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先想畢業後 - 連載之十
愛麗絲:請你告訴我,我應該讀什麼科系才好呢?柴郡狗:這得看妳想找什麼樣的工作?
愛麗絲:我並不特別在意做什麼樣的工作,只要能讓我有工作就好了....
柴郡狗:噢,那妳絕對可以辦到,只要妳工時夠長、放棄得夠多、期待得夠少…
說真的,到處都有工作機會。
從我家走到捷運站之間,手搖杯飲料站常年在徵人,餐廳也總在徵外場服務生。看到這樣的現象,我們該說工作很好找嗎?
台大很擔憂,高鳳有自信?
2014年二月中,高鳳數位內容學院宣布「退場」,實質上就是倒閉。新聞記者前往採訪,有一位學生這麼說:「我相信自己一定找得到工作,並不擔心。我比較擔心老師們,他們要失業了。」
在手搖杯找到工作不難,但是,這對人生來說足夠嗎? 圖片來源 |
聽到這麼一句好善良的話,我想起十二年前聽到的另一句話。
十二年前一個星期三,在前往台大上課的公車上,巧遇了小學同學,一個小眼睛的漂亮女生。我們小學三、四年級同班,她後來讀北一女,和我一樣進了台大。但那天在公車上,顯得悶悶不樂。她說:「我想轉系。」
「為什麼呢?」她之前說自己對這個科系還蠻有興趣。
「我要進一個比較能發展 career 的科系。」career,那時候她就是用這個英文字。這個英文字,我們通常翻譯成職涯。
很有趣。十二年前,一個台大的學生擔心自己的職涯,現在,吳鳳學院的學生很自信他能找到工作。這位吳鳳的學生對他自己很有信心,我們該為他感到開心嗎?
字詞,會限制我們的思想。
例如,我們有時候認為,「讀書」、「上學」和「學習」這三件事意思相近,但其實,這三個詞各有不同的思考深度。學習,是一個達到成長的過程,有許多方式;自己查資料、做實驗、四方遊歷,都是學習的方式。
上學,是指去學校;讀書,是指拿一本書來讀,都是學習的可能方式。但是,去學校不一定有學習 (如果你都在打瞌睡),學習不一定要在學校;讀書不一定有學習 (如果是囫圇吞棗),學習不一定要透過讀書。
如果父母只在乎學生有沒有上學,老師只在乎學生有沒有讀書,都沒有正視學生上學後、讀書後,有沒有真正的「學習」,學生可能上學了、讀書了,卻沒成長。
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工作」、「職涯」、「事業」、「生涯」這些詞上。這些詞看似相近,但是內涵的深度、廣度卻是不同。只重視比較短淺、比較狹隘的概念上,會讓一個人容易誤失全局,也較難在長程有所成就。
有些人思考的重點放在:找不找得到一分「工作」。「工作術」「工作寶典」這樣的書也在台灣甚為流行。但是,談有沒有得到工作 -- 在某一個時間點是否被僱用,是否有薪水,這件事意義有點淺。
有些人想法更深一些,他們想到「職涯」。他們想到,一個工作和一個工作之間,他們要有累積,要有成長,他們的職位要升遷,他們要從基層做到管理職,要有收入的增加,他們的一生在職業上有愈來愈有成就。
有些人的想法更廣一些,他們想的是「事業」。對他們而言,受僱不是唯一的路,他們可以創業、當老闆。他們可以開個人工作室,當畫家、當設計師。他們的頭銜不會改變,沒有升遷的問題,但是他們可以不斷累積實力、成果、提升自己的價值。
有些人想得更完整一些,他們想的是「生涯」,也就是人生整體的展望。他們思考自己未來的整體全局,他們不願意為了賺錢、地位,犧牲生活和家庭;他們在思考收入、名望的同時,也思考自己內心、家人生活,整體更大的滿足感。
所以,某些一開始看來收入不錯的「工作」,若接續的是沒有發展潛力,沒有學習空間,不能實現自我人生理想的職涯,可能並不是一個該接的好工作。
生涯很長,可別只看腳下 圖片來源 |
所以,一個目前還缺乏既有軌道的職涯,若你有能力,有想法,打造出一個創新的事業,也許也並不是不能走。
所以,一個並不顯赫的職涯,若帶給你滿足的家庭生活,讓你人生過得適意、快樂的生涯,這樣的規劃也不見得有錯。
別讓詞語侷限了你的想像力和判斷力。
當你找工作的時候,你不只是在找工作。工作後面,是一連串的職涯開展。每一分工作,若是互相承接、累積、加強,十年之內,你將可以是獨當一面的專家。如果一分接著一分的工作,沒有成長和收獲,缺乏學習累積效益,或是做一行就怨一行,怨一行就換一行,對長期的職涯十分不利。
如果你的職涯觀,只有外商、大廠、公務員,不知道其他各種職涯的路徑、形式,都可能成就讓你滿足的事業,你就為自己關上了很多門。如果你思考事業的時候,沒有考量整體的生涯,你可能忘了,下班之後,辦公室外的世界,對你的人生同等重要。
台灣,忘記和忽略這件事的人,太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