有創造力的人。Lam在任職期間,學習了許多的知識與思維。由於該策展公司的名聲,Lam也得到外界的尊重與重視。
如果你要走一條特別的路,可以參考:嚴長壽先生的努力故事
反省與打算
    Lam在跌跌撞撞了十年之後,他領悟到他缺乏一些最基礎的東西。這些最基礎的東西有兩個層面,一個是一分堅實的能力,要有這分能力,他才能做某些事,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第二,是廣泛的知識儲量,有這個知識儲量,他才能更快、更深理解他人的想法、需求、在做的事。
    Lam想給所有學生和年輕人的建議是:冷靜。不要在衝動的情緒下,不經思索地下決定。現在,Lam知道,做決定之前,要先了解自己要追求的是什麼,要先了解達到目標的過程、所需資源,以及現實處境。在這樣的了解之下,才能做比較正確的判所。
    接下來Lam決定找個保全類的穩定工作,準備讀書,考高中同等學歷鑑定,之後考大學。他原本打算讀企管方面,我建議他讀資訊,至少讀資管;畢竟他本來就對電腦有興趣,若他在這方面有一個程度的技術長才,加上他的活躍與人脈,很可能找到自己發展的方向。

Saturday, November 24, 2012

一技之長與實現才能 -- 數位視覺設計師的踏實求學路 五


10. 台灣電影相關科系,各有什麼區隔嗎,為什麼選台藝大電影系而非其他相近的科系?
  有的學校是電視電影系,有的是廣電系裡有分電影組,我們學校是純電影系。
  為什麼選台藝大電影系,其實電影系本來只是選項之一,也是因為朋友的影響,讓我覺得電影也是一種很酷的藝術(那時還沒有很確定自己的取向),而且電影系不用考術科,也是不用考術科的多媒體系那時沒有夜校,所以台藝大我只選電影系
  就如內文寫的,我浪費了高職三年沒有去試著學術科,直到要畢業我才決定要面對我想要的,所以術科還是我的弱點,我其實也掙扎過要不要在重考時另外去補術科,但我看補習班(重考大學)很多都是復興美工,面對這些更有天份也有受過訓練的人,我覺得還是專心在學科上,只可惜我的功課還是很爛,只有英文有拉起來,所以大學只有夜校可以選,而那時考夜校是一間一間考的,當我知道考上台藝大電影系之後,我就沒有考我認為考不上的實踐,其實有一點不敢面對"如果天份只是我自己想像的怎麼辦"這個問題。
動畫:RSA Animate - The Divided Brain
11. 你在電影系學到的,在某些補習班也學得到,在學校學是否比較好?
  電影理論可能補習班學不太到,電影系在軟體方面,最直接遇到的便是剪接軟體,再來就是特效,但我們學校並不著重特效或動畫,所以並沒有這樣的課程,雖然這也是電影的一種,但可能是因為這樣的課程與多媒體會太相近,而且老師著重的也比較在說故事核心上,所以若要做特效方面或是動畫,通常是自學。
  如果你像我一樣想要學特效動畫或者motion graphic,其實基礎可以看書,或可以上網看一些知名的網站,如果你英文程度還不錯,直接看國外網站是最快的,但英文不好也可以看圖或看影片加上操作,其實可以不難學,如果真的不行,有些中文網站也是不錯的選擇。
  個人是不太建議坊間教動畫設計的補習班,通常來說,一來很貴,二來是他們師資良莠不齊,教的可能是很入門的,即使進階班也只是入門再多一些,對於進入業界沒有太大的幫助,有些課程比較全面的補習班或許會教觀念﹑會教藝術理論,只是補習班老師是怎麼樣的背景,你不會太清楚;號稱業界的老師也要看他在業界是個什麼樣的角色,程度真的夠好到可以教你嗎?學校老師得考試才能當老師,但補習班老師是怎麼評斷的呢?補習班或許是個能幫你入門的工具,但補習班付出的錢跟收獲是不對等,如果真的需要人教你使用軟體,或許去社區大學會是個不錯的管道,便宜內容也相仿 ,搞不好會遇到一樣的老師。
動畫:RSA Animate - The Power of Networks
雖然師資問題也有可能發生在學校,不過坊間教動畫設計的補習班更難防範,你可能能藉由名字查到學校老師的評價,或藉由同學、學長姐之間會討論得知老師的評價,但是補習班老師基本上是查不太到,而且畢竟在學校要學四年的東西,要濃縮在短短的幾個月或一年學到,如果你不知道老師是什麼樣的人物,那不就更像是一場賭注嗎?
  不過這是我和我周遭的人的經驗,如果真的想補,可以再多問問設計系的人或有補過設計補習班的人的看法,或許會有不同的答案。
註.坊間教動畫設計的補習班跟升學補習班性質不同,升學補習班需求高、競爭激烈,以學生為取向,教的好的老師自然生存的久,所以比較容易遇到有效益的老師,但設計補習班沒那麼大眾,所以比較不易遇到有效益的老師。

Friday, November 23, 2012

一技之長與實現才能 -- 數位視覺設計師的踏實求學路 四

8. 你感到所就讀的科系,在經營課程品質上很有心嗎,是否依據學生需要學習的、業界需要的,在安排課程、調整科系導向? 系上是否要求研究的能力,如何幫你加強研究的能力?
 高職課程很務實制式,很直接地跟業界連結。
 台藝大電影系大多請業界或過去是台灣經典人物的人來教課,但會拍不等於會教,甚至有表達上的問題,畢竟是藝術家,會做不一定會說,這是滿常發生的,好的老師都是靠個人魅力,所以在師資訓練上還需要改進。在整體課程安排上符合業界是60%,大多還是比較偏學習在個人。系上沒有特別要求研究能力,不太會教你怎麼研究。
動畫:RSA Animate - Drive: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at motivates us
9.  讓業界或「經典人物」來教的課佔多少? 你覺得實務人士上的好的課是哪一類,學界教師長得好的課是哪一類,可否各給個例子?
    90%幾乎是業界老師的,分"現在仍是業界的"40%,"曾經是有名的老導演或電影人士"60%。我們的老師不管教理論還是實務幾乎都是業界的老師,理論像是電影史劇本分析之類的,實務方面的像攝影課,剪接等等。
  有些課需要一些內部認證,例如攝影機的使用,我們必須找學長姐教,再另外找學長姐認證,使用設備給他們看,確定會用才能跟學校借器材去拍,畢製或作業常會學長姐和學弟妹互相幫忙邊學習。也因為有學長姐帶,有人脈,很多在業界拍片的機會,做異於常人的選擇時比較多支持。
動畫:RSA Animate - 21st century enlightenment
電影史是一個有名的影評人"聞天祥"教的,你常會在金馬影展看到他資訊,而我們必會在課堂上先得到第一手選片指南,他不但把應該會很枯燥的電影史(過去)教的很好,同時也把金馬影展(未來)的一些代表不同角度不同優點的片跟我們說明,其實有點藉由他對每種類型的片客觀地詮釋,讓我們去接觸不同類型的片,不同類型的片又帶代表著各自的角度,讓我們知道世界有各行各業的人用自己的方式語言存在,而不是只有我們台灣的價值觀,所以能夠聽到不同的世界觀。
  然後知名MV導演陳亦仁也是我們夜第一屆學長,他在大一的作品就很強,他後來很少來學校,因為在大學時他已經是業界的紅人,他是我們印象超深刻的一個神人(至少我是這麼覺得)他影響他優秀的朋友們進了夜電影學習,也是他帶我那視覺很強的同學起來的。

一技之長與實現才能 -- 數位視覺設計師的踏實求學路 三


6. 你在大學時怎麼做,準備自己日後就業時對特定領域的了解與優勢? 父母做了哪些對你培養實力、了解未來有幫助的事? 父母有做什麼事,讓你陷入掙扎或深感困擾,或是少做了什麼事,讓你失去某些機會? 
      設計有很多選項,是因為某個同學的影響,我決定了未來要走的方向。這個同學在學生時期就是半個業界的人,是個美感可靠的人,有跟他聊過那條路的未來,然後還有一個視覺很強的學長,上大學沒多久就是個有名的導演,他曾是拉拔我同學的人,他們都是走類似系統而出色的人,不管是收入還是實力都很出色,所以在大約了解之後,我確定要走這行,但我那時什麼軟體都不會,所以決定之後就有去補習,或看書,或旁聽別系的課,多認識美術類的同學他們會給你某些資訊,例如哪些國外網站不錯。
動畫:RSA Animate - Language as a Window into Human Nature
父母親有資助我去補習,但他們對這行沒有很了解,白天工作也很忙,所以我是靠自己跟同學之間的互動來了解我的未來,不過我父親會常提醒我們在學校就是要為未來的事業做準備,出路很重要。
  陷入掙扎就是因為我以前都是考不好讀夜校,我父親在某方面他不是全然的支持教育(考的好才會全然支持),所以那時他會要我們自己養活自己,要我們自己出學費,出不出來他會先言語羞辱才幫我們出,在額外學習上,我必須要用商人的角度去請他投資我,以至於我沒有辦法很安心的只是學習,但或許這也是一個提早學習適應社會的過程,也讓我提早意識到學校跟未來工作之間的相關。
動畫:RSA Animate - The Internet in Society: Empowering or Censoring 
 7. 你是怎麼選擇你要就讀什麼系所的? 你就讀之後,覺得自己選擇的是對的嗎? 要是你現在要重新來過,你在選擇之前,會多考量什麼,會多做什麼樣的準備(思考、資料蒐集、探索…) 
  我高職讀資料處理,曾在那時跟我爸討論是否要重考到復興美工,但是那時我對設計的出路也不是很安心,而且我沒有術科背景,也不確定重頭學術科是否真的可以學的好,所以我選擇了重技能社會一定缺職位的商職,想說若我未來學了設計找不到工作,至少我還可以做行政。但不好的是我高職三年並仍沒有認清畫畫對我的重要性,直到我快要畢業我才決定這樣不行,要轉考大學,轉考我想要的系,所以三年內我還是沒有準備術科。
  總之我覺得我的選擇是錯的,再選擇之前,我應該找相關科系的學長姐或老師來更了解這些人在做什麼,出路有什麼,我能不能接受這樣的出路,好壞都要聽,有空去旁聽那些想要的科系在上些什麼(會比只聽別人告訴你那是什麼來的再客觀一點),若是讀設計相關的,可以去看看那學校學生的作品集,大約會知道這是什麼樣的學校,學生是怎樣的程度,這些事是不是我喜歡的我要的,不要只是想,直接去做,也不要只依賴學校或長輩的指引,試著自己去找答案。重要的是要對自己的內在選擇有信心,沒有自信,就會常走錯路。

