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29, 2013

請問教育部長:第一名的獎狀,就能換到人生的成就與幸福嗎?


    從小到大,我是教育主流思維的信徒。我相信讀書考試、比分數名次、進明星學校。我相信到,從沒有想過這是可以懷疑、可以選擇的。我相信努力地用這種方式證明自己,日後會等量地轉換成我的成就。我相信:把分數考高,要選什麼,到時候再說。
    高中選類組時,雖然認為自己似乎適合接觸文科與社會,但卻因為外界的意見選了第二類組,雖然考試沒問題,但卻不想一輩子當工程師;
    大學聯考後,因為覺得不適合理工,用「排除法」選擇工商管理系,對所學的科目、對於為企業服務,總提不起興趣。
    在政府的主導宣傳下,「生物科技」似乎大有可為,在一知半解之下,我申請雙主修植物系,但是學科不適合自己,總是充滿挫折。
    在大學都該畢業的時候,我發現社會、政府,才是我最關心的領域,所以,我又改了主修的方向,並且在芝加哥大學研究所讀了碩士。回國後,在政策相關領域工作四年,做政策分析和研究報告給決策者參考 希望他們有參考。
全力往前游,也要自己看清方向!
    我常常疑惑,自己的求學歷程,一定要這麼曲折嗎? 我的努力是否可能用在更合適的地方?      過去投注全部心力,換到一張張風光的考卷、獎狀、學歷,就是讓我接近理想的通行證嗎
    在我高中放棄社會領域前,我是否應該多思考一下?  
    在我選工管系之前,我是否應該花更多心思了解它在學什麼嗎
    在我選擇雙主修植物系之前,我是否應該查一查資料,了解一下這個領域的走向 
    在我學習管理和政策時,僅僅在教室聽課、閱讀外文書,是否就足夠讓我成為「更能做事」的人

    如果我在埋頭讀書和考試之外,多花些時間了解自己、了解世界、了解各科系的所學內容,應該可以少走些冤枉路,應該可以少一些迷惘和挫折,應該可以少一些學習後又放棄的虛工。而我,絕對不是唯一走過冤枉路的人。

   第一名的獎狀,就能換到人生的成就與幸福嗎?每個人的天賦與興趣各異,你得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路。探索自我、世界、科系,做好選擇的預備,以及紮實奠基專業能力,成績和學歷絕非全部,學習的選擇與規劃,需要新的思維。
    在這個時代,你必須做自己的教育部長!

做自己的教育部長。謝宇程著。五月底即將於天下文化出版。

請問教育部長:第一名的獎狀,就能換到人生的成就與幸福嗎?


    從小到大,我是教育主流思維的信徒。我相信讀書考試、比分數名次、進明星學校。我相信到,從沒有想過這是可以懷疑、可以選擇的。我相信努力地用這種方式證明自己,日後會等量地轉換成我的成就。我相信:把分數考高,要選什麼,到時候再說。
    高中選類組時,雖然認為自己似乎適合接觸文科與社會,但卻因為外界的意見選了第二類組,雖然考試沒問題,但卻不想一輩子當工程師;
    大學聯考後,因為覺得不適合理工,用「排除法」選擇工商管理系,對所學的科目、對於為企業服務,總提不起興趣。
    在政府的主導宣傳下,「生物科技」似乎大有可為,在一知半解之下,我申請雙主修植物系,但是學科不適合自己,總是充滿挫折。
    在大學都該畢業的時候,我發現社會、政府,才是我最關心的領域,所以,我又改了主修的方向,並且在芝加哥大學研究所讀了碩士。回國後,在政策相關領域工作四年,做政策分析和研究報告給決策者參考 希望他們有參考。
全力往前游,也要自己看清方向!
    我常常疑惑,自己的求學歷程,一定要這麼曲折嗎? 我的努力是否可能用在更合適的地方?      過去投注全部心力,換到一張張風光的考卷、獎狀、學歷,就是讓我接近理想的通行證嗎
    在我高中放棄社會領域前,我是否應該多思考一下?  
    在我選工管系之前,我是否應該花更多心思了解它在學什麼嗎
    在我選擇雙主修植物系之前,我是否應該查一查資料,了解一下這個領域的走向 
    在我學習管理和政策時,僅僅在教室聽課、閱讀外文書,是否就足夠讓我成為「更能做事」的人

