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10, 2013

高中如何教好英文? 雄女李旻俐老師採訪 (一)

採訪記錄:王馨怡

高雄女中的李旻俐老師一直致力於數位教學和改善教育問題,2002年就發起青少年知識網路計畫,並且多次帶領學生進行遠距教學和會議、偏遠地區知識服務、跨國學習圈等活動。她希望藉由這些活動,讓學生打開眼界,引導學生方向,期許學生可以真正自學並且成為未來的人際網路的組織者(organizer),更希望他們在網路的世界中能夠成為優秀“媒體人”,運用資訊工具及發展知識內容以外,更能關懷鄉土。

老師是我高中參加「開啟希望之窗」活動的負責人,參與這項計畫後我還陸續參加幾次志工活動,而這也影響我的價值觀和大學的發展,我將在最後分享一些我的心得。而這次可以訪問老師是因為某天看到老師在臉書發的訊息,她談到「過程式評量」這個名詞,讓我很好奇這是一個怎樣的評量方式,於是促使我訪談李旻俐老師。

?????像
李旻俐老師及其教學照
(聯結到雄女相關文章,照片來自雄女網站)
王馨怡:老師可以先談談過程式評量嗎?這和我們所知道的一般評量方式有什麼不同呢?

李旻俐老師:

  一般的成就式評量都是統一評量,抓中間值考會讓高分的同學覺得無聊,低分的同學卻覺得困難,學生也無法知道自己的定位。舉多益的例子來說,每次出題的難易度不一定相同,而且無法知道學生做題時有多少是老師教的。

  因此我採用過程式評量來做英文聽力測驗,這獨立於客觀式評量,是一種形成型評量,包括分段學習、設定目標、能力測試三部分。我先用多益進行前測,然後分階。本來想做定位測驗和學習方法問卷,後來時間不夠只做了定位測驗。我分為高、中、低三階,高階部分為是非題、口音較複雜,會有各種國家的口音,中低階則是選擇題。

  我很在意學生是否能按部就班,因為一般的測驗學生可以猜對,但這卻不行。我還會依據學生測驗和學習狀況進行升降階,因為經過一學期後學生學習程度又會不同,必須讓已經進步的學生升階學較難的課程,讓跟不上的同學降階將不懂的地方弄懂,這可以讓學生突破自己進而建立信心,也讓學生穩扎穩打學習。有些學生雖然一開始成績不是很好,但後來藉由這樣的學習方式卻進步非常快,如果採客觀測驗,也許這些學生只會被認為是成績差的,他們也不知道哪個部分不懂,不知從何學習。

王馨怡:因為課程時間不夠,老師通常不會針對聽力解答或加強,像我當時就是這樣,錯的題目也不知哪裡錯,不知該從何補救。那在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上有哪些不同呢?實際的評量是以怎樣的方式進行呢?

李旻俐老師:

  我教的是全校高一學生,一週有一堂課,是使用國外生活高階對話當作教材,加入聽寫及看圖說故事,配合電影和歌曲。上學期主要上比較基礎的東西,像是克漏字填空或是找關鍵字,但因為時間不足的原因,一堂課只有二十分可以做實作練習,每堂課都有一個專題。前一個月主要做發音本身的練習,針對子音母音,然後是句子,將學生基礎先打好。下學期則教句子的意義,或是對整段文字有策略的作答。

  在評量方式部分,上學期平時測驗和月考占百分之五十,平常練習和平時考占另外百分之五十(約四到五次考試),下學期則是學習單和上台報告各佔百分之二十,期中考和策略平時測驗各佔百分之三十。我希望從最基本聽力的問題去幫助學生突破,所以客觀成績只佔一半,過程性評量的優點就是看到學生真實克服細節而不是只用表面的測驗成績來做評定學生成績的標準。

  另外,所有測驗都是我事先錄音然後讓學生測驗,我根據聽力四大要素(速度、素質、記憶、節奏)設計。因為漸進法較消極,因此我還是維持正常速度,記憶方面我讓學生用電玩訓練節奏感,出題時一題約八到十秒做答,另外五秒給學生等待下題,至於理解對高一生太難,所以我用測驗法教學生作答,像是畫時間軸(Time line)、比較表格(Compare contrast)、Venn diagram、Cluster、康乃爾筆記法等。

王馨怡:在這過程中,老師有遇到哪些困難或是覺得可以改善的地方嗎?

 推薦影片:激發學習的三個法則   
李旻俐老師:

  當然有,有些學生就認為怎麼都不教課本內容,或是有人不想升階,怕分數下降,很多家長注重成績。但我在課堂做的部份就是培養學生的關鍵字和筆記術,做成不同的學習策略,在不同的英聽單元組合使用。因為每個學生都做了練習後,她們可以2-3人在網路尋求可靠網站,同時做聽說讀寫的練習。可能短期內在客觀測驗,尤其是雜誌的測驗,看不出成績,但是長期做下來,在字彙、文法和聽寫部份會有比較大的進步,像全年級的上下學期月考(客觀測驗)平均三分之二進步到80分以上。其實我在英聽理解的教學還不夠,因為牽涉文法和閱讀的基本程度,我覺得英聽課還是開在高二最適當,也會考慮配合課本閱讀。

王馨怡:老師設計這些課程時,最希望學生學到什麼是不同於以往的英聽課呢?

李旻俐老師:

  當時設計英聽課程的時候,我就不想使用客觀測驗來處理,如果同學有應付英聽課程的心態,認為不需要準備,英聽就會高分,那麼可能大大失望了。因為我們不是補習班,我的課程設計基於翻轉學習的理念,每節課只有五十分鐘,我講完觀念以後,學生可以練習的機會很少,因此同學回去必須配合練習。設計的課程以教導“know-how”為主,因為我教了859位學生,每個班又有3個程度的差異,在下學期月考以前,我必須留機會給必須趕上的人,然後在切齊程度以後,教導他們合作學習的方式。因為高二選自然組的學生在高二是沒有英聽課的,而這些學生又佔多數,所以她們要尋求一個正確練習英文聽力的方式。

  除了我在35堂課帶給他們的專題以外,這樣的英聽課能夠讓他們學會如何察覺問題,知道如何運用網路自學。因為全年級都接受這樣的訓練,所以他們應該可以找到任意的學伴,作聽寫筆記和綜合聽寫,這是我的初衷,所以我不在意即使少考了幾題英聽客觀測驗,或者學生考試多了幾分。在這個過程中, 並不是每個人都了解這些,其實想要跨到世界的第一步、要保護自己在國外的安全,就要將英文打好基礎,迎向全球村。昨天有些學生謝謝我帶他們看到國際,我感激她給我這樣的機會,因為至少有一位(學生)領略到“Mobility and Visibility”的重要。我所說的“Mobility and Visibility”是憑藉好的英文聽力,在未來的國際生活環境中,我們要能夠安全快樂旅行,而且表達自己的文化,讓自己被看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