Thursday, November 22, 2012

一技之長與實現才能 -- 數位視覺設計師的踏實求學路 二

3. 你在國中或高中時,是否「相較起課程學習,你比較喜歡某種其他的東西? (任何正當的活動,例如修理機械、下棋、舞蹈、做動畫、畫漫畫、書法、園藝…)」是什麼時候發現這個興趣的,它對你的意義是什麼,擅長程度有多高? 你後來是否有深入發展這個特長? (無論有,或是沒有)你對這個選擇,覺得是否正確?
  如同上述,我對畫漫畫/美術是從小就有興趣還有一點天份,從幼稚園就知道(是真的,我幼稚園就知道什麼是離婚還有生小孩很痛,很多事是小時候就知道的),畫畫就是讓我表達幻想,能讓我活在我世界裡的方法,我可以對數學很分心,但是畫畫卻是很專注很專注的一件事。國中老師會請我做班上美勞事務,但其實我那時只有擅長畫漫畫,所以我自己覺得我其實做的沒有很好。夜高職是一個氛圍很分散的地方,導師不太會理我們要做什麼,偶爾課堂上比較有緣的老師會關心一下而己,而且也沒有美術課,國中高中畢業紀念冊是我做的這樣。我只有到大學才真正重視這個特長,我覺得這個選擇一百分的正確,我是指我踫了藝術相關,不止是畫畫。
動畫家的成果:東西的故事
4. 你一路是怎麼選擇自己求學/專業的方向? 你曾經考量的重點是什麼? 你花多少心思與力量去考量? 如果現在時光能倒回,你會想多考量/嘗試/探索一些嗎,你會想要怎麼做?
    就是要聽自己內心的慾望也要與現實生存達到平衡,考量的重點就是錢/生存跟自己強烈想做的事。從國中就在思考未來的出路,十分焦慮,也十分沒有方法地考量,有點像用想像賭一把。
    若時光能倒回,會希望國小就知道現在的行為就是要為未來負責任,至少國中就要開始重視自己擅長/喜愛的,只要有一點喜歡就去踫,不要只是想,多看不同世界的事物,要不斷地行動、行動、行動,別倚賴學校與父母給你指引,自己去找答案,想要知道插畫是什麼,就想辦法接觸插畫家訪問他們,因為父母親跟學校也可能不了解你要的領域是什麼樣子,他們一樣是對於沒有做過的事感到沒有安全感。
動畫家的成果:改變教育(依Ken Robinson的演講繪圖)
5. 在國中的時候,你對技職了解的程度有多少,在就讀你現在的科系之前,你對現在讀的學的科目有多少了解? 學校的教學、實習,你覺得如何,有什麼特別好的地方,或特別不好的地方? 你學到的東西如何,你的技術和能力讓你覺得有信心嗎?
  因為我姐也是同高職的,所以大約知道技職在幹嘛,那時讀的東西很清楚的務實,學到的東西幾乎在打工的企業都用的到,實習的機會也很多,實習其實就是打工,所以也比別人提早進入社會的一部分(打工還不算真的進入社會),學到的東西的確在技術與能力上是有所信心。
  不好的是,也比較沒有文學上或藝術上的思考,相處的人大多為同種思維的人,比較少人會思考生活以外的事或價值,也沒有這樣的課教你怎麼思考,所以思想容易狹隘,不過我是因為是商職,若是讀復興美工,或許會不同。

一技之長與實現才能 -- 數位視覺設計師的踏實求學路 一


日前在某場聚會當中分享關於寫書的事,Amelia(化名)因為認同這件事的價值,非常慷慨地,將她的探索歷程與專業學習經驗email給我。在稍加排版之後,呈現如下。
關於Amelia(化名):高職就讀商職的資料處理科(夜),大學讀電影系(夜)。Amelia從小想做的是畫畫,現在擔任多媒體設計師
動畫家的成果:瓶裝水的故事
動畫不只創造娛樂,現在也是傳遞重要訊息的重要工具
1. 你在國中或高中的學習經驗是如何? 哪些科目擅長,哪些科目不擅長,哪些科目喜歡,哪些科目不喜歡? 受老師、同學影響的程度多少? 你有多少的時間、心力,(父母和老師允許)可以去開拓興趣以及對世界的認識? 你做了多少?
  國中只有美術跟英文擅長,很討厭理科,我那時得了一種我不知道我學了要幹嘛,就無法學的病,所以我對於大多科目都不感興趣,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過有幾次考的很好,是因為老師或同學對我有信心,覺得其實我是聰明的我做的到,我心裡很感激她們對我的信任,所以我要報答她們的信任就有考好,好像也有因此比較改變我對讀書的看法;或是那個老師真的很會教,人很好,我比較有興趣就自動會去努力。高職也是會教的老師就也會學的好,電腦相關的學得還不錯,除了C++。
  國中有美術課,我上不喜歡的課也在開拓興趣,畫畫在課本上,也就是其實我沒有去拓展。高職參加跟美術無關的社團。
動畫家的成果:化妝品的故事
2. 你在國中或高中,有沒有(哪一個)學科不擅長、學不起來,表現不佳的經歷,那段時光,對你的影響是如何? 你是不夠努力,'或沒有天分,或沒有興趣,或老師不好? 這對你日後的影響大或小? 你現在回想,如果當時學校、教師、父母,或你自己,是否能做什麼,讓你的某個學科學得比較好?
    就如同上一題,我幾乎所有功課都很爛,主要來自於沒有自信(家庭因素),所以我小時候需要有人相信我,我才會覺得有意義,心理層面影響很大,對自己的人生很被動。我小時候心情常常會不好,國小國中都會寫在週記上,曾經有個國小導師走過來跟我講了一段話,跟我家庭有關的事而鼓勵我,我其實一直到現在還很感動,她真的有在看週記,真的很關心我,當下我有趴下來偷偷哭,下決心要好好表現給她看,但她是數學老師而我數學沒有天份,我也不知道怎麼學習,所以有幾次的表現讓她失望也讓我自己失望,那個針就反而往下扎,我對於自己更沒有信心。美術方面是有好老師跟不吝讚賞的同學鼓勵而增強一點信心,不過沒有人重視美術,所以我那時會不覺得那有什麼用。
    對我日後影響比較大是家庭因素,學校只是展現家庭因素產生的結果。如果有多一點人能夠像那位導師一樣關心到學生的心理層面,而不只是功課上的學習方法而己,才能對症下藥,有時學生不是不會或懶惰而是在抗拒他們自己也不清楚的事。上課很有趣又認真的老師是能夠幫助學生專注,我的英文就是這樣被拉起來,而且他也是一個會鼓勵人的老師。(我個人在英文路上比較容易遇到好老師)

Wednesday, November 21, 2012

用建材作畫與寫詩 -- 建築系的學習心得採訪 二


建築系的設計課:(幾乎台灣所有建築系都有同樣的安排)

  • 每學期四學分,8學期共32學分,全天課程,由5-6位業界建築師與1位學校老師共同開課。大四由最資深的老師開課。
  • 課程內容是發展設計思考能力,畫平面圖,製作草模。每週和老師討論,並逐步發展該學期的設計案件。學期末評圖時,做出精緻的模型,並說明報告空間設計的概念。
  • 每學期的設計題目,由單純簡易到複雜困難,例如從住宅、集合住宅、辦公大樓…一直到一座學校。
  • 因為這樣的課程,學生從大一開始就密集地接觸業界觀點、實務,建築系一向比較沒有「所學與業界脫鉤」的問題。

顧宗訓的畫作 三 (聯結至其名片作品集)
建築系所學與實務的聯結:

  • 建築系大學時所學,重點在於依照需求進行空間安排規劃,重在邏輯以及對「需求」方方面面的考量,包括美感、便利性、節能採光等。
  • 建築師執照考試,要考包括工法、法規、材料等,有不少內容是在學校不會詳細教的。這些可以透過補習、上建築師公會的課、或勤跑工地(在現場體驗和請教師傅、前輩)進行學習。
  • 建築系的實習課程:各校往往會規定實習,但長短不同。從一個月到兩個暑假都有。台科大是要求一個暑假(兩個月)。建築系學生的實習幾乎都是會去建築師事務無工作,協助畫圖、做模型,在其中接觸建築的實際考量。建築系學生也會有不少在事務所打工,所做的事和學習效果和實習相似。