    如果我在埋頭讀書和考試之外,多花些時間了解自己、了解世界、了解各科系的所學內容,應該可以少走些冤枉路,應該可以少一些迷惘和挫折,應該可以少一些學習後又放棄的虛工。而我,絕對不是唯一走過冤枉路的人。

   第一名的獎狀,就能換到人生的成就與幸福嗎?每個人的天賦與興趣各異,你得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路。探索自我、世界、科系,做好選擇的預備,以及紮實奠基專業能力,成績和學歷絕非全部,學習的選擇與規劃,需要新的思維。
    在這個時代,你必須做自己的教育部長!

做自己的教育部長。謝宇程著。五月底即將於天下文化出版。

Sunday, April 28, 2013

本棧相關之演講與座談

    因為進行本棧的研究,以及撰寫《做自己的教育部長》一書,有不少相關的題材,合適和學生與家長分享。合適題目如下:

1. 為未來做準備之 -- 大學/科系的選擇如何準備?
2. 為未來做準備之 – 高中/高職的選擇如何準備?
3. 為未來做準備之 -- 高中/大學的新學習觀 
4. 父母、老師在孩子的生涯規劃、選擇、學習中所該有的角色
5. 十二年國教的變化與因應
6. 學生自主新意義 -- 學生團體如何改善學校教學
增加中…



==========================================

履歷介紹
關於:謝宇程

學歷:
芝加哥大學社會科學碩士 (Master of Art Program of Soci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國立台灣大學工商管理系

工作經歷:
2012/09-現今   教育議題研究作者
2011/01-2012/08台北市政府研考會 機要副研究員
2008/09-2011/01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內政組 助理研究員
2007/01-2007/06台灣營建研究院產業資訊研究中心 研究助理

著作:《做自己的教育部長》,天下文化出版社,將於2013年五月底出版。
網誌:http://learning-professions.blogspot.tw/
學與業 資訊小棧,討論「學業/學校/學習」與「專業/職業/產業」之間的複雜關係。這裡將提供各種資料,尤其是執業者的個人描述,包括各種專業的工作特性、培養過程、生活甘苦。學與業小棧企圖提供最重要的資訊,幫助學生在學校時,為未來做更合適的抉擇與準備。
聯絡方式:0911-285-992  電子郵件

Friday, April 26, 2013

創業如何學? --Mr. Jamie訪談記錄 (三)

 記錄:謝宇程、蔡宛玲

(網路)創業者所需的特質、能力,如何學習準備?

    年輕人想創業,必須進入產業,學習實務的方方面面,至少磨練3-5年,累積一定的經驗。因為學習時間不短,需要考量是否有足夠的本錢自行摸索。比較好的方式可能是去別人的公司練功,讓公司替你「繳學費」,同時提升自己的能力。

    公司規模對創業的練功也有影響,在大公司裡分工較細,每個員工接觸到的東西有限,可能無法學到創業需要的全面能力;在小公司因通常需要身兼多職,相對可以接觸到公司營運較多的面向,比較有可能鍛練到創業所需具備的功夫。

(點文字聯結可看中文字幕)

    舉例而言,在一個大飯店裡當服務生,對企業經營能學習的有限;反而,若在一家小型日本料理店鋪當學徒,就很快會接觸到所有餐廳的實務工作(包括烹調、採買、服務、帳務、菜單…)。後者的經驗,對日後要創業,也就更有價值。

