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28, 2013

大學,迷路了? 之 -- 出社會後才找方向?

    現在當父母、教師們的這一輩,許多人對於大學生們,又是氣忿,又是擔憂。許多人感嘆、指責大學生們不認真不努力,在學習的認真程度上和上一代人、和中國大陸大學生差得太遠。

泡麵、聊天、趴著睡

    父母們在當學生的時候常常熬夜念書,現在大學生們熬夜多半是為了打魔獸或是和異性在網路上聊天。三十年前的大學生對教師又敬又畏,現在大學生上課遲到與打瞌睡早就不希奇,吃泡麵加打麻將都可能發生。這樣的大學生形象,經歷幾位教授忿怒地投書報端,加上偶爾記者還拍攝到這樣的照片,辛苦討生活的成年人,當然會以為大學生素質低落、心態消極。

    在2013年8月,甚至新任的台大校長楊泮池承認,連台大學生都對自己的能力沒信心。有些人覺得這好像很難相信、很諷刺,但某程度來說,這是真的。

    曾經,台大學生相信,進入這所大學,拿到它的學位證書,日後不但工作無憂,而且將可以受到重視,一展長才,發揮能力,過快意的人生。曾經,這也有點接近現實。但現在台大的學生發現,要進入這所學校,他們的辛苦競爭過程和前人少有不同,但是進入大學之後,感到的希望感,和過去相差甚遠。

    這樣的現象不只出現在台大。聯合報在2013年八月,曾經做一個專題,到許多大專院校踏勘調查。記者們看到,許多課堂上,學生或睡或玩鬧,老師仍自顧自上課。在記者的詢問下,老師回答:被折磨已久,早已習慣;嚴格沒有用,當掉(得來不易的)學生還會被校方警告。

    現在,大學生發現,進入大學並拿到文憑,和人生的快樂不見得相關。成就卓越及出人頭地的可能性有沒有比較大? 不見得。是否能得到比較能發揮所長、待遇較好的工作? 有困難。事實上,許多大學生,經歷畢業後工作不易找,找到工作後也缺乏成就感與發揮的空間。尤其,不少學生他們進入某個科系,只是碰巧而已。他們之後可能不在那個領域就業,誰能回答:為什麼他還要拼95分?

最徹底的迷路

    我在很小的時候,也許三四歲,就是會走路,但是還不及成人腰部的高度,曾經在某個百貨公司與父母走失。當我發現自己走失,四周都看不到我的家人,我呆立在原處,把我之後可能挨餓受凍,可能要在垃圾桶中找東西吃,可能要髒兮兮地睡在路邊…這一串快速都想了一遍。所幸,父母很快找到我,原本害怕恐懼的事都沒有發生。

    我想要說的重點是,「呆立在原處」,不一定不想走、不願走、懶得走,可能是他不知道往哪裡走。更糟的是,有些人,連「該往哪裡走呢」這個問題,都沒有明確地出現在心裡。因為不知道該往哪走,甚至連這個問題應該仔細思考都不知道,所以許多學生打不起勁做長期的努力,只把時間、心力、資源投入在短暫的、「爽快的」事情。

    尤其,在大學之中,有老師教學生讀好一個課程,也有老師會告訴學生一個領域的知識體系,但是很少(幾乎沒有)老師會開一門課,教學生怎麼走大學這段時間,以及之後的人生。大學的課程,對許多學生而言,看不到意義與價值,學生理解的,只是在拿到畢業證書前的「關卡」或「刁難」,許多學生當然提不起太大的動力。當大學這四年的時間沒有做最有效的運用,當資源和機會都錯失,等到畢業後才開始思考要往什麼方向走,選了方向後方才明白自己需要一些技能與知識,這樣,可能不是最有效率的做法。

    最徹底的迷路,是不知道要找方向,甚至連「該找方向」這個念頭都沒有在腦子裡出現過,沒有反對過,當然可能也沒有真正認同過。這個沒有被意識到的問題,可能是困惑迷惘、錯誤判斷、蹉跎時間的原因。最難回答的問題,是沒有被問出來的問題。不知道要找路,是最徹底的迷路。

   有一次我和外國的朋友寫一封信,談到台灣的教育問題,我要和他說學生「出社會」之後感到的不適應。我停了下來,仔細想「出社會」這個概念在英文如何翻譯;突然發現一件事 --  英文中似乎沒有「出社會」這個詞,而且,這個概念其實是多麼奇怪、可笑,甚至有害。

    如果在大學畢業之後我們「出社會」了,那在「出社會」之前,我們難道不在社會中? 這個詞彙和概念,似乎暗示了,學校就是一個與社會不相關的隔絕狀態,而且似乎這樣沒有什麼不妥。我們似乎認為教育,應該用高牆和城門圈了起來。在「受教育」的期間,學生不用管這個世界長什麼樣子,不用管未來要走什麼路,學生該做的就是、只有,乖乖上課,分數考高,完成課程需求,拿到畢業證書,其他,之後再說。

人師何在?

    跟隨著主流媒體責罵學生們,沒有什麼意義,而且也許正是錯的。學生們不見得比上一代懶散墮落,但他們也許真的比較現實,較不會因為服從而做事,而且他們比上一代更疑惑,但很少人關切他們的疑惑。多聽聽他們的疑惑,也許會覺得,沒有努力與認真求學,似乎也滿有道理的:

    我已經考上大學了,努力或不努力,都是拿這個學校這個科系的學歷,每科分數高一點或低一點,有差嗎,未來老闆會看成績單嗎? 要讀研究所,拼考試還比較快。
 
    我對所讀的科系沒興趣,日後很可能不會在這個領域工作,為何要讀得那麼勤快?
 

    這些課程教的,和我日後用的到的東西似乎差很遠,為什麼我要這麼努力讀書? 考前三天拼一拼過關就好了。

    大學老師、家長們,能回答這些問題嗎? 如果不能回答這些問題,指責學生不夠認真努力,名正言順嗎? 尤其,如果教師,沒有辦法說服學生,學習這些課程對他終身有益,只用「當掉你」作為逼迫恐嚇手段,是否,出發點往往也只是基於自身「受到尊重的需求」?

    如果學生不知為何要走,要往哪裡走,我們拿著鞭子逼他們走,是對他們好嗎? 比這些看起來懶惰的學生本身高尚得到哪裡去呢? 而且事實上,「當掉你」這招已經實在沒什麼效。學生對課程既然沒什麼期待,也沒什麼珍惜,就不怕威脅。

    也許,對於學生「不夠用功努力」這一件事,我們不能只看表面,而要探問題的核心。我們也許該站在學生的立場,思量、回答他們現在的困惑。當一介「經師」,讓學生學好一門課,很重要,但是也許對許多學生而言不夠。

    「人師」在當前的課題,顯然不是教學生如何謙虛孝順有禮貌;學生的「人生課題」,很可能是:未來的路該如何走,現在如何學習對未來真正有益。而我們的老師們,準備好回答這個問題了嗎?

    這一本書,希望和所有的家長、學生、老師們,一起探討這些問題的答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