Cameron Sinclair: A call for open-source architecture
    學習建築的心得:因為建築是人生活的空間,所以人生活的各種面相,建築師都需要考量,從物質面的空間功能、節能採光,到心理層面的風格品味、色調氣氛,建築師都需要考量。考量的因素極多,使建築絕不只是工程上的對錯問題,而有藝術的修養成分。也因此,建築師的培養,絕不只是了解其「專業領域」而己;建築師所讀、所看、所接觸的各種東西,都能成為他的設計養分。舉例而言,貝聿銘先生對蘇州的感情,讓他在設計「蘇州博物館」時,可以成功地營造屬於這個古城的詩意。

用建材作畫與寫詩 -- 建築系的學習心得採訪 一

    偶然認識了多才多藝的顧宗訓,他從台土木系,轉系至台科大建築系,在此之後更跨足名片、專輯、服裝、網站、海報DM、書刊封面等設計領域,以及攝影、繪畫。很幸運,透過一次採訪,能詢問他關於建築系的學習經歷。
顧宗訓 (連結至其作品集)
方向的摸索與發掘:

  • 從小的時候就愛畫畫,上課都在畫課本。國中想考美術班,但被校內名師的老師罵了一頓。後來就一直沒有真正學習美術方面的技能。
  • 大學考上台大土木,在大一下就發現,土木要學的東西,算力學很重要,以後是相似的東西讀更深,心中出現「不能這樣下去」的想法。
  • 於是在永和附近開始一間一間問畫室,和一間畫室開始學設計有關的繪畫,也就是素描。在合適轉學,美感與設計相關科系之中,轉進了台科大建築系。

顧宗訓的畫作 一 (聯結至其繪畫作品集)
建築系的學習狀況:

  • 各建築系所風格雖不同,但訓練方式與課程內容相近。頂多差別在於,成大有微積分,台科大沒有。但對建築師而言,微積分的功能不大。會微積分,可以推導部分力學的公式,但對執業影響很小。
  • 台科大和其他的建築科系相比,學生活躍度、主動性比較弱;例如,各大學建築系每屆都會有出畢業作品集,成大、東海、淡江甚至還會找出版社發行。台科大建築系沒有這個傳統。
  • 建築領域讀研究所的意義:碩士進業界確實起薪高一些,高約4000元,但研究所很清楚與實務無關,所以當建築師,通常不會重視研究所的學歷。
  • 適合當建築師的特質:立體影像思考、將平面圖在腦中立體化、邏輯強、美感、愛動手作(畫畫和作模型)。數理不用太強,數學好的適合讀土木工程。

「末日之後,童話之前 」顧宗訓繪畫個展-封面
顧宗訓的畫作 二 (聯結至其攝影作品集)
各建築科系的特質:(個人主觀觀察)
  • 東海建築系:國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系,風格偏傳統,重手繪圖的能力。
  • 交大建研所:教授多是東海建築系出來的,但風格和東海建研所相反,重數位製圖的能力。
  • 淡江建築系:最注重創新,不受限於傳統。
  • 實踐建築系:走「空間裝置藝術」的路線,和其他建築系風格差異大。
  • 中原建築系:新舊不同風格的教授都有。
  • 逢甲建築系:較沒有特別獨樹一格。
  • 成大建築系:唯一國立大學,學生素質佳,風格也偏傳統。
  • 台科大/北科大:學生是技職體系,有些學生已學過土木實務技術(例如砌磚和灌水泥)。台科大與北科大建築系都有不少成大出身的教授。
  • 各建築系,校友常進學長姊的公司(事務所)。此外,畢業校友也較大可能返校協助教授實務,這樣的現象導致各建築系的不同一直維繫。


Monday, November 19, 2012

硬底子才有軟實力 -- 機械工程到工業設計的學習歷程 四

    當前的教育常常造成兩種人,一種會做不會想,一種會想不會做。Liao的長處,就是他除了會想,也會做,而這是他在技職學習中,所獲得的優勢。對Liao而言,工業設計的思維沒有機械工程的實力,很容易空掉;就像室內設計沒有土木工程知識為基礎,也很容易眼高手低。也因為這樣的能力,他贏得發牌機製造公司的青睞,許多資歷優久的設計公司,都得不到的案件,被他拿到了。
    對於有興趣成為設計師的人,Liao給他們這樣的建議:
1. 不要以為工作好找。現在台灣設計系畢業的人數,已經超過職場實際需求。每年各設計科系大約畢業2000名學生,職場消化得了嗎?
設計師的悲哀--Liao推薦
2. 要當設計師,不能只因為設計師這個頭銜,而需要想得更清楚。你要當什麼樣的設計師,為什麼你適合當設計師? 你的目標是什麼,你怎麼從現在的狀態變成設計師? 若沒有想好這些問題,不要輕易說要當設計師。
Liao的設計成品:360度投影機(外型部分)
3. 要培養觀察力和主動學習。在你走在街上的時候,會不會觀察,人們買什麼,對什麼好奇,為什麼買某些東西,為什麼不買某些東西? 你會不會主動學各種東西,而不等考試和老師來強迫你? 若你有觀察力和主動學習,你可以是個好設計師,即使不在設計領域,你也容易在其他領域成功。

BONUS:
Liao推薦的優質機械工程技術教育BLOG: http://tw.myblog.yahoo.com/machining-teaching

硬底子才有軟實力 -- 機械工程到工業設計的學習歷程 三

    無論是在工設所的階段,還是畢業後工作,Liao指出,「空想」這件事,是讓許多設計師陷入困境、工作品質無法突破的原因。填鴨和考試,在三方面框限了設計師的思維與能力。
    第一,填鴨和考試讓學生不知道職場的實際需求,而實際需求應是設計的起點。課本上會告訴我們很多事,但不會告訴我們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他們需要什麼。在Liao的作品集之中,有一個得獎作品,是幫助因為糖尿病導致中途失明的患者設計的胰島素注射針頭。這個針頭的設計,能讓失明、或是弱視的人,可以更安全地使用針頭。這個設計概念,是07年上半年,在參訪盲人重建院的時候,工作人員告訴Liao,有許多糖尿病患者,因為這個疾病造成視網膜剝離,導致中途失明,還要每日數次注射胰島素,十分危險,因而產生為他們設計安全針頭的想法。這樣的設計概念,是需要實際訪談,透過使用者經驗分享,才能夠得到。
為失明的糖尿病患者設計的胰島素注射針頭
    第二,填鴨和考試讓學生缺乏模具實作的能力。Liao的另一個得獎作品,乃是一套為重度腦性麻痺患者打造的進食輔具,他打造了這個作品,去參加日本設計大賽,該年大賽主題是:The act of eating。據Liao的觀察,大部分身障者的食用輔具,無論鍋碗瓢盆,已經發展得很完備,在細節上和式樣上都不易有重大突破。他也是在接觸到「台大輔具研究中心」之後,發現重度腦性麻痺患者在進食的時候有多困難,他開始構思,如何利用餐具的設計,讓食物更靠近進食者的嘴巴,並且讓手部僅做單向運動。於是他設計了一套輔具,可以穩固而且輕易地架高碗盤,而且用一個支軸幫助患者的手穩定運作。這樣的輔助,讓重度腦性麻痺患者自行進食不再是天大的考驗,讓他得到了設計大獎。除了他的設計符合實用之外,讓他得到評審青睞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於,Liao做出了完成度100%的Working Sample,寄去供日本評審瞭解,評審能摸到能試用。相較於其他參賽者,他們的成品都還在構念圖象的階段,只能用海報展現,Liao當然輕易脫穎而出。日本評審還有脫口而出問道:「你們台灣的設計師,都有能力做出這樣的實物嗎?」
Tastemakers@Google presents industrial designer Yves Behar
    第三,學生不知道生產與製造的真實過程,構思無法完整。企業考量一個設計案是否量產的時候,不只考量設計概念與美感,也必然要考量成本與製作工序。設計師若沒有實作訓練,在設計的時候,就不易將製作工序可行性、簡單化、省成本等因素考慮在其中。這樣做出來的設計案,也就不易受到廠商青睞。

硬底子才有軟實力 -- 機械工程到工業設計的學習歷程 二


   回顧他的研究所學習,Liao當時選擇工設所時,他不想選擇設在工學院裡的工設所(07年時較多),這樣的工設所會以以工程思維為主,而Liao想以文化、思想面切入,最後選擇實踐工設所。實踐工設所的特色,乃是傾向西方大學的授課方式,老師起個頭,學生就輪流發表。老師比較少用演講的教學法,這樣的方式下,習慣填鴨教育的學生,短期較無法適應;但這樣的方法,適合較自主的學生。
Liao的作品:洗牌機 (外型部分)
    在研究所的期間,Liao和一個設計背景的同學變成好朋友。Liao教這個朋友關於工程的技術和知識,這個朋友教Liao設計的觀念,兩個人都得到成長。在工設所究所學習到的,Liao認為在於策略執行,也就是怎麼找目標,怎麼運用資源,怎麼一步一步走到目標。Liao說,設計案的策劃執行,可以比喻為攻百嶽,什麼時候喝多少水和用補充多少食物都要計算,不然可能死在半路。
    Liao所就讀的實踐工設所,要求學生撰寫研究論文或創作論文。研究論文和一般其他學校相似,但創作論文比較特別;創作論文是指,將一個設計創作,從企畫到完成的歷程,有系統的記錄、呈現、分析。雖然實踐工設所,對於學生畢業一般並不刁難,但是有一些學生,若對於自己的設計方向缺乏想法,不知道要做什麼,找不到自己有共鳴的題材,他們仍然可能要花很久的時間。
Liao為腦性麻痺患者所設計的進食輔具
    在工設所之中,Liao學會像個設計師一般思考。Liao認為,設計師不是藝術家。藝術家可以不和別人溝通,可以只表現自己的內心感觸給群眾。設計師需要了解客戶要什麼、市場要什麼;而這個訓練,是許多學設計的人沒有把握到的。著名的設計師Dieter Rams有一句名言,似乎可以成為設計這個領域的註腳。
   We designers, we don’t work in a vacuum. We need business people. We are not the fine artists we are often confused with. Today you find few companies that take design seriously, as I see it.
                                                                 Dieter Rams

