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28, 2014

學校教育培育考生太浪費,來培育領導人!

    台灣的學生,訓練內容集中在考試讀書,反應和理解力往往不錯,但是常常無法成為優良的主管,因為很少認真培養共事與領導的能力。我詢問過好幾個業界工作的朋友:台灣企業整體情況不好,你覺得,基層員工能力太差,或者,主管領導能力太差,這兩個因素,哪一個大一些?

    問到現在,得到的答案偏向後者。 

    國際上,領導人的年齡愈來愈下降。英國首相卡麥隆,成為英國保守黨主席時不到40歲,成為英國首相時不到45歲。馬克.祖克伯格,他的企業成為全球社群網站龍頭,還不到30歲 (以下省略五十個英美各產業的案例)。在德國,這個沒有「青年崇拜症」的國度,前任副首相 Philipp Rösler 在上任的時候才38歲,而且他是被德國父母領養的越南孩子,黃皮膚加東方臉。

    請注意,我不是在說模特兒、演員,這些需要年輕肉體美麗臉蛋的專業。我在討論的是,成為商業、政治上的領袖,這些人的見識、手腕、格局要讓五六十歲的前輩都心服口服,要歷經重重考驗,在大局上做正確判斷,帶領團隊在挑戰中勝出。

    有人批判,台灣的企業和政府不給年輕人機會。也許對,但只對一半。年輕人真的有充足的領導能耐嗎?如果年輕人頭角已經崢嶸,長輩不給機會,年輕人自己會闖不出路嗎?也許有一個讓人難堪的事實是,將我們的大學畢業生,和許多其他國家大學畢業生並比相較,在領導力方面,我們的大學生往往不突出。

    原因何在?主因在於從小到大的培養。


英國首相卡麥隆,成為英國保守黨主席時不到40歲,
成為英國首相時不到45歲。 (圖片來源)
 
    領導非常困難,而且常常決定重要事務的結果。愈是龐大的功業,愈需要許多人投入方能成事,不僅數量多,而且還有專長、性格、特質的種類多。一個團隊內部成 員的多元性,雖然是成事的前提,卻往往也會帶來更多的紛爭衝突。協調與整合不同的人,就叫領導。這很難,很重要,決定了集體的成敗,而台灣的教育體制,認 真地培養考生,卻沒有認真看待培育「領導者」。
 
    請別誤會,我絕不訴求在中學生已經滿到爆漿的課表中,再塞一門「領導學」。我也不特別支持,在大學招生的採計公式中,將參與社團、擔任幹部這些可能虛列的名目增加計分權重。

    歐美的作法有些不見得適合台灣,為務虛的名堂砸大錢,可能只是浪費。但在台灣目前的教育運作下,不必大變化,目前學校之的各種機制,只要正確、認真、踏實經營,就可以深化成效。惠而不費。

    首先,班級幹部。從小學到大學,如何決定幹部人選?小華舉手說:「小明沒來,讓他當」,這樣的情況是否還常發生?班級幹部是否有權限開創活動、發明規則、說服同學改變、號召同學策劃執行一件事?或候,選出幹部後,他們只是老師的小助手, 打手、眼目、爪牙,甚至從僕;被呼來喚去,收聯絡本,將吵鬧的同學記名字。如果我們把這些認為是培育領導,那就差太遠。   

    從小學到大學,從班長到班代,從小老師到學生代表,我們要讓學生認定這件事是嚴肅的,這是爭取學習與操練的機會。老師們要給幹部們創造的機會,讓幹部們為了班級、學校、社區的利益,發起各種的計畫,帶領同學們做有價值的事 -- 絕不只聯誼,小事包括照顧同學、協助教學、揪同學一起參觀展覽並討論心得,大事包括一起為學校修繕美化、照顧社區弱勢人士。而在服務期間結束後,老師應該帶領同學,以溫厚而感恩的態度,和卸任幹部分享他們做得好在哪,不好在哪,如何改善。發現改善的空間,才是學習的開始。


德國前任副首相 Philipp Rösler (來源)
在上任的時候才38歲,
而且他是被德國父母領養的越南孩子。
   小組報告也是。現在愈來愈多大學與高中課堂,採行小組報告,但是,我們是否藉機教育小組長和組員關於合作與領導?當有同學不貢獻、搭便車,同學們是爆發衝突,還是無奈忍受?期末就算有小組成員互評,查出誰在白吃午餐,但有沒有增強組長的協調能力?可能沒有。

    在小組報告、合作專案中擔任組長,當然是訓練領導力的機會。我們可以在學期之初,提供領導的經驗與方法(例如:怎樣處理搭便車現象),讓他們在專案中實作。並在他們合作的過程中,傾聽他們遇到的難關,並且提供指導。當然,在報告與專案結束後,來自組員的回饋、老師提供建議,也是絕對必要。

    社團,也應該比照辦理,認真看待。社團,比課堂小組、班級幹部更獨立,可以施展的空間和花樣也更多。從迎新、招生、活動、課程、宿營、成果展,還有各種新花招,都有無窮創新可能。讓學生們隨機碰撞、自由探索,就是最好的方法嗎?除了有經驗的老師,提供社團幹部執行前教導、執行後輔助、執行後反饋之外,大學甚至可以嘗試邀請有業界經驗的導師,每學期兩到三次和社團幹部們小型座談,經驗分享,或是個案診斷。學生的領導能力,在巨人的肩上,可以走得更遠。

    我們都知道,領導是一個技能,思維方式,甚至人格;不可能靠背誦口訣公式,就學得會。長期以來,我們對於這樣類型的能力,都抱持消極態度,口頭上強調,但實際上不培養,而一切方案雖有名目,但我們也不認真看待實質與成效。領導既是一種技能,要教育領導就和其他技能有相似之處:演練前提供原則、執行中給予輔助、實作後多方回饋 -- 然後不斷循環與磨練。

    我們的中學到大學,在領導技能的培育上已經延誤落後太久了,請用正確的方式急起直追。

(本文已在醒報專欄刊載,並授權其他學與業小棧合作之網路媒體引用轉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