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23, 2014

解剖《槍炮、細菌與鋼鐵》的四層因果 (二)

《槍炮、細菌與鋼鐵》的第三層因果:農牧業發展興盛程度

    戴蒙在書中強調,尋求溫飽,不見得一定要經營農牧業。有少數例子,採集式族群,也過著不錯的生活。但經營「農牧業」(在本書中,有時候用「糧食生業」等其他名詞替代),有一定的必然效益,是導致文明往複雜與強大方向發展的基礎。而每人平均產量愈高(發展興成程度愈高),文明愈有存續、擴張、發展的能力。

    相對於採集狩獵,通常是吃多少採/獵多少,頂多溫飽,通常很難有「餘糧」。沒有餘糧有兩個影響,第一是難以儲食,第二是難以養那些「不覓食」的人口。難以儲食,當天候變化、環境變動時,沒有儲糧應急,就可能會導致群體人口減少,至少很難擴大。人人得覓食的結果,也讓社群難以專業分工,沒有專門的武士,沒有專門的領導者,也沒有精密的工匠與技藝。這樣的情況下,採集狩獵群體,往往是小規模、極少專業分工、組織非常簡單,甚至沒有明確的組織與階層。

    採集狩獵的生活,也限制了文字與技術的學習與流傳。如果社會中分工程度低,大多數人的生活就是覓食與分食,對文字和科技的需求就很低。傳說與儀典,小規模的爭執與溝通,都可以靠口說解決。另一方面,狩獵採集當然也需爬樹、獵捕的技能,但是對於器械的需求就比較低。相對而言,在農牧社會之中,複雜而長期的合作、借貸、丈量地界、往來貿易…才需要文字、數字記錄;要大範圍收割、打穀、輾麥、運送…也才使技術發展不斷前進。

    要農牧業,人會和禽類、大型哺乳動物一起生存居住,例如雞、鴨、豬、牛、馬。而這些「禽獸」身上所帶的病毒、病菌,常是造成人類患病的原因。在大陸上經營農牧,更會常有病菌、病毒在旅人、商人、牲口身上傳播。長期下來,在大陸上經營農牧的群體,較有抗體。中南美甚少動物可供豢養,原住民體內較少抗體。也因為此,歐洲人進了中南美,歐亞病菌在中南美造成大瘟疫,但中南美的疾病對歐洲人卻沒有造成明顯的傷亡。

    在《槍炮、細菌與鋼鐵》之中,描述了非澳與大洋諸島上的原住民,長期過著簡易的採集狩獵生活,美洲大陸上雖有農業,但是受到許多限制而使人均農獲量甚小。歐亞民族在農牧業上累積的優勢,發展出了文字、政府、科技、抵抗力,他們帶著這些優勢,攻克非澳美與大洋諸島,也就並不奇怪了。

    但是,有科學思維的我們又要疑問了:為什麼歐亞民族,走向了農牧業發展,而且成果豐碩? 在這時,戴蒙提出了他的第四層原因。

第四層 --《槍炮、細菌與鋼鐵》的初因:天然地理條件,尤其是植物、動物、陸地形狀


    剝下前三層皮,我們就看到《槍炮、細菌與鋼鐵》這本書的內核了。戴蒙主張,是各地的天然地理條件,「決定了」該地區是否能發展農牧業,以及日後族群的強弱盛衰。

    首先,牧業的基礎,乃是可馴化的大型動物 -- 包括馬、牛、豬、驢、羊等。牛、豬、羊可提供肉,牛、羊可供奶,都是非常營養的食物;馬、牛、驢可以拉車、可以耕田,讓農作更加省力有效率。馬匹不但是牧人的好幫手,而且騎馬放牧本身,就接近是戰爭訓練了。然而,上述動物可並非到處都有,都源於歐亞大陸。

    各地的大型動物並不都能馴化成為家畜。戴蒙指出,非洲有斑馬、野牛,但都極兇而無法馴化;人類進入美洲時,似乎殺/吃光了大部分的野生大型哺乳動物,南美洲的駱馬,卻力小無法騎乘與拉車 -- 使美洲連輪子也不曾發明。沒有大型哺乳動物的幫助,澳非美等地,較少肉可吃,沒有耕田、運輸、作戰的助力。西班牙少數騎兵駕馬衝入印加帝國大軍,將他們嚇得無以復加,也是致勝的重大原因。

    動物是農業的助力,而農業的主力是糧食作物,包括米、麥、甘藷等。現在我們所見,長著碩大籽粒、澱粉根莖的作物,都不是天然產生,而是人類後天培育的結果。但即使如此,這些作物的前身,也不是到處都有。小麥源於兩河流域,稻米出現於中國,較多有潛力的品動,在歐亞大陸上出現,再由人力傳播、培育。相對而言,這樣的食糧作物前身,在非洲與澳洲都極少;美洲只有玉米、南瓜、向日葵,從營養價值和作物收成量來看,都難和歐亞大陸上的作物相匹敵。

    陸地形狀也是個影響強大的因素。歐亞大陸東西向開展,相近的緯度地區氣候相似,也就可種植相似的農糧作物。所以,歐亞大陸數千年來,從中國華北到西歐,都可種麥;從中國中部到印度,都可種稻,這兩種作物養活的人群,就不計其數。歐亞大陸地域廣大,只要有一地區出現了文字、新作物,立刻可以向外傳播,群體之間互相競爭也彼此學習。歐亞大陸諸族群之間,不但互相傳播作物、牲口,也傳播概念、知識、想法、政府組織、宗教信仰,甚至病菌。

    相對而言,非、澳、美、大洋諸島,就缺乏上述的地型優勢。大洋諸島各自狹小破碎,幾內亞島被山脈河流切分成上千個谷地,群體無法擴大,小群體彼此之間交流不易。澳洲本身是一大島,更大的問題在於土地極為貧瘠,不利農作。非洲和美洲都是南北縱向,大陸內部在農作方面的傳播不易。大沙漠使漠南非洲與歐亞隔絕,大洋隔絕了美洲 -- 知識與工具無法進入,使美洲大陸上的肥沃土壤與漠南非洲的豐富礦藏,無所用武之地。

    嚴格來說,我認為這本書最能代表它內容的書名,不是「槍炮、細菌與鋼鐵」,而是「農牧業」(但這樣就沒有銷路了),因為農牧業才是這本書中,承上啟下的因素。在這本書中,戴蒙花了一半力氣說明各地天然條件的強弱,如何造成農牧業優勢的強弱;另一半力氣用來說明,農牧業優勢的強弱又如何轉變為「文字、政府、專業分工」等社會因素的強弱。而「文字、政府、專業分工」等社會因素的強弱,造成「槍炮、細菌與鋼鐵」等武力優勢強勢,就只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了。

本文未完:解剖《槍炮、細菌與鋼鐵》的四層因果 (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