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24, 2013

孩子如何成功~保羅‧塔夫著(摘要和心得)

學與業駐棧讀者:王馨怡

精英教育的潛在問題

    美國河谷鄉村學校為紐約河谷區三所有名私校之一,學生多出自主流菁英家庭。米尼克‧蘭道夫在這所即具競爭優勢的學校擔任校長,但他對於美國這種教育制度中的許多方法抱持質疑態度。


    在他上任不久後,就取消在校內開設大學先修課程的制度,並勸說老師減少家庭作業。他認為私校以標準化測驗來挑選幼稚園和國高中生是不公平的,這些考試以智商作為評量項目,而過分強調考試卻可能忽略成功的人身上具有的其他重要特質。

內在動機和自主性的重要性


    安潔拉‧達克沃斯,將棉花糖實驗應用在學校教學,對2003年費城某校40位國小五年級學生進行六周的實驗。他們帶著學生練習自我控制,如果學生能做完家庭作業,就會給予獎勵。
    但實驗後他們發現,不管是老師對這群學生的自我控制評量結果、家庭作業的完整度、標準成就測驗成績、學業平均成績,還是遲到的次數,在在顯示這個測驗對學生是毫無影響的,反而應該讓孩子培養內在動機和自主決定。

美國高等教育的問題

孩子如何成功: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新教養方式
孩子如何成功
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新教養方式
    在OECD三十四個會員國中,美國的大學入學率排名第八,令人不解的是美國大學教育文憑價值持續上升,但能否取得大學文憑的比率卻是倒數第二。作者提出可不可以從大學畢業和智能不一定相關,反而是先前決定國高中在校平均成績背後的品格力影響較大,像是毅力、熱忱、自我控制等。

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難以接軌

    瑪莉莎‧羅德瑞克2006年的一篇論文中指出,非認知的學術技能(包括學習技巧、工作習慣、時間控管、求助行為和社交學術問題的解決能力),是在大學中學業順利的重要因素。

    但美國現行高中制度在設計之初主要目的是訓練學生就業,而非培養學生進入大學的適應能力。另外,當時職場上並不重視批判性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卻是現在職場上應具備的能力。

我的看法:

    也許我們該改變的不只是制度,還有父母的想法。我想這和供需有關,若不是父母認為私校比較好,造成過多學生申請,也許可以用比較好的方式篩選學生。在可汗學院的教育奇蹟書中所提到的,用學生的作品集和學習狀況篩選,或許比較好,但卻不適用於數量過多的學生,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用標準化測驗的原因之一。至於該用什麼方式來挑學生,我想這是個難題,但我認為自己的價值和努力反而比較重要。

    另外,對於內在動機和自主性的培養,我認為可以從兩方面來看。

(一)    家庭教育

    黑幼龍認為父母在孩子的不同階段需扮演不同角色,小學時要當玩伴,中學時要像朋友,而大學以後是顧問。因此孩子可以和父母討論事情,讓他們自己作決定,並對結果負責。

(二)    學校教育

    在丹麥的設計學校或系所,讓學生建立自己的研究方法,而不是教學生作工藝。除此之外,學生有一年半的時間探索自己未來方向,決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因此學生能夠找到自己的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

    另外,很特別的是丹麥的設計師。當你請他設計一款手機時,他不會馬上畫十張圖,反而是盯著你,然後問你:你確定你想要的是一支手機?丹麥的設計師很喜歡問問題,也喜歡挑戰你,這是因為他們是在習慣思考整體的社會中(Holistic Society)長大的。

    這時又有一個教育體系下常有的問題,我們的學生不會問問題!而問題往往是我們思考和分析後的產物。這是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無法接軌的原因之一,許多學生還用一樣的思維在思考,而欠缺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後丟些問題讓大家思考:

我該做我在行的事,還是我喜歡的事?
要大膽一試,還是有把握的事做一做就好?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