    Jamie認為創業是一個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不鼓勵為了只因為覺得創業很酷而走上這條路。創業成功者大多為了某個問題無法得到解決而苦惱不已,為了解決一個心頭上的大問題(burning problem)而找到的使命感,是一個比較好的創業起點。

    另外,年輕的時候遭遇挫折,必須要證明自己的人,較能夠長期抗戰,能咬牙撐過難關,不被創業中的死亡之谷打敗,通常也會是比較好的創業者;所謂「千金難買少年窮」便是這個道理。

    在網路創業的部分,最好具備足夠的軟硬體能力,所以工程背景的學生會有一定的優勢。但作為創業者,優秀的領導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同樣不可或缺,他觀察到這樣的特質在法商背景的畢業生身上通常比較明顯。兩種能力兼具的人很難找到,所以不同類型與專業的學生,在創業中都有發揮的空間。

    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身為創投者的觀察,Jamie認為創業的學習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因為缺乏經驗,且對真實世界的認識不夠充足,前一年到三年的時間會處於「無知的樂觀」狀態。直到市場戳破夢幻的泡泡,便進入「有知的悲觀」階段。

(點文字聯結可看中文字幕) 
    因渴求知識和技能(hungry enough),自然會用盡方法學習和進步,此時的學習心態從被動轉為主動,變得更謙虛積極。經過足夠的嘗試,累積一定經驗後,就進入第三階段「有知的樂觀」,在市場上能夠慢慢地找到可鑽立足的策略,也有能力穩健地執行達成。

    提到在學生可以做些什麼準備,Jamie的回答很有趣:「實習、實習、實習!」透過打工和實習,學生比較有機會早一點突破「無知樂觀」的階段。至於如何選擇實習的公司,他建議大學生挑人、挑主管,不要挑公司,因為在大公司實習可以美化履歷,但跟對人才會學到東西,增強實力。好奇地請教Jamie怎麼挑主管,「很簡單呀,面試的時候如果你覺得對方太強了,一定要變成他,那就想辦法去那裡實習吧!」

創業如何學? --Mr. Jamie訪談記錄 (二)

 記錄:謝宇程、蔡宛玲

傳統商管教育是否有利創業?

    Jamie認為,一般學校的商管教育中,教授的知識和技能,較適用於已有固定商業模式的企業。他強調,經營新創事業和大企業是兩個相反的概念,前者絕不是後者的縮小版本,兩者有全然不同的經營、管理思維與能力。

    例如,成熟企業的產品,大部分是在既有的商品上微調,商品與品牌早已為市場熟知,市場會有多大需求,市場的需求偏好,早就被完整考量並反映在產品中;成熟企業的業務重點,往往是維繫和客戶之間的信任關係,所以任何決策要慎重(尤其關於品質),不能砸了辛苦建立的品牌形象。
Elon Musk談用創意改變世界
(點文字聯結可看中文字幕)
    新創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常常是獨創的,市場不知道有這個商品,創業者也無法完全確定市場的接納度,所以新創企業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是否擅於探知(潛在)顧客的(潛在)需求,並快速反應,依市場回饋進行修正,有時,較粗糙的測試版商品是可以接受的

    也因此,要分析成熟的大公司,可以透過商學院學生都要學習過的會計三表----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透過財務數字的分析,可以比較各公司的體質是否強健。然而,會計三表卻不一定適合用於評估或預測新創事業的表現,因為無論這家新創公司有沒有光明前景,在創立初期可能同樣都是高負債、低營收,它的前景無法在會計報表上呈現。所以,創投顧問、創業者要使用另一套分析方式,評估新創事業的營運

    Jamie用一個數值把創業的挑戰分為兩個階段:
客戶貢獻值 (Customer Life-Time Value)
                       /取得成本(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

    創業第一個階段中,這個數值要從0成長到1,也就是發展出成熟的商業模式,擴大客戶貢獻值並減少顧客取得成本。這個階段需要透過不斷的測試和驗證,確認市場需求及公司的商業模式,發展出正確、可長可久的營運方針。

