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11, 2014

在台灣,我們不太思考「什麼是該學的」,只在乎「什麼是會考的」 (一)

(說明:本文是謝宇程在 TEDxNTNU 演講的重點記錄,影片聯結)

    過去二十多年來,教育界有許多改變,但少有改變的一件事是,我們一直在教改。

    教改了這麼多年,我們對教育有比較放心、滿意、樂觀嗎? 如果沒有,原因是什麼呢? 有人說問題出在教育部長,有些人要總統負責,有人責怪老師和學校。但是,有沒有一些因素,是我們都忽略的呢? 我高中到大學的經歷,也許可以作為一個案例,和大家分享。
教改,叫誰改? 謝宇程 at TEDxNTNU 演講
本篇為該演講的重點濃縮 上集

    在高一升高二的分類組,可能是人生第一個重要的選擇。當時,我心裡希望選一類,因為我對語言有些擅長,也對社會和人群好奇。我去書店或圖書館,一向直直走向人文社會書區。但我爸媽希望我讀三類,日後當醫生。我們吵了一架,之後,三加一除以二,我讀了二類。我認為少讀一科生物,也是我的協商成果,還有些高興,並不知道這個決定,對我自己有什麼樣長遠的影響。

    高中在用功讀書當中過去了,直到聯考完,得到不錯的成績,才認真開始想大學和未來的事情。我突然發現,我看到工程類的科系,看到它們的課程,我都不好奇,也不想當工程師,這一下才發現誤會大了。

    在所有二類組可以選的科系之中,我發現工商管理系的課程,我相對不排斥。並且,如果日後成為成功企業家,例如林百里、張忠謀,似乎也將會社會很有貢獻。進了這個科系之後,才再次發現,其實課程也無法讓我感興趣,林百里、張忠謀等企業家,也沒有讀過管理科系。我誤會了。

張忠謀,國內極受尊敬的企業家,曾經是我的標竿。
但,張忠謀如何成為成功企業家,他的路我如何學,
能不能學,這些問題,我卻沒有好好想。
    因為對工商管理系的課程、商管財金類書籍、報紙雜誌都打不起興致,我不希望自己日後的工作,又沒興趣又不擅長,於是我開始找第二把刷子。當時政府在提倡生物科技,看來日後有前景,加上我小時候在祖母家院子裡種花拔草頗有美好回憶,於是我選擇申請雙修植物系。

    申請上植物系之後,讀了兩年,再次意識到,植物系所學的,並不是種花栽樹。那時,所有研究的重點都是細胞中的 DNA,所以最重要的科目是生物化學,其中有許多要背誦記憶的專有名詞,還有無盡的實驗。這樣的學習內容或方式,若反映了日後的職涯,那也不是我想要的,我發現自己再次誤會了。

    我要在一個不喜歡,也不擅長的領域待下去嗎? 日後要其他喜歡又擅長這個領域的人競爭,我可不可能卓越出色? 最後我仍然選擇,要回到自己比較關切的領域,也就是社會和人的課題,於是我在大學畢業後,再學習政策領域,成為政策分析人員。在高中和大學所學的數學、自然、商管,對我後來的幫助頗為有限,而我後來需要用的知識和能力,在我24歲之後從頭學起。從後見之明來看,這樣使用時間的方式不太明智,我也浪費了頗多學習資源,我在植物系、工管系的學習機會,也許給另一個人會更適合。

    這該怪誰呢? 該怪教育部長嗎? 我選志願,是他建議,或他規定的嗎? 我發現,應該檢討的,至少有一個人是,我自己。我用輕忽的態度,來看待這些對我生涯影響重大的選擇。

    而我,也許不是少見的個案。在台灣,有不少家庭和學生,在選擇生涯目標時抱持輕忽的態度,認為少數的職業,例如醫生或律師,是最好的適合每個人,而且要優先爭取。有不少家庭和學生,在選擇學校科系時抱持輕忽的態度,認為讀某些學校科系就代表必然的成功,某些學校科系畢業的人日後會比較失敗。有不少家庭和學生,在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法時抱持輕忽的態度,我們比較少思考「什麼是該學的?」,比較常思考「什麼是會考的?」「學什麼有助於我的名次和升學競爭?」。

    這樣的學習模式,所培養的孩子,長大之後,造成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呢,又得到了什麼樣的生活呢? 和我同輩,上下五年的朋友,許多人過去和我一樣努力拼升學和成績,現在的工作環境是長時間加班,薪水不成長,甚至倒退。這樣的學習方式,我們要繼續維持下去嗎?
   有人(包括我自己)問過我,會不會這樣的情況已經改善很多了? 從很多的資料和訪談中,我發現中學以上的學習模式,整體而言改善有限。就在2013年十一月底,有一位台大的學弟,進入一個不合適他的科系,他成績很差,想要休學重考,在和媽媽激烈爭吵後,跑到高樓上跳下來,結束了年輕的生命。我認識另一個學弟,他是一個非常聰明、有創造力的年輕人。他純粹「誤打誤撞」,進入了會計系,在會計系的重要科目中,他的創造天分沒有辦法運用,反而對他的學習有礙。他的成績非常不理想,差到無法申請轉系,他對自己非常沮喪,甚至最後要吃藥物來維持生活。他幾個月前,休學當兵了。

    這幾年,比較常見的,並不是家長和學生拿回他們自主規劃的權力,反而是更高程度的放棄。舉一個統計數字來說,在過去十年之間,台灣補習班的數量,成長了兩倍以上。我們不能說補習都是壞的、百害無一利,但是不能否認,更多學生,花更多時間在補習班,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他們下課之後,更多的時間用在重複白天學過的東西,而且他們更少為自己安排和選擇,更少參加社團練習溝通與合作,更少時間運動,也更少時間讀課外書。

    教改,該由誰改? 我們希望教育現況有所改善,要從誰開始? 也許是父母和學生。若父母和學生,繼續輕忽他們選擇的權力和責任,他們跟隨社會上來路不明的說法、盲從二三十年來「大家都這樣」的風氣,許多學生就可能在大學讀完時後悔,在研究所讀完時才發現人生走錯了路。

未完待續:教改,叫誰改? -- 究竟,誰是你我教育的掌舵者  (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