硬底子才有軟實力 -- 機械工程到工業設計的學習歷程 一

    最近訪問的一位朋友Liao,原讀機械工程(高職及二專),後就讀工業設計(研究所)。他在研究所畢業之後,在工業設計領域已有相當亮眼的表現。特別的是,他在訪談中強調,助他打下工業設計底子的,不是人文思想、不是創意環境(雖然這兩個也都重要),而是高職機械加工的磨練。

what is industrial design?
    由於在高職的學習過程中和同學打賭,Liao成為技能競賽的選手,接受非常嚴格緊湊的車床工訓練。對於我這樣對機械工程非常缺乏了解的人,Liao舉例了一些機械工程學的事,向我說明這個領域的所學內容:

  • 車床:圓軸類加工,工件動刀具不動。
  • 銑床:刀具動,工件不動,立方體加工。
  • CNC:可程式自動化加工,適用於包含曲面的任何造型加工,也是目前較為普及的加工法。
  • 鉗工:較適用於所有工序皆執行完後,最後的微調動作。
  • 磨床:平面類加工法之一,精準度較高。
  • 鑽床:鑽孔、攻牙、深孔加工…等,可用銑床取代之。
  • 其他例子:熱壓成形、真空成形、吹塑成型、塑膠射出。

車床
    這些工作的訓練是很辛苦的,例如,CNC加工的過程中,為了要確保工件完全水平,機台上不能有一粒砂,要做徹底的檢查及清潔,並且要搬各種沉重的鋼材,每天都會全身大汗,對勞力和體力的操練,比當兵的時候還嚴格。但也就是在高職三年的訓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Liao後來讀二專時,就讀機械工程科設計組,以製作機械零件工程圖為主要學習;也因為高職的基礎,他的學習相當輕鬆。
    Liao憑著本身的扎實技術,在業界得到工作並不困難。但他在工作中卻了解自己的性格不適合在一般工廠中工作--他需要非制式化的環境,於是他離開工作,先當了兩年保全,努力讀書,考上實踐工業設計研究所,日後成為產品設計師。

Sunday, November 18, 2012

學以致樂 -- 義大利語系畢業生的探索學習經歷 五


9.在你大學修的科系,有什麼「技巧、技術」的學習?無論你讀的是什麼,你覺得「理論」和「技術/實務」在學習的過程中,實際佔多少,而又應該佔多少? 
    我大學主修義大利語,義大利語本身就是一項專業,從文法/語音/會話/寫作/翻譯,都是第二外語專長的養成。而熟悉一個語言,有90%在於自我學習,教授只能從旁協助、解惑。
    在學習義大利語的過程中,其實理論與技術實務各佔一半,語言的規則和實力的養成是相輔相成。以我來說,大一大二著重在文法語音的教學,到了大三大四則側重在翻譯和文化的研究。普遍來說,我也認為兩者比例應該各半,而且並不覺得理論和實務必定要成二元的狀況。
義大利文的名詞變化
10.你在大學時,你怎麼做,準備自己日後就業時對特定領域的了解與優勢? 父母做了哪些對你培養實力、了解未來有幫助的事? 父母有做什麼事,讓你陷入掙扎或深感困擾,或是少做了什麼事,讓你失去某些機會? 
    就算是母語,也沒有人能通曉所有領域的專業語言。只有少數義語系學生會靠義語工作。如果要運用它,就需要了解某個特殊領域的義大利語,比如說外交/旅遊/時尚/餐飲/文學,越早了解自己想攻讀的領域,就會希望可以和第二外語結合,創造更多優勢。
    父母對我最大的幫助,就是出資讓我到義大利遊學三個月。讓我開拓視野,父母在求學這塊要求並不多,只希望我好好念書,不曾因為他們讓我陷入掙扎和困擾。
義大利文1-100
11.你一路是怎麼選擇自己求學/專業的方向? 你曾經考量的重點是什麼? 你花多少心思與力量去考量? 如果現在時光能倒回,你會想多考量/嘗試/探索一些嗎,你會想要怎麼做? 
    並不特別想著未來能賺多少錢,只希望可以多培養興趣,多學習,樂在其中最重要。考量自己的程度,興趣,我相信興趣會讓人一輩子學習,會讓能力持續累進。對選擇未來這件事並不感到特別困擾,困擾的地方主要是自己學能不夠好,無法有更多選擇。如果時光倒回,我會希望自己更努力在有興趣的事物上。往更深更廣的地方學習。

    這些想法,適用於別人嗎?
    每個人活在世界上,都在尋找自己,希望自己的生活是有意義,這個意義建立在自己能為世界付出多少,沒有人真正希望養尊處優地過日子,那只會讓生命變得更空虛。我的方法是透過服務結合藝文,讓藝術走入真實社會。
    這個實踐的過程,對那些也真正想活出意義的人,不妨做個參考。

學以致樂 -- 義大利語系畢業生的探索學習經歷 四


6.為什麼選讀輔大意大利語系? 你就讀之後,覺得自己選擇的是對的嗎? 要是你現在要重新來過,你在選擇之前,會多考量什麼,會多做什麼樣的準備(思考、資料蒐集、探索…)
    依照自身學習狀況的評估(國英歷史較好),以及自身對外國文學的興趣,選擇考取外文、外語、或中文系。其實我並不是真的喜歡義大利語,當初只是為了想接觸歐洲文化,希望可以多了解。我更喜歡的是法語和西語。至於我的選擇,我想還是對的,不要讓自己忘記,這項能力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義大利文語詞變化一
7.你感到輔大意大利語在經營課程品質上很有心嗎,是否依據學生需要學習的、業界需要的,在安排課程、調整科系導向? 系上是否要求研究的能力,如何幫你加強研究的能力?
    有心,系上教授幾乎都是義大利人,他們給予學生輕鬆的教學方式,又熱心解惑,也主導義大利遊學團的安排。但由於義大利語在台灣的市場很小,這方面義語系的教授還在探索中,在我就學的時候,語言學習會側重於文化和藝術,但到後來,也有出現了義大利政治和商業義大利語的課程。系上偶爾也會安排學長姊回母校分享就業的狀況。
    每個人對語言學習的狀況不一,興趣也不同,這點無法要求學生主動去鑽研。另外,學術研究和義大利語學習的關連不大,除非對義語已經熟悉到可以研讀學術文獻。
義大利文中的 a 與 the 
8. 你的學系、學院、學校,在哪些方面讓你特別感到驕傲、完善、有益的措施和規劃(尤其是在教學、研究、生涯準備等方面),是否有其他學校做得很好,讓你羨慕的例子?
    輔大有很開放的學風,義語系幾乎都是外國教授(是全台唯一的義語系,擁有80%學習資源),在教學方面勝過其他學校或是坊間補習班很多。而且教授教學的經驗,仍在持續累積增強。
    研究和生涯準備上,系上的能給予的協助就顯得弱很多,一般學生不想,也不期待畢業後能單靠語言工作賺錢。不懂得思考的畢業生,通常會陷入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窘境。

學以致樂 -- 義大利語系畢業生的探索學習經歷 三

4.在你國中的時候,是否曾思考讀技職的可能性? 是否試著了解讀技職是否對你比較好? 讀高中的時候,你有花多少力量/有多少空間去了解大學各科系的內容,你對後來所做的選擇,覺得滿意嗎? 如果時間能倒回,你在國中/高中的時候,會想多做些什麼樣的事(閱讀、活動?),讓自己後來能做更好的選擇?
    完全沒有想過,升學考試的規則訂得很清楚,技職有開設應用外語的系所,但商業英文在高中並沒有接觸過,當時也嚮往大學自由的生活,不曾考慮轉到技職教育體系。因為很清楚自己想念的科系,所以沒有花太多時間和力氣去考慮其他可能性。當時也嚮往考設計和音樂相關的科系,但本身沒有這樣的專長,只好捨去。
    老實說(對當時的選擇)不太滿意,因為選擇太少了!如果時間能倒回,會希望自己可以擁有更多才藝,我很後悔當時沒有主動參加校內管樂團。
義大利文基本單字
5.你在高中、國中的時候,什麼樣的探索活動,對你是很有幫助的? 什麼樣的跡象、感受、經驗、故事、過程,給了你啟發,讓你覺得:「我要做這件事?」這個過程適用於別人嗎?
    國中的時候,我的詩和小說被老師拿到各班去傳閱,這對我建立自信有很大的幫助,畢業的時候和同學一起話劇演出,也很開心。
    從小到大,我和父母、師長、同儕並沒有太多的溝通,因此我時常處在孤獨的狀態中,了解到自己能利用藝術文學做為出口,對我來說很重要,我也利用這樣的出口,向內探索自己。
義大利文主詞和be動詞
    當時訂閱了兩年聯合文學雜誌,每期都盡量吸收,也參加了文藝營,對我來說,算是初步認識文學和出版界。看著很多寫書的前輩和名作家,我並不傾慕,不期許自己變成某個有名的作家。一方面是因為,雜誌總側重作家的出身背景,國外某某大學文學碩士、比較文學博士,也有重複方法去推某個文學家,甚至打著美女作家的名號來行銷新生代作家。
    我喜愛藝術文學,但不認同這些是該束之高閣,製造距離感的事物,藝術的美好是要能感動每個人,如果不能跨領域,真正走入社會,這些美好的藝術品/文學作品的效果永遠都有侷限。
    我深信藝術可以幫助很多人,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曾經讓藝術幫助過,因此我希望能在這塊有些貢獻。我不愛名號頭銜,不喜歡太通俗的事物,也不喜歡太自我的藝術,藝術的價值是要在於感動人心,如果無法實踐,會永遠讓人束之高閣,覺得與賺錢/幸福無關。