    第二個階段是從1到100,也就是將營運方針有效率地擴大。在第一個階段需要靈活、創意與彈性,第二階段就需要規則、紀律、服從----交代了就要做到;因此,在第二階段的企業經營中,傳統商管方法與知識,還是相當重要的。

(點文字聯結可看中文字幕)

    因為創業與管理成熟企業有不同的學習需求,美國的史丹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都陸續推出針對創業者所打造的課程。

    然而,Jamie也提醒,在1998、1999年的環境,因為沒多少人懂網際網路,學生創業有比較多的機會,現在的市場競爭激烈,網路世界的複雜度和技術的深度和廣度不可同日而語,已經過了人人都可以創業的時代

    要透過學校、課本、學術機構來學網路創業,更是困難,因為技術與環境變化太快,在實務界的人,每天要趕上新環境的變化,都已經要全力以赴。任何現象和趨勢,被研究變成學術成果,再變成課本和課程,往往距實況已經四年到五年,大環境早已不同。

創業如何學? --Mr. Jamie訪談記錄 (一)

記錄:謝宇程、蔡宛玲

    Jamie 本名林之晨,是台灣大學化工學系畢業的工程學士,輔修經濟。大三開始創業,先後創立/參與/任職與8個企業,累積大量實務經驗。Jamie在 NYU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取得 MBA,主修財務、經濟與創業,之後返台創立之初創投(appWorks),正全力透過育成計畫幫助早期團隊創業,現已累積約150個案例。本篇訪談將介紹Jamie的學習、創業歷程,並探討學習和網路創業之間的關係。
Jamie 林之晨,點聯結看看他的個人blog吧

在學校階段,如何打下人生基礎?

    Jamie的父親,是台灣最早接觸和使用電腦的一批人。在聲光音效並不常見的時代,Jamie小時看見父親寫程式讓電腦唱歌,讓Jamie對於電腦和程式著迷不已,於是從小學五年級便開始學習寫程式。

    國高中階段,他曾迷失於主流價值中,認為應努力考上好學校、擠進大企業,過被動的人生。即使他在國高中階段並沒有對學習太多的自主嘗試,但因為父母的教育理念,他從高中時期就開始各式各樣的打工——例如在補習班打招生電話;在Friday’s餐廳當服務生;在德州炸雞學習如何將雞塊丟入220°C的油鍋而不被燙傷。

    Jamie相信年輕的時候,多經歷各種事情,知道金錢得來不易,年輕吃苦能激發努力的鬥志,孔子有一句話歷久彌新「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Jamie說,能做各種「鄙事」非常重要,知道雜事的辛苦,日後才能體恤員工。
Mr. Jamie 的大作

    考大學時照著分數填志願,考上台大化工系,但無法忘情於程式,常跑去修資工系的課,和資工系同學一起探討程式問題、結交朋友,除了對於資料庫的架構和邏輯有了基本的認識。在計算機程式的課上,學了較少人用的Lisp語言,其邏輯與多數程式語言迥異,在hacker(電資高手)界,是很高級的語言,也帶給Jamie不同的視野。

    因為Jamie很早便展現了對電腦的興趣,在網路剛出現的年代,就買了數據機,研究如何撥接上網,他也經常幫忙朋友修電腦。對他而言,電腦和網路代表著與世界連結,無窮的知識的傳播和分享成為可能。

    大三升大四時大環境也恰好瀰漫著網路創業的氛圍,每本雜誌都在討論創業,也都在討論網路帶來的新機會。在此氛圍下,籃球隊學長Louis邀約Jamie一同創業,複製戴爾電腦直接行銷的商業模式做電腦零售網站,也順利得到上億元的創投資金。開始創業後,因學校無法教授最新的產業技術,便自行透過雜誌和國外的書籍學習PHP和MySQL。

    創業的過程中Jamie累積了一些實務經驗,但他感到實務經驗,常常缺乏系統、零碎繁蕪。到了第五年時,希望透過MBA的課程,有系統、架構地學習商業管理知識,於是申請就讀紐約大學史騰商學院。

