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28, 2013

生技、智財、創投的產業與教育 -- 林群倫和郭開文訪談記錄 三

記錄:吳玉璇、吳英頡、謝宇程

宇程:請問,智財這個專業領域的培育,需要哪些知識背景,除了法律,還有其他?台灣現在智財專業培育的科系,研究所,各有何特色?課程內容是否符合實需? 

郭開文:

智慧財產權分為著作權、商標、專利、積體電路佈局及營業秘密,層面相當的廣;並且常需要跨領域的運用。例如撰寫專利說明書,雖然該產業專利工程師可以完成一份說明書,但若如果沒有依照法律的思維撰寫,日後面臨專利訴訟時極可能出現專利無效之窘境;而申請專利必須每年繳交維護費用,因此也並非無限制的申請。
推薦短片:一個開放智慧財產的經濟會長成什麼樣子?

要發展、申請、購買什麼樣的專利,其實是依據企業銷售策略及其預算的限制而定,而這部分即必須借重管理、財金等領域的訓練。因此我說智慧財產權是跨領域的應用。舉個例子,若一個學習農業的學生後來轉讀智財法律,那麼他在以後對於農業這部分的智財紛爭絕對比其他背景的律師更懂得該如何判決。

林群倫:

政大智財所的所學已算是與市場面最相近的,即使如此,我們所學的無形資產評價,一定不如在業界的運用上般如此靈活的操作。所以並沒有辦法一畢業就能做完善的判斷和策略,基本上所學的知識,需要搭配著更多的工作經驗才能完整落實。

相關研究所的教學特色,大致上有些側重法律〈科法所〉,另些偏重商業〈有些科管所會另開智財的課程〉,而有些則在企業實務方面擅長。例如交大科法所,較具優勢的地方在於授課教授們皆對高科技產業熟悉,較易帶入產業案例;也和業界有較多合作,甚至邀請業界人士協助授課。政大智財所的老師更是很多在台積電、微軟的智財、法務擔任最高主管。

就我本身所讀的政大智財所來講,當年二十個研究生中有一半是純法律系,這十人中又有八位律師與兩位法官。當時我的指導教授是劉江彬所長,他是法律人,但是授課的內容部分可以綜合法律與產業方面。而當時另外十人之中,有七人是純理工系背景畢業,生技部分的居多,部分機械背景的也有;純商學院的只有兩三位。因為純商背景的同學,科技相對不夠熟悉,在法律上的專業部分也是剛接觸,因此進入研究所後學習和成長的空間就更大了,不過相對也需要花更多時間學習。除此之外,國外的智慧財產權已發展將近二十年,大多都是具有科技或其他跨領域背景的人才會再去念智慧財產權的碩博士專科。

宇程:台灣商品以外銷為主要考量, 而世界國家數目眾多,實務上應如何進行?台灣的主要市場〈如大陸、日本、美國〉,當地智財領域情況如何?又與台灣互動狀況如何?

郭開文:
專利為屬地主義,跨國公司,在製造、販賣商品的國家,都該有其專利,所以一個產品得到一百五十個國家以上的專利,是常見的事。但現在聯合國架構下成立一個名為 PCT的國際專利機構後,要於聯合國數個會員國申請專利,透過 PCT機制,只需做一次申請流程,減少許多申請時程及費用。

推薦短片:智慧財產的保護,不利創意嗎?
然而我國並非聯合國會員國,因此我國企業在申請專利的策略上皆採取先於會員國作第一次的專利的優先權申請〈如美、日〉,再沿用PCT的機制在其他各國申請專利。

註:專利優先權:若申請專利優先權後,往後12個月擁有法律上的保障。舉例:a企業2009.01.01在美國申請優先權,若有另有b企業在2009.04.05在日本申請相同專利,而後a企業於2009.07.07也於日本申請相同專利,此時雖然b企業較早在日本申請專利,然而a企業在早先01.01及申請優先權,則a企業應受優先權保護而獲授日本的專利,b企業申請之專利則無效。

林群倫:

專利最重要的就是強調優先權日,世界上天天有人在發明,許多產品都有可能重覆在同一天,大多數國家最看重的是誰的申請日較為前面,若是在 WTO架構下的 PCT申請案,其可享有的優先權國家就更多了。但因台灣不屬於 PCT的會員範圍內,於是只能先申請大陸或者是美國,再請他們走 PCT的流程。不過現在台灣的事務所大多都能幫你代辦申請全世界各國的專利。申請專利確實是要花不少錢,生技醫療領域尤其如此。例如,藥物臨床實務法規的認證為屬地主義,各國下的 FDA都得申請過。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