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16, 2014

自虐難道是強盛的代價?韓國高壓教育不願人知的五大代價

    以國家而言,韓國青少年的教育成果,可能是世界數一數二。

    PISA,也就是OECD所做的「跨國學生能力評量計畫」之中,韓國十五歲學生,在閱讀能力上排第五,數學能力排第四。世界各國也把韓國近年經濟上的成功,和它的教育成功相提併論。

    但韓國的教育,真的可以算是成功嗎?深入韓國採訪的美國記者,以及美籍交換學生,提出以下觀察,讓我們看到韓國高壓教育的代價與危險:

一、韓國校外補習之風極盛,學生沒有生活可言

    韓國學生的校園生活是這樣的:四點半之後是自習到晚餐,晚餐後自習到九點,九點之後許多學生到補習班學到十一點,學生說是他們真正學會課業內容的地方。補習模式和收入有關,最有錢的請私人家教,第二層則去大型聯鎖補習班,第三層參加學校的課後輔導或是自習。學生和家長普遍相信花錢可以學更多。

    美國交換學生觀察,在韓國,寒暑假時,圖書館一位難求,K書中心全部滿座,附空調,許多K書中心有如監牢。韓國所有高中生都被剝奪了生活,其實什麼也沒做,沒有家庭也沒有父母,他們上課睡是因為真的累壞了。他們用在學校的時間「多到荒謬」。

韓國補習班,圖中為金老師,明星及補教老師

二、父母相信:大學聯考一試定貴踐,終身難翻轉

    韓國對頂尖大學的信仰,是古代科舉傳統遺留,加上過去五十年經濟發展經驗,好學校學歷在文化傳統和經濟成就上都被肯定。直到今日,韓國國人對大學聯考的信仰根深蒂固:成績決定一生的幸福和尊嚴,上了精英大學(全韓三所,百分之二的學生),就是「上帝選民」。

    韓國面對升大學聯考,簡直成了全民運動:在考前,低年級幫高年級打掃,清除學校任何可能分心的東西,店家賣好運商品,寺廟教堂湧入信眾,電力公司檢查考場附近電路。考試當天,股市晚一小時開盤以淨空道路,計程車免費接送學生應考。學校教師與學弟妹到考場迎接考生時,舞旗吶喊。考試開始後,學校週圍禁按喇叭,有警車巡邏。英文聽力題目播放時,飛機禁止起降。

    韓國的學生整體而言自殺率不高,比芬蘭和美國都低,但韓國的成人自殺率是全球第三,次於格陵蘭與立陶宛。很有可能是因為,在當學生的時候,大家一樣可憐;等到成人之後,社會差距極大,劣勢者感到永遠沒希望,因而輕生。

三、父母以嚴教表達關愛,往往毀了家庭關係

    韓國父母仍是有慈愛的一面,但他們對孩子,常是用嚴管勤教、逼迫讀書這種方式,來表達關愛。父母像是教練對選手,而且從來不怕選手運動傷害。也因此,無論成績排名如何,韓國學生隨時仍自責自己不夠認真和努力,不夠優秀,自我要求極高,自我評價極低,這是他們不斷投入的原因。

    這個教育環境已經造成慘案,曾有池姓單親高中生謊報成績,被發現後殺了母親,膠封房間藏屍八個月,後來案發,全國震驚。這個學生排名全國百分之一,全國約四千名。他過去成績若不理想,母親就用球棒毆打。國人多同情孩子,認為問題在虎媽。

在韓國 K 書中心奮鬥的日子
 
四、次次教育改革,次次灰頭土臉收場

    韓國每年都有集體作弊的醜聞,而補習班老師常常涉案。2007年,韓國補習班竊取SAT 考試題目,使當年有約900學生的成績被註銷。

    韓國政府常試圖打擊該國補習文化,甚至曾立法禁止,但每一次都因家長團體抗議而打銷。現在韓國有設補習費用上限,但事實上,多有收2-5倍的補習班。韓國也訂出補習宵禁時間,設立10點之後不得營業。但許多補習班就以K書中心為名義,掛羊頭賣狗肉。

    韓國師培體系的改革,造成了反效果。大專院校以師資培育為賺錢工具,將門檻設得極低,培育大量流浪教師,整體素質更差,教學成果更差。希望用互打分數的方式強化師資,設立再培訓機制,也被教師抵制。

    升學制度改革(納入更多變項),出現許多負面結果:設立偏鄉計分優勢後,就有人謊報故鄉、設立單親優勢後,就出現父母假離婚。整體而言,升學制度每改革一次,補習班就再次大量增加。

五、補習班成致富產業,但連因此受益的補習班老師都希望改革

    韓國補習班與學生和家長聯繫關係極為密切,學生到補習班,立刻簡訊通知家長,上課結束前會再收到簡訊告知學習狀況,每個月老師會打電話給家長2-3次。

    補習班老師是完全的功績主義,沒有資格認證,沒有退休金和福利保障,沒有底薪,一切由教學成效決定,大部分補習班老師是低薪且高工時。補習班主任依網路評價、家長意見、觀看教學,決定誰是明星老師,補習班之間甚至互相挖角。2011年,韓國父母花180億美元的補習費,吸引跨國銀行集團投資補習業。全國知名的補習名師,2010年收入可以高達400萬美元。

    連補習明星金老師,也不贊成韓國現狀,認為容易造成貧富的世襲。但他也認為,這是公立學校失敗所造成的,他們希望學芬蘭。金老師也願意幫忙培訓公立學校老師,他不希望自己六歲的兒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



(以上觀察,整理自《教出最聰明的孩子》,該書是美國資深記者,跟隨交換學生,在第一線蒐集的觀察與反思。)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