Monday, April 8, 2013

跳出框架的法律系學習 -- 清大科技法律研究所高銘志老師訪談 (三)

    教室外的法律執業學習/探索:要在學校之中,預先學習和揣摩法律專業人員的實務工作,是很困難的。有人認為參加法律辯論或比賽是一種練習,可以學習辯詰和攻防;也有人提出,法律服務社可能有些助益,但幫助往往也不很大。
法律辯論競賽雖以法律為基礎做模擬法庭,但往往不是長期就具體實例的攻防,跟實際案件也有一定落差。法律服務社中接觸到的案子,往往是小案,例如交通類案件。太多實況、實際課題,是到這個產業環境(律師事務所、公司法務、司法官等)之中,才能學習的。
 (點文字聯結可看中文字幕)
其實,比較少見的一個方式,是去法庭旁聽,可以見識真實的辯論攻防,而且可以見到受法律影響的人,他們真實的感受。這樣的實際觀察,也許可以更知道法律工作的影響力,並且及早磨練重要的知識、技能。但通常也必須有切身相關之議題,足以引發共鳴,否則也只是淪為另外一個「講授」的場合。
    法律人的素養和培養:先不討論國考,成為優秀的法律專業人士(律師、司法官等),有哪些因素或努力方向?
a.人格特質,尤其是一種把事情做到好,希望勝利的特質。
b.對於一個問題,無論在法律的層面,或是非法律的層面,都能提出多角度的觀點,而且是嚴謹與完整的觀點。
c.要常常訓練自己,站在自己原本觀點的對立面思考,思考讀到的事物的對立面。寧可產生困惑,不要陷在既定的框框和軌道之中。
d.不要被教科書所侷限,當你成為律師和司法官的時候,沒有人能給你答案,你需要自己思考法條、證據…在你的個案上要怎麼關聯、組合、解釋。
e.好的律師要能想到法庭上的對手,會用什麼樣的方式攻防,並且預先防堵、先發制人。法律實務上的成就,不能只靠(對正義或公理的)熱情去支持。
f.對別的領域,非法律領域,應該要積極接觸。比較傳統的法律人,往往偏執於法律的決斷力,而不去了解其他領域的內涵;但其實,許多法律的功能與目標,其實是在維繫那些非法律領域的秩序、健全,甚至促進蓬勃發展。用更簡單的話說,法律及法律人不是為了法律本身而存在,而是為了商業、環境、教育…各種領域的健全發展而存在。
g.現在,部分法律人有個隱性的迷思:媒體上的主流=公義=弱勢方=反企業=反政府=NGO。如果以正義使者自居,以反對運動作為公平正義的同義詞,常常導致意識型態決定法律解釋,對法律的目標可能造成扭曲,對社會長期也不利。
(點文字聯結可看中文字幕)
h.法律實務上最重要的能力,是在拿到實際案件時,找出重要問題,依關鍵問題蒐集資料,進行分析,並提出自己的觀點。消化大量資料,提出架構,區分論點和體系化,是法律實務上最重要的能力。
i.法律系的訓練,除了思維能力,在工具與技能上,最重要的可能是知道、並擅長使用最重要的資料庫(法規、判決前例等)。尤其在goole出現之後,法律人「擅用關鍵字」的能力更是重要。法律系某程度上,是「特殊的外文系」,需要知道某些「技術性詞彙」,不必倒背如流,但在想用的時候,腦中會閃出來就好。

跳出框架的法律系學習 -- 清大科技法律研究所高銘志老師訪談 (二)