學以致樂 -- 義大利語系畢業生的探索學習經歷 二

2.你在國中或高中,有沒有(哪一個)學科不擅長、學不起來,表現不佳的經歷,那段時光,對你的影響是如何? 你是不夠努力,或沒有天分,或沒有興趣,或老師不好? 這對你日後的影響大或小? 你現在回想,如果當時學校、教師、父母,或你自己,是否能做什麼,讓你的某個學科學得比較好?
    我的文科成績持平,數理科在高一的時候完全放棄,從此文理科的成績形成很懸殊的狀態。這對我的影響當然很大。
    我深信人需要在高中時奠定各個學科的能力,不能偏廢。但我很早就做了選擇,日後在工作時,或與人相處,有時會出現無法溝通的問題,打個比方,對夢想這件事,藝術家和律師的理解和執行方法就不同。
    我的數學不好,數理邏輯就硬是比理工商業背景的人還要弱。但提到想像和感知的方面,我們最不是保守的一派。
義大利文字母
    我認為自己不算努力的學生,有天分但沒興趣,老師的教學重點都在升學上面,無法因材施教,影響程度無遠弗屆。
    學科的整合與應用。為什麼國文不能與數學結合?也可以用英文來教學有關物理的小常識,學科劃分太清楚,無法融入生活,會讓學生以為課堂上學的事情只為了考試,每個學科都按著自己的進度走,沒有整合出一個完整的教學方針。
    打個比方,如果第一次段考前的方針是工業革命:
    英文國文可以提供那個時代的經典,或隱含工業革命思潮的文章。歷史可以鑑往知來,地理可以研究工業革命對氣候的影響,數學可以演算工業革命時期發現的數理概念,化學、物理更不用說。
    每個學科在彼此整合的狀況下,有一個很清楚的脈絡,讓學生知道他們再用這個學科,透過不同方法,去了解同一件事情。
義大利文字母發音
3.你在國中或高中時,是否「相較起課程學習,你比較喜歡某種其他的東西? (任何正當的活動,例如修理機械、下棋、舞蹈、做動畫、畫漫畫、書法、園藝…)」是什麼時候發現這個興趣的,它對你的意義是什麼,擅長程度有多高? 你後來是否有深入發展這個特長? (無論有,或是沒有)你對這個選擇,覺得是否正確? 
    國中時期,我發現自己喜歡唱歌/寫新詩/小說/表演:高中時期,開始喜歡籃球/聽音樂/服裝搭配/電玩。大部分的發現都是在國中時期就知道的。
    這些興趣主要都是自己找到的,在求學過程中師長父母並不會特別教育,因此都不能說出色和擅長。(但有個人特色!)興趣萌芽之後,並沒有刻意去深入發展,但因為有興趣,還是在持續地累積經歷。況且在大學,我發現更多興趣。如果花太多時間去鑽研某個興趣,也許就不會再遇到其他更有趣的事情,正不正確很難下定論。



學以致樂 -- 義大利語系畢業生的探索學習經歷 一


採訪對象:
陳馨右 輔仁大學義大利語系畢/輔系影像傳播。
陳馨右
擅長語文,對音樂有神奇感受力的馨右
    我與馨右認識,是在Escape Artist,這是一間畫室,供一般人自由作畫,沒有老師與教學,但提供飲料與餐點,顧客購買畫板之後,便可在這個空間中放鬆、聊天、沉思、畫畫。馨右目前在Escape Artist工作,負責招待顧客和大大小小的行政事項。他在這個工作中,發揮他對「美感」的特長與喜好,他以合適的音樂調和店內氣氛,為店內的活動與展覽撰寫優美而深刻的文案。他最擅長的,是為各種情境、場景、感受、文字…找尋搭配與呼應的音樂。
    Escape Artist的老闆Brendon(一點都不老,很帥)和我說過,馨右在畢業後剛應徵上班的時候,緊張而缺乏自信。在工作一年多之後,他的氣質變得溫和,在工作中展現長才,雖然工作時間長而且辛苦,但他卻變得快樂。
馨右當前工作的地方
    以下,是馨右本人透過電子郵件,回答我列出的問題,我稍加編輯之後,提供如下: 
1.你在國中或高中的學習經驗是如何? 哪些科目擅長,哪些科目不擅長,哪些科目喜歡,哪些科目不喜歡? 受老師、同學影響的程度多少? 你有多少的時間、心力,(父母和老師允許)可以去開拓興趣以及對世界的認識? 你做了多少?
    國中老師影響我最多,因為喜歡寫週記,喜歡自己創作小說新詩,而被老師讚賞鼓勵,是老師讓我知道自己有這樣的特質。高中過得並不開心,因為學校總在拼升學率,總有被期待和被放棄的學生。
    當時最喜歡國文,最不喜歡數學,其餘科目只是普普。雖然這樣說,但高中的時候整體的學習意願是低落的,我幾乎都在打混,上課時都只閱讀在圖書館借來的書。
    我並不是被師長父母期待的學生,算是處於被半放棄的狀態,所以老實說我有很多時間可以去開拓更多興趣,不過我所待的環境(住在關西鎮,在竹東鎮求學),並沒有太多元的學習資源,我當時只知道自己很喜歡文學,所以主要透過它開啟對世界的認識。
    我做了多少?我覺得自己真不夠努力,用功程度不及格。儘管看了很多課外讀物,但和都市長大的孩子閱讀的量無法比擬。

Saturday, November 17, 2012

穿在身上的藝術--關於服裝職品系的學習經驗 二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要探討職品系所學的課程與實務的銜接。這一位服裝職品系研究所同學,指出了她在學期間,參與或觀察到這幾種和業界合作互動的模式。

    該系有與工業局合作,開設「織品服飾設計與行銷專業人才培育」學程,共4門課:服裝設計、機能布料、行銷、個案實作。開在大學部,由業界人士來演講。最後的個案實作,是運用前三課程的學習,做出一個符合實際的企畫案。(http://cdnet.stpi.narl.org.tw/techroom/policy/2008/policy_08_115.htm)
巴黎時裝展 -- 願華人有更多服裝設計師做出這麼美麗的作品。
    在大型聯鎖服飾店的打工經驗(Part time 工作可以不只賺錢):顧客問關於織品材質的問題,例如收縮、褪色、免燙的問題時,比別的一般員工容易回答。有一次有人打電話來,說他洗牛仔褲的時候,有白色殘留物,他是唯一一個可以回答:可能是後加工程序稍有藥劑殘留,並和洗滌劑反應,之後應該就不會發生。也能和顧客解釋為什麼會掉色(可能是因為製作過程時,定色程序浸泡不夠久),以及發熱衣的原理(吸附熱或靜滯空氣)。
倫敦時裝秀 -- 並非每一件我都很欣賞,其實。
    學校安排的實習機會:職品系將「實習」設為一個選修課,排在暑假,學生多半會選。學校安排學生進合作的企業,多半以抽籤決定。一個暑假8星期,可能每一星期到不同的部門:業務部、設計部、生產部(打板、立體裁剪、車縫等)…。可能是做傳遞、影印,但是可以看到公司全貌,而且公司的人會和實習生聊聊他們負責的是什麼。有些更用心的企業,他們本有安排給員工的進修課程,則讓實習生與員工一起上課。有些公司,讓學生參與公司佈展,了解佈展整個流程,幫助非常大。
    建教合作:職品系和業界企業關系良好,常能安排學生進公司實習,一周兩到三天,在建教合作的公司工作,得到公司更完整的培育,參與公司也更深。在工讀階段過後,得到公司聘用的機會更大。
   
後續補充:
關於服飾穿搭,國內最有名的blog是:個人意見。這位部落客冷靜尖銳的批判,除了有參考價值,更頗有愉樂價值。

穿在身上的藝術--關於服裝職品系的學習經驗 一

    我個人曾經是對「衣著」這件事非常不重視,我曾經覺得對衣服考究是膚淺的。第一次改變我這個觀念的,是一部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其中主角米蘭達·普瑞斯說了某一句話提到:服飾是可以穿在身上的藝術。這句話我無可反駁,而且,既然我們重視及尊敬藝術,為什麼不認真對待穿在身上的藝術呢? 但即使如此,我仍花了幾年,才學會把衣服穿好。
    以下,是和一個服裝職品系研究所學生的訪談所得,供有興趣的學生參考。
Devil wears prada styleA.jpg
穿著Prada的惡魔海報

在職品系(行銷組)的學習經驗:
  • 該系的範圍與性質:設計組的範圍包括:飾品、精工、珠寶、工藝設計、造型設計、型象設計都相似。只要是放在人身上的東西:衣、褲、鞋、帽、錶、包包、手環。行銷組的重點課程包括:品牌策略管理. 消費者行為、機能性織品分析、管理學、經濟學等等。
  • 考進織品服裝學系原因,是因為對行銷廣告有興趣,對服飾也不排斥。在進入該系之後,隨著對該方面知識了解增加,也感覺更多的興趣。
  • 大一大二讀書的時候讀不出個所以然,在社團和打工比較多,大三才比較重視課業,能加與業界相關課程,多了解之後,有「愛你所選」的感覺。
  • 應該的學習方法:主動蒐集資訊、分析設計師作品、思考判斷、練習成本運算、建立自己的資料庫,抓出模式,為商品思考市場目標與客群定位。
  • 過去大一上課不分組,都會學打板、車縫;現在大一部分組,行銷組不學技術,這也許值得憂慮。

織人善紉 輔大織品系第39屆畢業動態 校外展宣傳片
關於織品相關系所的選擇:
  • 職品設計和服飾設計兩組有60-70%的人會走入相關領域,例如打板師、裁師,也有一部分的人獨立創業自做自賣,但是成功案例較少。行銷組的進入服飾業的只有30-40%,因為行銷在其他領域也是通的。
  • 這個領域中表現比較傑出的科系:輔大、實踐,在比賽中通常包辦前幾名,樹德科大自從出「古又文」之後,也較有名氣了。服裝行銷專業的科系較少,輔大職品是最主要的科系。
  • 要知道自己是否適合念這個科系,就拿幾個最硬、最難、最無趣的課本來讀讀看,例如「織品科學」、「職品工商業導論」(這個科系大部分的課是相當活潑及繽紛的)。也適合對服裝敏感的人,走在路上會不自覺觀察他人衣服,自己在乎衣服的樣式、質地和搭配。若是手巧是優勢,但這絕對是可以培養的。是否擅於畫畫也不是重點,畫得不好的人,也可以把衣服作好。


Friday, November 16, 2012

平地起高樓 - 土木建築專業者訪談 二

土木專業學生如何自我充實,了解其專業的價值?

