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0, 2013

大學,迷路了? 大學回顧:迷惘的形狀

謝宇程

    回顧在大學的時間,無論是我,或是我的朋友與同齡,在學習的過程,在選擇的時候,有太多問題,我們無法回答,太多的問題,不知道該問誰,太多的問題不知道怎麼思考,有太多問題,甚至不知道它存在 -- 這件事叫做迷惘。而在這個學歷貶值的時刻,產業界高唱學用落差的時代,學生的迷惘,其實更甚以往。

    我們買個果汁機,會問銷售員,或讀說明書,試圖了解這台果汁機有什麼功能,又該如何操作 -- 也包括了,它沒有什麼功能與如何避免損壞。如果我們買張門票,進一個遊樂園,也會有導遊或簡介或指標告訴我們,樂園中有哪些器材,怎麼玩,廁所與廳廳在哪,掉了錢包或小孩該到哪裡招領…。

我們對於大學的選擇與學習,
我們是否有找到可靠的指路依據或使用手冊?

    果汁機一台才一兩千塊,買錯用壞,再購不難。遊樂園之旅頂多半天一天,不好玩、排隊久了,少看了風景或少玩了設備,對人生也不構成多大的遺憾。但是大學對人生的成本和影響都極大,前前後後起碼三十幾萬的學費 (台灣公立學校已經是相對便宜,台灣私校貴,美國私立名校更貴,四年學費要幾百萬),這四年是成長和學習的黃金時光,而且你的學校、科系、養成能力與知識,將跟著你一輩子。

    相對於它的重要性,我們對於大學的選擇與學習,我們是否有找到可靠的指路依據? 對大部分的學生,這些問題,而且是讓人嚴重苦惱的嚴重問題,不但無人可問,甚至不覺察問題存在。

    大學與科系的教學,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什麼,不能得到什麼,該怎麼學才能得到更多,如果迷了路要怎麼找方向…。我們有深入了解嗎,有人給過我們深刻與清晰的說明嗎? 大學怎麼學,科系怎麼選,學校中的機制與資源怎麼用,在大學這幾年的時間該如何思考、安排、規劃? 

    到底讀大學各科系,從事「本行」、學以致用的機會大嗎? 不同的科系,從事「本行」的機會是一樣大的嗎,還是不一樣? 大學各科系在畢業後即使能夠進入「本行」,「學以致用」程度高嗎? 進入「本行」職涯狹窄的科系,真的就是劣勢嗎? 畢業後進入非本行的職涯而無法「學以致用」,就真的是莫大損失、危機、浪費嗎?

    在選擇大學科系的時候,喜不喜歡這個科系的課程,應該納入考量嗎? 這個科系學的以後容不容易「學以致用」該納入考量嗎? 喜不喜歡科系日後學以致用的職業場域,應該納入考量嗎? 如果理論上應該納入考量,實際上如何做到?

    進入大學名校,就進入了學習天堂嗎? 就保證了日後的能力與成就嗎? 進入非「頂尖學府」,人生就灰暗而無法翻身了嗎? 在18歲升學競爭裡沒有進入「勝出組」的學生,可以做什麼,為他們日後路程打下基礎,贏回他們本來就沒有輸掉的人生?

    大學這段時間,它的功用究竟是什麼,什麼是重要的? 取得大學文憑? 在每一個課程取得高分? 做好準備進研究所? 做好準備得到企業聘僱? 學會符合學術規格的研究方法與思維? 如果社團是用來「玩」的,要投入多少時間與心力參加? 是要取得深入的知識和思維能力,或是多多結交朋友與人脈? 如果這些都重要,有限的時間要如何分配?

    只要有基本思維能力的人,都知道要依據「下一步」,來走「這一步」。下一步不知該邁向何方,這一步就不知怎麼踏出去。或者,有些人迷路時是奔忙亂竄。

    和現在的大學生一樣,我也茫然過。大多數的學生茫然的時候是失去動力;我茫然的時候,症狀是找一個目標盲目地無限地努力,像我這樣的學生,也佔總學生人口的一小部分。我還記得,當我在圖書館中踏過一排又一排期刊集冊,對未來感到的惶恐。

    大部分時候,比較有機會和大學生談起未來生涯抉擇的人,只有學校教授。而這一群人,他們對人生方向的決定大致相似,他們在特定領域學問也許很深,但是涉世往往不廣。大學生對於未來,常常是缺乏多元意見,和廣泛的視野。

    我們的大學生們,從以前到現在,他們得到足夠關於未來的指導嗎? 尤其,這個變化快速的世局,我們是不是還用三十年前的生涯想像在評價他們,或要他們如此評價自己? 沒有人能給年輕人的生涯一個簡單明瞭的答案,就如在研究中,教授不可能幫研究生回答論文中的問題。研究要自己找答案,人生要自己找方向。不過,教授有指導學生做研究,誰來指導學生找方向? 是一篇論文的品質比較重要,還是一輩子人生的品質比較重要? 如果一篇論文,值得教授帶著學生細細琢磨,那學生的人生,我們放著它自生自滅,這樣子輕重緩急的排序,是合理的嗎?
果一篇論文,值得教授帶著學生細細琢磨,
那學生的人生,我們放著它自生自滅,
這樣子輕重緩急的排序,是合理的嗎?

    這一篇文章不是要指責教授們,這一篇文章意圖指出,大部分學生們的迷惘與困惑是真實的。也許這分迷惘困惑不會一輩子困擾他們,也許到了三十歲、四十歲,一些人在試誤和挫折後會找到方向,像我;也許有些人,或者妥協,或者隨遇而安,或者守分知足。

    但是我仍然不禁設想,我們在高中大學,面對未來,是否可以少一些迷惘,是否可以對未來多一些方向感和篤定? 是否可能,不要等到碩士畢業後才開始摸索方向,是否可能,不要等到三十歲有較明確的方向,才開始累積知識和能力? 是否可能,更多人,在更早的時間點,對人生有較充分的的選擇與思考,並且及早累積?

    如果這是可以做得到,我們的年輕人在三十歲上,就會是有十年累積的專家,而不會只是個初「進」茅蘆的新手。就個人而言,愈早而愈有效的累積專業,不要將時間花在迷惘與浪費,愈早可以有所貢獻與成就。以整體而言,我們培養的學生們,愈早定志,愈早培養能力,日後各產業的體質、整體經濟強度,才有提升的可能。

    這也是我想寫這本書的初衷與目標。

    如同在先前的段落中說的,沒有任何書,或任何人,或任何運算法或測驗,有那個能耐可以「鐵口直斷」,告訴任何學生未來該怎麼做,選什麼校系,走什麼專業…。但是,我們卻仍然可以整理出來,哪些是大學階段選擇與規劃的重要課題,指出一個範疇,並且提供一個有助於思考的模式與方針。這一切,也許看起來不會很神奇,也許不會是將學生直送到目標的高鐵或飛機。但這本書,也許會是一個指南針,或是一張星象圖,學生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指引,在他們辛勤的探索和思考之後,走向他們合適的路途。我對這本書價值的期許,很卑微,也很宏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