台灣法學教育型態: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內涵的差別,某程度而言決定了法學教育的面貌。
歐陸法系是以法條為重心,因此重點是詮釋法條真意,並以此套用到各別案件。因此,法學教育,勢必也以名師講授為主。然而,德國體系下或許多歐陸法系國家,教授允許身兼律師與法官,教學與實務相近。
英美法系雖也有法條,但判決有高度拘束力,因此,教法律的重點將在於綜合法條和複雜判例,重視消化吸收、思辯攻防,並著重特定案件的具體事實。在這樣的思維下,教課的主要方式會是對答、辯論。
(點文字聯結可看中文字幕) 
台灣的法學教育面貌,受歐陸法系影響,重視「大師講授」,並且因為重視國考,學生特別重視解題。又因為一般而言專任教授不被允許兼任律師和司法官身分,所以學術研究與課程講授與實務距離頗遙遠。台灣法律系教學情況往往是,台上講抽象概念,台下讀國考參考書。或者,無論校園中有多強的大師講授,最後學生要考上國考,一定還非得靠補習班。
此外,台灣的法律系,教授的通常集中在一般法(國考考試學科)領域,對於專業法律(例如環境法、經濟法),開課往往少,也少有科系以各別法領域做差異化發展。這個原因可能是在於,國外律師資格較容易拿到,學生常常希望及早培養特殊法科領域專長。而台灣的律師難考,學生會將更多的心力放在考照的準備上,也就無心培養專精領域。但近來,此一情況,隨著律師錄取率增加後,應該會改觀。
關於法律領域的教、考、用:法律領域的教、考、用,三者的相關性很弱,殊為可惜。在一般大學,教的是抽象學理原則,對於國考的幫助遠不如補習班(所以法律國考補習比例極高),對於日後執業的幫助,也僅在於為基礎知識打底,與實際發揮還差好大一截。而國考,比的其實是記憶力和短時間內邏輯性書寫的能力,其實不可能考出深厚的法學素養,而且與律師面對的法庭上長期動態攻防,更是兩碼子事。在高銘志認識的法律圈裡,確實有少部分,書讀得好,考照又順利,日後又成為好律師或好法官,但是反例也不勝枚舉。會論書寫論文的人,很可能不擅長在國考的情境下寫考卷;無論擅讀書或擅考試的,也不見得日後會成為很傑出的律師,或廣受肯定的法官。
 (點文字聯結可看中文字幕)
    補習班因為專注在記憶、解題教育,以及協助資料蒐集,在「國考」這個方面,事實上遠比一般大學法律系的教學來得有效。現在有一些私立學校法律系,也加強針對「考照」的教學,幫學生開暑期班,教解題。
    過去,因為律師很難考,學生的心理準備常是畢業之後再專心準備考試。這幾年,因為律師變得比較容易考上,學生比以前期待自己更早就考上律師。大學部學生更多在上課時就攤著補習班講義在讀,對建立法學思考的能力,並不重視,研究所的學生對於論文和參與研究更消極、得過且過,不重視品質。

跳出框架的法律系學習 -- 清大科技法律研究所高銘志老師訪談 (一)