  • 學科特質、教授心態、大環境體制有許多現況難以改變。近年,許多老師將心力放在爭取國科會的計畫,將更多心力放在論文和實驗,也將學生寒暑假都帶進實驗室,本意沒有不好,但實際上可能限制了他看看實際世界的機會。
  • 補強方法一:參與校外實作:「以利國際服務」這個社會企業,會帶人去柬普寨幫當地人蓋房屋。學土木的學生,若參與這樣的活動,去當地蓋個廁所,上的課就都活起來了。(一般建築之中,廁房和廁所的管線是最複雜的。) 同樣是做很辛苦的事,但是當你看到所做的事有意義,你就會有成就感,會為所做的事感到快樂。實踐大學建築系就有和以立國際合作,推行這樣的事情。(寶島義工隊也在做類似的事)
  • 補強方法二:多看實務界的作法,增加思考的廣度和深度。例如,22 design studio 這個公司,利用水泥做筆、做時鐘、甚至做飾品配件,大幅地改變了我們對水泥這個材料的理解與想象。讓學生看看有人做了這個,他們是否會用水泥做出更有趣的東西? 是否會在其他材料上有新點子? 
雋永R不動產特色物件平面圖
圖片來源:
雋永R不動產網頁
  • 補強方法三:直接去當學徒。如果你十八歲以上,看到有建築工地,就去應徵當學徒,現在很缺工,他們一定會要你的。這樣的工作作一做,對土木所學的、所做的,都會很了解。
  • 補強方法四:選別系的課、和外系互動、跨領域的課多修:這一項是最簡單的,也最沒有成本,但是會很有幫助。和外系互動,可以了解別人在做的事,為自己的領域想別的可能性,和別的領域知識與人才結合,可以對學習和日後的工作,帶來更多想像。日前台科大土木系和台師大生物系,合開生態工法的課,這些都是好事,很值得修。其實,土木系應該多和各種科系合開課程,例如和商學院合開關於房屋銷售的課,例如和法律系合開關於建築法規的課,這些都很值得討論,對學生也會很有益。
雋永R不動產改造過後的三角格局房
圖片來源:
雋永R不動產網頁
在業界實務經驗反思學校:
  • 不少土木科系,在學校期間,給學生的氛圍很保守,只有技師或高普考,鼓勵考公務員或進入顧問公司,不鼓勵學生進工地了解實況,這樣子的風氣並不很健康。
  • 減少國科會研究究補助案,可能對大家都有好處。學生不再有簡單的「助理費」,學生也就不會只待在實驗室和圖書館,可以及早出來看世界,讓教授有較多時間與心力帶領學生建立世界和專業的聯結。
  • 學校應該更開放和鼓勵轉系、輔系、雙主修、跨系修科課樣的制度。以往看到土木和建築領域都很少互動,這樣的本位主義對學生不利。例如,有個朋友,雖然在土木系期間就對建築有興趣,但因為無法轉系,必需在土木系畢業後,再修學士後建築學程,花更多時間與心力才達到目標。其實不應該給學生太多框限,願意多嘗試、多學習、跨出領域的學生,才是人才。


平地起高樓 - 土木建築專業者訪談 一


    因為活動的關係,認識張家銘先生。他高雄工專土木系、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畢業,擔任過監工、工地主任,現為雋永R不動產的共同創辦人,在「宜修網」擔任專欄部落客。以下是訪談後整理結果,並非逐字抄錄。
首頁
雋永R不動產及宜修網的聯結,歡迎參考。
高雄工專的學習經驗與價值:
  • 當時,無論是上課、或實驗課,都完全沒興趣,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學什麼。因為完全沒概念,所學的抽象知識和習題在現實中的樣子。
  • 當年學的很多課,是很狹窄的,而在業界的分工之中,早就由更專業人士處理。例如,工專時學了很多課在讀測量與混凝土,因為很多教授是做這個研究的。那時算了很多習題,關於3000PSI、5000PSI的混凝土要怎麼配(PSI是混凝土硬度單位,一般是3000-10000,10000就是和石頭一樣的硬度了)。但是在業界,只要一通電話,和混凝土的廠商下訂單,他們就幫你配好送來。計算混凝土的能力,只有在混凝土廠的檢核與配比人員才有用。花很多時間學結構,其實到業界也只是一通電話技師就做完了。
  • 學土木的過程也很辛苦,實習課的時候挖土,全身弄得很髒,不像其他科系光鮮亮麗。高雄工專同學土木的同學之中,轉走不再從事土木的,佔大多數。
  • 沒有接觸實務的理論課程對日後工作用處很小,而且在學的時候會完全莫名其妙。舉例而言,台北某高工曾經開設學家庭水電維修,供一般民眾報名繳費上課。去的人都是主動要上,應該是有動機的,但上課時學生精神仍然萎靡,因為上課只在讀課本與做習題。課本和習題沒有不好,只是上家庭水電維修,總該在某個時間,把實際的建物水電圖拿出來看,並且學著看懂,才有用,日後才聯得到實務。

雋永R不動產案件平面圖
圖片來源:
雋永R不動產網頁

工地經驗與觀察:


  • 後來進工地之後,幾乎是一切從零開始學起。不要說技術,連語言都從頭學起。在工地實際工作的師傅,所用的專有名詞在教科書上都找不到;他們的詞彙,往往是日文發音的英文字,再用台語轉念。例如,工地用來連結的短鐵棍,師傅叫它libu,其實原來是日本發音下的nipple(無誤,和乳頭是同一個單字);例如,空壓機,工地師叫它combresa,那是日文發音下的compress。 
  • 建設公司工地的工人大多是原住民,大型公共建設的營造廠工地才有外籍工人,因為外籍工人的管理和翻譯比較麻煩,中小型公司無法負擔。
  • 現在在工地不太需要擔心工作「太操勞」,因為現在的工地都有吊車、推車,費力的事少很多;小包頭為趕進度,也會儘量安排,儘可能找到合適的機具。如果你讀夜校,這個行業一定可以準時下班,還不必應酬喝酒。現在工地素質比過去好很多,不需要擔心被欺負;菸酒、檳榔、嫖賭,這些還是會看到聽到,但是少很多,也不太會被勉強,而且在台北市,工人的素質更好,不太會一起去吃喝嫖賭,有時候還會看到工人在休息時拿書出來看。(相較之下,台北的工人比較少人情味) 



Thursday, November 15, 2012

打開引擎蓋--技職汽車修理科系學生訪談 三



汽車修理專業合適什麼樣的人:

  • 要知道你自己是否適合汽車修理專業,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修車廠當學徒一段時間,若你撐得住,從實際工作中能找到樂趣和成就感,那這就適合你。
  • 汽車修理並非深奧的學問,《汽車學》總共四本,每本都很薄,用背得也背得起來,重點是實務。
  • 有些車廠的環境是比較不好,工作也可能全身是汗與油,但外國大廠的修車廠可能情況較好。有些人較怕手髒,若有潔癖也不適合做這個工作。

汽車學課本
在高職中選擇較有興趣的科?

  • 高職內部轉科很難,要參加考試、審核操行和成績。多半學生要轉出,是因為在本來的系表現不好,要看成績,當然把他們困住。
  • 在高職畢業後,若想考其他領域,也可請教學校其他科的老師。
  • 只有大安高工這類,高一不分科的學校,對探索興趣較有利。(也許是因為大安高工對學生較有信心,覺得就算高二才分科,學生仍來得及學完並在統測上得到好成績)
  • 高職教師很少知道科大的教法與教學內容,也少知道其他科系及領域的情況,對學生的升學和規劃難提供好建議。

科大汽修系教學成效:

  • 專業課程只有1/5,和專業無關的課程太多。大一仍上許多國英數物理化學微積分。大二上微績分力學等「數學」課程,對實務無益。
  • 該系約20名教師之中約有15名左右是台大成大畢業的博士,沒有修車的能力。大約4-5名教師是高職背景,有修車技術,但因為不是博士,所以擔任講師職。
  • 在課程排出來後,由講座教授先選,之後是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最後才是講師。常常輪到講師選的時候,已經只剩下沒有人下選的課程,講師往往也不能在有專才的課程上傳授知識與能力。
  • 受訪同學:「90%的課程內容,除非以後做研究人員,否則實務一概用不到。這樣的科系其實不需要這麼多學者,都是幌子,懂車的很少。」

高職工科綜論:

