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4, 2015

相看兩煩厭,把大學生當鴨子填的後果

   日前聽到一則故事,關於發生在大學中無結果的感情。

   一位今年正讀大一的男生,他暗戀系上一位女同學,希望找機會多接近她。無奈,兩人許多的大一必修共同科目,都沒有修到共同的老師,這位女生也不常參加系學會、各種球隊隊。想來想去,這男孩發現也許有個突破口是可行的 -- 會計課。這個系將學生分成兩班,同時間上會計課。學校的電腦系統將同學分到兩個班,讓兩個老師來上,但都是同一個科系開的會計課。

   這位男生和系辦申請,希望會計課可以轉班上。他得到的答案是很堅定的「不」-- 因為這樣的要求造成系上的麻煩。後來,被暗戀的女生有了男友,竟然恰好是一起上同一堂會計課的男同學。失戀的男生嘔死了。

   當我聽到這個小故事的時候,吸引我注意的其實不是戀愛與失戀,而是:直到今日,台灣的大學生選課的自由仍被嚴重剝奪 -- 即使是同系開出的同一門課,竟不能轉班。

   台灣的大學生在選課上有多麼不自由呢?有個對比也許比較好了解。

哈佛大學修課模式:選擇多、彈性高

    就拿劍橋來舉例吧。劍橋大學的經濟學位,大一必修五門課,大二四門,大三三門,整體而言不到修課總數的一半。而劍橋英文學位就更驚人,從大一到大四,必修加必選才十門課。劍橋大學明言,他們強烈鼓勵學生大量自由選課,打造自己的課表,打造自己的特色。

   大西洋的另一邊,哈佛大學也有相似的現象,「物理化學生物學」這個學士學位列舉的學分要求之中,只有一門課是「必修」,另外十二門課都是「必選」-- 或四選一,或五選二…。

   在哈佛大學,學生每學期大約修四門課,極少超過,八學期共三十二門。而大部分學位列舉的修課要求,大約是四年修課總數的三分之一強,很少到接近一半。而在學位必修學分之外,學生完全可以依自己的喜好修課,「毫無限制」。

   而英美多數優秀大學的「毫無限制」,是貨真價實的「毫無限制」-- 沒有大一共同必修,沒有體育及憲法必修,沒有通識必選學分,沒有一大堆繁榮茂盛的條條框框。

   如果和台灣的情況來對比一下,會得到什麼結果呢?

台灣(的)大學修課模式:限制多,要求雜

   國立台灣大學,在台灣諸大學之中拿最多經費,享最高名聲,我們也一直認為它是比較尊重學生、學風自由、爭頂拔尖的學校。它對於學生選課,給予多少自由呢?

   如果我們將必修、必選、共同必修、通識科目等等都算為「有限制學分」,究竟完全自由選修的學分,佔畢業學分多少比例呢?稍做抽樣,比例低得嚇人。

  • 台大中文系:畢業最低學分 128,有限制學分120 (真正自由選修 8 學分)
  • 台大生化系:最低畢業學分 128,有限制學分104~118 (真正自由選修10-14 學分)
  • 台大工管系(科管組):畢業最低學分138,有限制學分120 (真正自由選修18 學分)
  • 台大化工系:最低畢業學分140,有限制學分137 (真正自由選修 3 學分)

   在許多歐美國家,從中學開始就給學生大幅度的選課自由。而台灣,連大學的選課自由度都極為有限。

   如果是膚色,或許「黑一些健康,白一些清新,各有其美」。但選課自由度這件事和膚色不同,並不是各有其美。犧牲學生選課的自由度,會帶來幾個極大的負面結果。

1. 阻擋、延遲了探索 -- 多數大學生選科系之前,其實常常沒有認知清楚外在環境、本身特質、科系內容。其實進入大學後,「探索方向」是很重要的事。但因為必修課太多,而且大量的必修課是排在大一大二,常使學生沒有心力再去探索。等到必修課稍少的時候,已經是大三大四,這時才開始探索前路,其實代價更大。

2. 老師可以偷懶不改善教學 -- 在自由選擇的校園之中,一個老師若不認真備課、不提升課程內容與技巧,名聲在學生之間臭掉,他開的課就招不到學生。但若選擇不自由,一個爛老師的台下還是一堆學生,他常常不會意識到需要改善。

3. 無興趣無動機的學生 -- 有些學生修課,只是為了拿到學分以求畢業,既不是對課程本身有興趣,也不是被老師的教學特色所吸引,易地而處,我們就會明白他們為什麼上課睡覺、滑手機,因為他們根本缺乏內在動機。其實,這也是對老師的折磨不是嗎?

4. 極弱的學習成效 -- 那些支持高比例必修課的教授,他們的論點往往是:必修課多學生才學到該學的東西。但我們卻看不到相應的實際結果。哈佛和劍橋的學生,學位必修課數量與台灣同領域通常不到一半,哪一邊的素養能力比較好?答案不言而喻。其實,沒有學習意願,沒有用心教學,排再多必修課也是枉然。

   有一些高中生選大學科系時會先調查必修學分數,這是對的。但他們若以為:某個科系有很多必修學分,應該會學得比較札實,於是就優先選必修學分多的,那就錯了。其實,必修學分愈多,愈不尊重學生的選課自由,愈不是優良的學習環境。

   不自由很難有真愛情,不自由也很難有真學習,世界各地,自古而今皆然。

轉載本文,請勿引用本文在商周網站中的標題,並請在文底加註以下文句:
本文獲商業周刊網站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商周網站專欄部落格。
出處聯結:學與業壯遊(作者網誌)

3 comments:

Tâibûn貓台文 said...

壓抑思考和自主,不過今日的學生早已習慣安排好的生活

要解決問題要先理解問題

這不會是個體面的而是整體面的,以系統理論的方式來看待問題

然而今日社會和世界的問題本質是什麼?

The Zeitgeist Movement: We Are One Planet ZDay 20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Wu0YWZ71GI

思想變革,環境轉變,行為改變,是變革唯一的方式

The Venus Project:資源導向型經濟 Resource Based Econom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1Jm2OG4ILY

維納斯計畫最佳入門片與完整概述 The Venus Project:樂園或湮滅 Paradise or Obliv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N54Bx0IX6I

這只能取決於自己,沒有老師、學生及領袖,因為自己就是老師也是學生更是領袖

Zeitgeist:Moving Forwar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uBB3yGiSlw&index=53......

理解是為了改變現狀

Eternal - Maybe One Day (TZM Music Vide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B_iRTL2NHI&feature=youtu.be

時代精神運動The Zeitgeist Movement:ZDay 2010 想像 Imagin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ShjKVGnd0

RBE臺灣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tzmtw/?ref=bookmarks

Anonymous said...

大學法規定了一學分等於十八週內要上一小時的課,然後又規定了畢業學分不得低於128學分,規定的如此細緻真是綁死教師也綁死學生

Unknown said...

以前讀密西根大學時 (U of M, Ann Arbor) 亦如此自由, 雖讀音樂, 卻鼓勵(要求)到電腦, 語言, 歷史, 文學系選課, 並規定須修兩個外語 (英語和自己母語不算), 符合自己需求, 這也是自己選擇不在台灣讀研究所的最大理由, 太限制且拖延時間, 第一個學位一年修完, 第二個學位因為寫論文, 兩年修完, 台灣則無論如何, 課程和學分都限制的很死, 無關的, 不喜歡的, 爛老師的 ... 都被強制修完, 感覺上在保障那些老師的飯碗, 和繳的學費吃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