受訪者介紹:清大科技法律研究所的高銘志助理教授,是比利時魯汶大學博士,專長於能源環境法、能源事業自由化、能源政策、歐盟科技研發政策。非常感謝高銘志老師接受本棧訪問,分享他對法律專業及教育的觀察與洞見。以下是訪談的重點整理:
法律專業的當前環境與趨勢:法律專業的就業路徑,最主要的是律師、司法官(法官與檢察官)、公務人員(法規事務)、企業法務。司法官的就業環境不易變動,其他幾個路徑,則易隨經濟、社會動態而變化。
(點文字聯結可看中文字幕)
    關於律師,這幾年看到的主要情況是,考取律師的門檻有下降,每年考取律師人數比過去增加不少。但是,在一般律師事務所工作,也相應地不那麼風光。除了業務競爭者變多,金融海嘯後各事務所砍價接案,至今價錢漲不回來。台灣產業外移,商務重心往往放在大陸,也造成台灣比較少大型案件。律師事務過去不想接政府的案子,因為利潤較薄,但所現在愈來愈重視;無論是幫政府打官司(採購爭議、開發案件),或是給政府顧問建議,已成為律師事務所的重要業務。
    在企業內部擔任法務人員,在比較熟悉、單純的事務上,會給企業分析及建議,但遇到比較難的案件,往往會僱請律師事務所接案,本身擔任媒介角色,而不必處理案件實質。因此,企業法律人員,發揮法律專業的深度、複雜度,可能不如律師事務所。但是,在企業內擔任法律人員,生活品質可能會比律師事務所好一些。
    在政府內部的法規人員,角色與功能變化不小。在過去,他們的角色比較單純而消極(以避免政府行為違反法律為主),在立法和政策上的角色不受到重視。現在,在各政策領域,法規專長人員的角色更重要;因為政策必定是用立法來展現,而立法時,要設計各種管制和誘因以達到目的,需要考量規則的完整性,要能思考被鑽漏洞的可能性,也要能回應政策反對方的質疑,而這些思維能力,受過法律訓練的人比較擅長。因此,近年各專業部會都更重視法規人員的角色以及專業見解。
註:台灣考取律師人數:2008年:494人,2011年:963人
新視角--法律是社會與經濟進展的力量法律專業者,在社會上的角色,不只是以法律知識、訴訟事務營生(律師、司法官、企業法務),也包括了立法,以及倡導法律思維。在後者,台灣的法律專業圈,仍在摸索,也有很大進步空間。大致上,社會與經濟的進展,政府是其中一個力量,政府訂定政策促使產業升級,或是改變教育體制符合未來需要,而所有政策,都會以法律的型態出現。
 (點文字聯結可看中文字幕)
法律界在參與新政策的思辯時,常常抱持著過度抽象,但也偏向粗糙、直覺式的「公平正義觀」。也就是說,常常跳過各專業領域中複雜的、長遠的利弊分析,常武斷地認為:有助財團=不利弱勢,或,有利經濟=不利環境,或,有風險=有害社會;往往不正面設想最佳方案、機會成本、利害取捨。因為短期、對部分人可能造成損失,就阻檔對長期、整體有益的法案,整體社會就無法進步。以立法而言,各國往往是在立法之後不斷改善,台灣往往停留在假設階段、立法院遲遲不通過立法,或草案無法踏出行政院大門,不斷磨耗。這個問題,是台灣法律社群應該要面對。

Thursday, April 4, 2013

從心理系出發了解商業市場 -- 敬傑的求學、職業經歷 (二)

受訪:汪敬傑
記錄整理:鄭亘倫
•     心理學研究所學了什麼? 進入台大心理研究所的敬傑,跟到了一位相當資深的教授,在幾次和教授的溝通中發現自己的思考和應對方式無法符合老師的要求,在構思論文研究時始終難以掌握訣竅,因此在剛進研究所的那段時間感到很大的學習壓力,後來逐漸體會研究生不同於大學生,需要主動去思考和探索研究主題,這段從被動轉換到主動學習的過程,使得敬傑思考事情的方式也有了改變。並在日後瞭解到,其實心理學的訓練重視思考和研究的能力,因為人是非常不容易理解的,如果沒有嚴謹的方法,是無法得到有價值的結果。
(點文字聯結可看中文字幕)
•    心理學在市場研究領域如何發揮? 之後到市場調查公司就業的敬傑觀察,公司具有商管背景的佔多數,但敬傑認為,學心理讓他更有同理心,這點在他的工作上給了很多幫助,更能設身處地去瞭解消費者,提供客戶具體的消費者洞察。因為市調公司除了一般人所知的作市場調查(市佔率調查、滿意度調查)外,也必須分析結果,幫客戶找到顧客還沒被滿足的需求、協助發想後續產品、產品上市前進行評估等等。如果沒有辦法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思考,這些是做不好的。
•    給大學生,或對心理系有興趣的學生什麼建議? 
    敬傑回頭想自己的大學生活,他覺得心理學可以培養出觀察事物的敏銳和理解別人的同理心,但是出社會後如果從事非研究或心理相關工作,在大學所學的知識技能不容易直接應用,但其實各行各業都會牽涉到人的因素,如果能夠反覆思考就會發現其實過去所學還是派得上用場,在其他專長相輔助下,對未來的人生可以有非直接的幫助。
 (點文字聯結可看中文字幕)
    敬傑建議學弟妹,要多關心時事,培養發現問題的意識,並且學習用已有的資源解決問題。此外,也可以多學習一些商學的知識,對未來求職也滿有幫助的。學弟妹也可以透過實習來了解自己是否真的在心理學方面有興趣,如果有的話很好,沒有的話就要早點開始想自己還能嘗試什麼,敬傑認為,在大四時才開始思考未來,其實已經遲了!
    最後,敬傑要鼓勵所有心理學的學生,不要認為自己未來不打算從事心理相關工作就妄自菲薄、荒廢所學之學問。的確,從事心理研究或心理師工作者非常之少,但只要抱持著對於人的好奇和理解力,將會發現自己在各行各業都會擁有獨特的競爭優勢。