  • 板金與模具科,日後會有人才荒。這兩科沒有學術性,無法量化,要有經驗才能做,現在師傅很少。
  • 工科類,目前只要有乙級證照,就可被視為半技師,都足以找到薪水不錯的工作。但資訊科的乙級就不夠,因為資訊科人很多,競爭較激烈。
  • 工程的技術科系,日後待遇最好的是飛機修護科,中華科大、屏科、虎尾科大。要英文好,高職讀工程類的都可以考。


打開引擎蓋--技職汽車修理科系學生訪談 二


高職汽修科專業科目比例與上課情況:

  • 高一:1/4 高二:1/3 高三:1/2 
  • 專業科目之中,除4-7節實習課在實習工廠之外,其他仍是上課本,幫助有限。因為技術很需要重複練習。
  • 高三的時候,大部分同學要拼統測考試而無心練專業,老師也多半放任,讓學生「在工廠讀書自習」。

實習工廠硬體情況:

  • 汽車修理科的硬體在高職裡是較昂貴的,要有一台車,要有四輪定位器,開這樣的系硬體起碼百萬起跳。(話說回來,依一般大學的科研預算,一百萬是小錢)
  • 常常有教師不准學生使用四輪定位器這樣比較精密的機器,說是怕學生把它弄壞。教師本身卻常拿這樣的儀器來自己使用,公器私用的情況常見。
  • 汽車配備有與時俱進,但學校實習工廠中的車子,往往仍是十幾二十年前的老車種,而且可能還是之前用了十餘年的報廢公務車。舉例而言,現在較新的車子,都是噴射供油,但實習工廠的車,還在用化油器。硬體沒跟上,學生實習的成效打折扣。

四輪定位器
全國技藝競賽與選手制:

  • 勞委會辦的全國技藝競賽,開放每個高職學校,每個科別,推薦一名選手參加(如果有夜校,則加一名)。若成為學校培養的選手,則所有的老師、資源,都會投注在選手身上,放學後、週六日,都會要求(提供)選手練習與學習。
  • 若在全國技藝競賽得名,無論優或佳,都可謂升科大的保障名額;若得到金手獎,就必定能上北科大和台科大。即使沒得名,只是選手,直接就業也不是難事。
  • 用較直覺的方式來說,選手的實力,比起一般學生,可能有十幾倍到一百倍的差距。

高職教學士氣與氛圍:

  • 一般而言,學生缺乏主動學習,老師也不積極。其實,若老師表現得很努力積極,學生會加減多學些東西,但很少積極的老師。
  • 老師的積極與否,大致上就是一個學校是好還是不好的關鍵。
  • 學校的態度也很重要,多數高職學校,現今都拿升(國立)科大的升學率來要求老師,或對外廣告。若升學率才是績效,技術不受重視,多數老師樂得讓學生自習。
  • 學校的態度也很重要,多數高職學校,現今都拿升(國立)科大的升學率來要求老師,或對外廣告。若升學率才是績效,技術不受重視,多數老師樂得讓學生自習。
  • 若學生真的想學技術,主動問老師、向老師學,老師多半還是會教。只是因為學生認為技術無利統測,主動詢問的很少。
  • 高職汽修科一般見到的學習態度:1個選手很優秀很認真;1/3(以下)學生想學也有些興趣,但得到的鼓勵和支持不足;1/3學生毫無興趣,畢業也會轉領域;1/3學生沒興趣,但因不知道該做什麼,所以會準備統測在這一科升學。
  • 較早決定不升學直接就業的人,比較可能有興趣實務,若和老師溝通請教,也可能得到老師較多的指導協助。
  • 在高職,班導師通常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升學率。較認真的班導,幫學生找考試卷,較不認真的,就讓學生不斷自習。專業科目在高二下學期就教完,學生有許多時間重複做考題與背誦。

化油器
科大汽車科各校特質比較:

  • 北科大(通常為第升學第一志願):學生最會讀書,但常忽略實務訓練
  • 屏科大(通常為第升學第二志願):與業界合作研究
  • 虎尾科大(通常為第升學第三志願):公立
  • 明志科大(通常為第升學第三志願):與業界合作訓練學生較多。明志科大學生在大三的時候,規定要去業界實習一整年。除了業界實習真的能磨練技術之外,
  • 亞東技術學院


打開引擎蓋--技職汽車修理科系學生訪談 一

國中升學技職的考量:

  • 綜合高中分兩種,一般都是高中與高職兩邊一開始就完全分開。只有極少數,例如大安高工,高一不分科,會上各種電子、電機的基礎課目,高二後才會依學生的選擇,分普通科與其他高職類科。
  • 部分國中有技藝班,在國三那年,一星期一次(一天到半天),去高職觀摩各種科別的學習。技藝班的學生,之後推薦技職學校,能上的機會都很大。
  • 學生在高職不選讀餐飲與美髮的考量之一,在於升學機會少,因為科大少這類的科系,少數都在國立,所以難考。

汽修科學生流動狀況:

  • 高職汽車科入學時40之中,高三畢業時剩34人,6人退學休學或留級。其中17人轉考其他科目,因為對汽修沒興趣。17人再考進相關的科大科系,多數也並非因為喜歡,而是因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 高中汽車科畢業後轉讀的方向,例如應用外語(英文較好)、工程管理(科大名額不少,但高職無相關科系)較多。
  • 在科大汽修系,入學52人之中,在大三上學期,只剩40人,12人退學或休學。12人之中,6人是相關背景,6人是其他背景考入。
  • 許多高職汽車科畢業的人都不會修車。雖然高中畢業時不少人拿到丙級證照,但是丙級非常簡單,筆試有固定題庫,而且只是選擇,針對考題學習就一定能過,學校都有題庫可讓學生針對題目準備。術科也很容易,只是聽指令做簡易的裝修操作(例如換輪胎),在校內考,學校多有暗中放水。在汽修專業,丙級證照幾乎沒有用。

某修車廠的一景
高職汽修科的特質:

  • 大安高工:會讀書,升學率高。
  • 海山高工:技術強,是工程類最重技術的學校,與業界合作多,與勞工局也有合作,有培養乙級考照的教學能力。

教育部汽修領域考照概況:(與其他工程領域的技術證照情況相似)

  • 丙級:會依指示操作,例如換輪胎,門檻不高,一般人密集準備一週就考得到。(丙級證照考照約1000元)
  • 乙級:要能抓固障,並修好,具獨立作業能力。乙級的水準一般高職大概教不出來。
  • 甲級:要能懂車輛所有的設計原理,能做能說能教能寫,全台灣目前只發出80張左右的甲級汽修證照。能拿到甲級證照,不但穩有工作,而且非常受到尊重。

另一修車廠的一景
公路局另有一套汽車相關的職業證照:

  • 技工:難度與功能似同教育部乙級
  • 檢驗員:要背許多法規,汽車出廠時負責檢驗,底薪30000起跳。
  • 考驗員:擔任駕照監考官。



Monday, November 12, 2012

關於大學評鑑的小研究筆記

    關於大學評鑑,近年來一直是頗熱門的話題。近日透過一些管道,研究了一下大學評鑑相關的事務,這不是完整的歸納分析,只是研究筆記,但有些資訊,值得各方參考。


論文積點制的誤用:
  • 93.94年間,教育部推動頂尖大學計畫,以論文為指標,各大為爭搶「研究型大學」競相將論文設為校內指標,而且對內施予壓力。
  • 在拼頂大那段時間,許多學校為搶排名,以論文為指標招聘許多教師,之後,又出現教師過多而預算不足,要開除教師,又以論文為指標相逼。
  • 其實各校內部升等評鑑,才是最關鍵的部分,對學校教授構成最大的影響。許多學校、科系,引頂大計畫的指標作為系內升等規則,這樣的「令箭」讓各科系教師不滿,但評鑑基金會卻不便也不能介入。
  • 對大學而言,許多評鑑或相似的業務,不是高教評鑑中心做的,而是教育部做的,例如:訪視、性別平等評鑑私校補助、教學卓越、校園安全…這些各種考評,確實都造成許多繁瑣的行政作業。常常這些都被當作「評鑑」來討論與批評,造成溝通上的不準確與錯誤。
  • 其實,各校內部的(對科系、對教師)評鑑,評鑑中心提供「參考」的評鑑指標,往往被全盤抄用,不加更改。若不提供評鑑指標,學校又抱怨,若提供了,各校不修改適用,卻又怪評鑑中心「一體適用」。
教育事務困難與經緯萬端:
  • 許多對整體影響不大的事,因為政治原因,成為難解爭議。例如文言文比例、母語課程等。
  • 各種政治力量,還是會在某些議題中角力,例如家長、教師、校長…
  • 因為教育影響長遠,常常政策的影響太久才能發現。例如,原本幫助弱勢的助學貸款是善意,但後來又衍生學生出社會以後,背負債務的困擾。
  • 某些國家的高教評鑑會納入學生,但台灣還沒有發展出全國、健全,具代表性的學生組織。相似的情況發生在高教教師領域。
評鑑業務的長期改革:
  • 評鑑中心設立之初,本來是要作「評鑑機構的評鑑」,作高教評鑑的研究事務。而真正的評鑑業務,應該是由各領域自發成立民間組織來做。目前,評鑑中心以直接評鑑業務為主,研究發展業務反而較小,並非長期方向。
  • 上述也是美國的採行方式,但在台灣,因規模和體質關係,目前還沒完整發展。
  • 大學評鑑,只是門檻性質,最重要的功能在於各國之間學歷互相承認的問題,所以並沒有排名。(美國的評鑑,則是關係到該校學生是否能申請聯邦學貸)
  • 目前,只有醫療、護理、資訊工程(IEET),有較獨立(未完全)的領域自辦評鑑。
  • 未來,高教評鑑中心,計畫將走回原本的方向,也就是回到研究規劃,並做後設評鑑(判斷學校自評與領域的評鑑是否得宜)
  • 現在,教部開放各大學自評,教育部和評鑑中心決定不給指導原則,開放指標自訂。期待各校提出更適合本身的評鑑方法。
  • 各校自我評鑑的規劃,應該有數個層次:大學教育目標與原則(例如佔20%)、大學性質與定位指標(例如佔40%)、各學門領域專業指標(例如佔40%),如此,可以維持基本教育目標,也可符合各校與各科系特色。
  • 如何促使各領域各自強健,自辦評鑑業務,評鑑中心協助與監督,乃是長遠方向。

