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2, 2013

關於社會企業的參訪與心得 二

創造社會價值但不見得被歸類在社會企業的例子:
Google
上一篇:關於社會企業的參訪與心得 一
社會企業的認知
    在這次課程之後,包括瀏覽一些資料,對社會企業,有以下的思考與觀察。
    什麼是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並非與一般企業截然不同的另一種組織。現在,為輿論所推促,許多中大型、注重形象與品牌的企業,都會作公益、友善環境、善待員工、扶助弱勢、推崇社會責任。
    我們也難用「為解決社會問題而產生」這個條件來定義社會企業。企業能存活,證明其商品或服務有市場需求;而我們很難說什麼樣的需求的背後是(或不是)社會問題。若無Google 提供強大的蒐尋服務,網路幾乎無法使用,這個很有社會價值的企業,卻不太可能出現在社會企業的範例中。
    說到最後,「社會企業」並非黑白二分,而是程度問題,端視企業經營者的經營方針之中,多大的程度追求「財務利潤以外」的價值。依照對社會價值重視的程度,我們可以為企業的分布畫出一維象限。愈重視社會價值,則是愈接近概念中的「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的經營 由於社會企業和一般企業沒有截然的不同,其經營策略和一般企業也非全然不同。主要的不同處,可以麥克波特的策略分析架構說明;其學說認為,所有的企業策略有兩大類,一種是成本領導(cost leadership)策略,一種是差異化(differentiation),社會企業大致上只能仰賴後者。
策略大師 Michael Porter
    愈重視社會價值與責任的企業,會這幾個面向上有所不同:顧客性質、對待顧客模式、獲益分配方式、對待員工方式、對應環境方式。在消費者面向上,通常意味著,服務的顧客偏重經濟和社會的弱勢,除了以尊重及負責的方式對待顧客(當然不能賣假奶粉),甚至其服務還幫助顧客強化社會與經濟的優勢 (社會學上常說的培力,或賦能empowerment)。在獲益分配面相向上,社會企業強調獲利不為投資者獨佔,應加強分配給員工以及其他利害關係人、社會弱勢。在對待員工上,社會企業強調合理的約雇關係,包括平等,反歧視,重視平等及參與式決策,也往往特別重視產假及育嬰假的福利。在環境方面,社會企業會強調永續的生產方式,甚至生產有利永續精神的產品。由於追求社會價值,社會企業常不選擇壓低成本方式取得利潤。由於社會企業的「有所為、有所不為」,在收益上不見得會有優勢,且需要更倚重創新。
    社會企業的機會與優勢 是否因此,社會企業處於相當不利的地位呢? 似乎也未必。社會企業的思維或經營方法,帶來以下的優勢。
    由於社會企業追求共享的公共價值,社會企業往往得到外界資源主動的協助。舉例而言,馬軍先生設立「中國污染地圖」,其目標與中國各地受污染所苦的民眾相同,所以民眾自發性地在網上舉發污染,不待馬軍先生及其員工親自走訪。此外,由於追求社會共善的社會共識日強,連投資方都可能調整它對於利潤的預期;例如 Impact Investing Fund 這類的投資公司,就願意投資財務獲利較晚、較低的社會企業。
    第二個優勢在於,由於懷抱不同的價值觀,社會企業的視角與一般企業不同,有利更無拘束地進行創新,不必被「預期報酬率」這個網直接篩掉,發現傳統一般企業發現不到的機會。正因為如此,Grameen Bank 和 Grameen Communication 願意針對窮人開發特殊的經營模式,從主流企業認為無獲利的地方創造財富。而且,Grameen 的企業模式,不但是「賺顧客的錢」,而且「幫助顧客賺錢」,造成源源不絕的永續經營。相較之下,不少主流金融企業低門檻放貸、濫發現金卡,短視地吸取業積,再將呆帳賣給討債集團,簡直可以說是幼稚的作法。
也許Grameen Bank 這樣的經營方式,
才是「成熟」的企業思維。
    社會企業的第三個優勢,也許在於它是一個更符合人性的商業思維。在一般的企業中,員工往往被當成工具,環境可以犧牲,消費者可以欺騙;這樣的企業短期內容易賺取會計帳上的盈餘;但是社會整體非金錢的損失,甚至企業主是否得到最大的滿足,員工成就感的耗損,卻不會被列入考量。其中一個講者說他從事社會創業的原因,是希望賺錢同時賺快樂 -- 自己的快樂、員工的快樂、消費者的快樂、社會整體的快樂 -- 這是對社會企業的合適註腳。
    「社會企業」的風潮,我不認為是另一種企業的出現,而是有識者對於原有商業行為、企業經營的思維與方法,進行反省、進步、成長。當前的主流商業模式,在短時間內大致上不會被替代或全面修正,但是目前看來,沒有理由懷疑,此類的反思革新將逐步擴展,取得更大的影響力。
下一篇:關於社會企業的參訪與心得 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