從心理系出發了解商業市場 -- 敬傑的求學、職業經歷 (一)

受訪:汪敬傑
記錄整理:鄭亘倫
    敬傑,從東吳心理、台大心理所畢業,現任職於市場研究公司。以下訪談他學習心理,並將心理知識應用在市場研究的心得。
    選擇心理學:敬傑在高中本來第一志願是跟生物比較相關的科系,但因為對心理學稍有好奇,並且自己很喜歡觀察和思考,於是就將心理系填入了志願。大學進入東吳心理系後,發現心理學除了廣為大眾瞭解的諮商輔導,其實涵蓋了不少其他領域。
(點文字聯結可看中文字幕)
    心理學的內涵分枝
    心理學可以細分的領域包括:諮商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工商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
    各個領域的直接就業途徑也不大相同,例如諮商心理學未來可以成為學校的輔導老師、開診所、到在NGO工作(例如張老師);臨床心理學領域必須學習變態心理學、心理衡鑑等等科目,培養的臨床心理師日後從事與心理衛生相關的工作,可自行開業或是在醫院任職。
    實驗心理學則是偏向研究人的心理歷程、腦神經系統,涵蓋的有認知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國內有名的洪蘭教授即是這領域的專家。
    敬傑所攻讀的工商心理學即將心理學的知識和研究方法應用在工業與商業的場域,涵蓋的領域有組織行為學、人事心理學、消費者行為等,不少此領域畢業者後來進入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工作。工商心理學領域的基礎,也有利於轉讀商管。
    大學的學習歷程:敬傑剛進入大學並沒有很強烈的學習動機,另一方面課外有很多新鮮有趣的事物(如社團活動)容易讓人分心,以致於沒有投入心思在本科系上。直到大二對於心理學有了更多認識後,慢慢對心理系所學有了比較濃厚的興趣,大三、大四的時候,在本科所學外,也積極的讀商管類的課外書。當時台灣有一群人在3C電子產品崇尚SONY這個品牌,敬傑覺得人會對一個品牌這麼狂熱的現象感到很有趣,並且發現自己在工商心理學領域的科目學習起來也特別有興趣,所以決定要在工商心理這領域走下去。
(點文字聯結可看中文字幕)
    各大學心理系的風氣異同:台灣不同大學的心理系所其實有很不同的走向,敬傑舉例到:台大心理非常重視學術發展,但相對而言和業界互動較少。知覺認知相關的實驗室發展早且有豐富資源,此外台大心理所僅有臨床組而沒有諮商組;一樣是學術,輔大的研究方法則多加入了質化取向的社會科學,與台政大心理系所走的「實證典範」有所不同;東吳則是在諮商心理和臨床心理的師資是比較優勢的部分,目前也積極推動台灣應用心理學的發展;政大心理系則是和業界有很多合作專案的機會,實習機會也相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