精選科學家傳記(二)

你管別人怎麼想─科學奇才費曼博士
What Do You Care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作者:理查.費曼/著
原文作者:Richard P. Feynman
譯者:王碧、尹萍/譯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5年05月19日
    20世紀理論物理的兩大代言人,應是霍金與費曼。費曼吸引人之處,是在於他用狡詰又詼諧的心靈在說物理。
     這一本書不是那麼物理,而是在談費曼最重要的人際關係:家庭與教養、愛情與友情,最後一部分則是他的工作。引本書的說明如下:「第一部分談及費曼父親與眾不同的教育方式,與第一任妻子的生死摯愛,與第三任妻子的相知相惜,以及費曼在生活和藝術等方面的種種觀察與投入。第二部分談到費曼此生的最後一次探險──參與「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原因調查,清晰呈現出一位傑出科學家的洞悉力和思考方式。」

大設計:霍金十年首見卓越巨著,為生命終極問題提供最新答案
大設計:霍金十年首見卓越巨著,為生命終極問題提供最新答案
The Grand Design
作者:史蒂芬.霍金、雷納.曼羅迪諾
原文作者:Stephen Hawking、Leonard Mlodinow
譯者:郭兆林、周念縈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03月02日
    史蒂芬.霍金所著的《時間簡史》、《胡桃中的宇宙》已經在各大書店的架中佔據格位十餘年,至今不衰。這本《大設計》,也許是下一本無法從書架上消失的書了。霍金以七十歲的年紀,走過物理探索之路,開始回答所有思想家所追尋的人生終極問題。值得所有嚴肅的心靈一聽。
偏執的天才:女人,科學家,居禮夫人
偏執的天才:女人,科學家,居禮夫人
Obsessive Genius: The Inner World of Marie Curie
作者:芭芭拉.高史密斯
原文作者:Barbara Goldsmith
譯者:方祖芳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19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1344303
裝訂:平裝

    我們很難說第一個傑出女性科學家是誰,但第一個名揚國際的,應該是居禮夫人。除了所有偉大科學家的熱忱、求知的毅力,女性科學家因為家庭角色,揹負著與男性不同的壓力。這一個位大的女性,花了多少時間,用粗糙的儀器,在簡陋的實驗室,提煉有放射性的礦物,已難已算計。這一本書,將居禮夫人的真實人生,做了深入的刻畫。




Sunday, November 11, 2012

精選科學家傳記

    科普書當然比課本好讀,但卻也並非人人能熱愛。我曾經買過不少科普書,但沒真的讀完太多本。事實上我覺得它們很好看,而且小時候也從百科全書中讀過不少短篇科學家故事,但並未引發我太多熱忱。能否對科普書籍有好感,應該也可以當作是否合適讀自然科學類科系的一個指標。
    以下,從台大科學教育中心所選的「百大科普好書」之中,挑選其中自傳類的,稍作介紹。自傳類科普書,不但可以看到有趣的科學知識,也可以了解科學家生活與思維全貌的點點滴滴。
    數學邏輯奇幻之旅:一個追求真理的冒險故事

數學邏輯奇幻之旅:一個追求真理的冒險故事
Logicomix: An Epic Search for Truth

作者:阿波斯托羅斯.杜克西阿迪斯、克里斯托斯.帕帕迪米崔歐
原文作者:Apostolos Doxiadis、Christos H. Papadimitriou
繪者:阿雷卡斯.帕帕達托斯、安妮.迪唐娜
譯者:劉復苓
出版社:繁星多媒體
出版日期:2010年07月21日
    在許多的科普書、自傳之中,這本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是一本漫畫,而漫畫的主角是科學哲學家羅素。引一段本書介紹,可以曲盡本書大概內容:「素一路上經歷愛情、仇恨、和平與戰爭,堅持不懈地追求他的使命,還賭上了事業和個人幸福,最後瀕臨瘋狂邊緣。《數學邏輯奇幻之旅》不但是一本歷史小說,還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了最偉大的數學和當代哲學思想。本書有豐富的人物描述、加上生動高超的藝術表現,將理想的追求交織出令人著迷的故事。」
十項最美的實驗:實驗桌上的科學家,影響世界的十個偉大發現
十項最美的實驗:實驗桌上的科學家,影響世界的十個偉大發現
The Ten Most Beautiful Experiments
作者:喬治.約翰遜
原文作者:George Johnson
譯者:賴德鍾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23日
    有一句話「當你明白一個定理怎麼發現的,才能真正了解它。」這本書介紹從加利略到米利坎,十位科學大師所做的科學研究。讀者能從實際故事中了解,為什麼這些科學家能發現他人所忽略的事理。十個科學大師和重大發現的故事:
1. 伽利略:物體移動的方式
2. 威廉.哈維:心臟的奧秘
3. 艾薩克.牛頓:色彩的本質
4. 安托萬洛朗.拉瓦錫:農夫的女兒
5. 羅吉.高爾瓦尼:動物電
6. 邁可.法拉第:深藏的道理
7. 詹姆斯.焦耳:世界運行的方式
8. A.A.邁克森:迷失在太空
9. 伊凡.巴夫洛夫:不可估量的測量
10. 羅勃特.密立根:界限


我在MIT燃燒物理魂

我在MIT燃燒物理魂
For the Love of Physics : From the End of the Rainbow to the Edge of Time
—A Journey Through the Wonders of Physics
作者:華爾達.盧文、沃倫.高斯坦
原文作者:Walter Lewin,Warren Goldstein
譯者:蔡承志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2年05月01日

   我其實比較欣賞本書的英文書名。不過,一個比較熱情的書名,應該也無損本書的價值。這個教師用各種方法讓學生明白物理,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例子:「將自己充電到三十萬伏特,讓頭髮全都豎立起來,然後告訴學生:高電壓本身並不會致命,關鍵是穿過你身體的電流有多少……」
    這個物理教授在1999年的課程影音,至今仍在MIT開放課程以及Youtube上找的到。相信我,你看了不會睡著。


試圖打破職業/學業間結界的兩群人

    由於最近常和別人談起我在寫教育相關的書籍,也在參加的活動之中發表我的行動,就會認識有相似目標的人,或是,有人會介紹與牽線。
    最近,認識兩群人,他們都和我一樣發現,現在學生在學校待到二十多歲,若一路讀到碩士畢業,至少二十四,多則二十六、二十七歲,若都不明白產業與職場實況,是危險的事。他們都想用實際的作為,接橋「畢業」的兩端。
    第一個是「接棒啟蒙計畫」:
啟蒙接棒計畫 | The Baton Project
    這一個計畫的主要發起人,是幾個在企業界已經有相當歷練與經驗的人,他們希望將業界的資源與人脈,帶進校園,利用活動、展示、賞試操作、業師指導等方式,開啟一扇窗,讓學生及早了解外界。
    第二個是「學生實習媒合平台 We-Student」(以下logo因student 為白字,所以看不清楚)
WeStudent
    這個計畫的發起人,距校園都不遠,是畢業不久的學生為主。他們也是了解到,許多學生想找實習機會,而不少企業也願意(或許需要)晉用實習生,一來協助業務,二來讓實習生了解世界現況。找工作有線上平台,但找實習卻沒有。We-Student提供了這樣的服務。
    以上logo點擊後,都可連到他們的網頁,請前往參觀。


Saturday, November 10, 2012

關於教師生涯的好書與blog《郭老師推薦》


在訪問過郭老師之後 (請看:專業訪談:老師 -- 人格特質比知識重要的專業),她後續推薦了幾本書和blog,能幫助學生了解教師的生活與工作面貌:

blog推薦:
簡單老師的聯絡簿    國中導師兼國文老師:關於教學創新、給學生的生涯輔導資料、好書推薦與資料整理
阿簡生物筆記        國中生物老師:關於生物科常識、科普、教學技巧、有趣知識…,可謂教師備課與自我充實的線上版示範。
推薦書籍:
    《全方位導師手冊  》(國中部分)
    《國中三年快樂教》(國中部分)

    老師的10個對不起:有關愛與生命的希望週記

    老師的10個對不起:有關愛與生命的希望週記
    作者:簡世明
    出版社:圓神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30日

        這本是一個教師,在南投偏鄉的經歷、故事,與心情。引書中的一段話似乎可以代表本書的主要內涵:「老師不是天生的,我也曾經對生命充滿疑問,對於師長的訓誨,總是質疑、反抗、不放在心上。現在,真正打動我、改變我的是一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是那些我遇到的人與事,漸漸教會我認識生命的本質與美好。」

    她只是個孩子(珍藏版)
    她只是個孩子  ONE CHILD
    作者:桃莉‧海頓  TOREY L HAYDEN
    譯者:陳淑惠  出版社:新苗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01日

    本書是關於情緒障礙學生的教養經驗,特別值得對特殊教育有興趣的人閱讀。即使非專業特教老師,情緒障礙孩子的父母也應該一讀。此外,一般教師,也都可能遇到有情緒障礙的孩子;如何和這樣的孩子共處,是需及早學習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