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13, 2013

生科+光電+智財…-- 郭開文跨領域學習及工作心得 (三)

採訪記錄:陳鍵源、謝宇程

謝宇程:你的指導教授李超煌先生,是在台灣取得博士學位,就你所知,他的成就一點也不亞於許多國外名校博士? 你覺得在國內、國外得到博士學位的老師,有什麼不同?
開文:
    台灣本地的博士,如果本身很努力,他的人脈資源會很廣,這是他們一般來說比較強的地方;外國回來的博士,在台灣的人脈與能量要重新累積。然而,在台灣的情勢下,台灣本地的博士班,有些畢業門檻低,有些太過人治,在研究能力上,還是有些人是在自我要求下十分優秀,但差異和參差甚大。相對而言,歐美博士的水準較整齊,而且具有國際觀,跨國的合作能力較好。其實,國內研究所和國外相比,設備儀器常常是一點都不會輸的,外國許多一等一大學,反而建築、儀器頗為陳舊。差異常常是在觀念和眼界。

謝宇程:依你的觀察,是不是科系中的師資有中研院的研究員、院士,就表示是很好的老師?
開文:
    中研院是一個備受重視的學術機構,而且有許多的經費和研究資源。但是,在中研院只要升上副研究員之後,幾乎就保證了他一輩子可以在中研院工作,不但不用上課教學,而且沒研究產能也沒關係,有些研究人員就在專業能力上怠惰廢弛了。院士也相似,這是終身名銜,是無給職。許多成為院士的人,已經非常資深,他的地位雖高,但可能己是歷史,知識可能過時,不見得在專業領域持續追求新知,他和學生說的,很可能還是二十多年前的知識。所以,中研院的院士和研究員,都不一定是好老師的保證。

(點聯結可看中文字幕)


謝宇程:關於就讀研究所的選擇,學習的經營,你有什麼心得值得和學生們建議的?
開文:
    讀研究所是一個鍛練自主鑽研的方法,而且其實讀任何領域,都可以學到研究方法,但是這不是必要走的路。如果你不是想要求知,你只是想賺錢,不見得要讀研究所,增廣視野和想法,可能更為重要。很多人讀研究所,完全不知道目標,而且現在研究所學歷很浮濫,太好畢業,對日後工作能力帶來的幫助不明確。

    在研究所,能不能有收獲,有什麼樣的收獲,受老師的風格影響很大,也看學生自己有沒有想法。有些老師對學生的研究題目有很強的干預主導(尤其理工很普遍,社文領域程度好一些),學生主動研究的空間就受限。自然理工領域,教授的特質對研究生活的影響太大了。因為在自然科學領域,和教授都是沒日沒夜地在一起工作,教授對學生的掌控力太大。教授能掌握經費和儀器的使用,也能學生研究的進度,還有他能不能畢業。

    學生自己的研究企圖心也很重要,我在研究所的時候,就常想做很炫的研究題材,正好遇到開放自主的教授,讓我得以將這些想法落實。
    我認為在理工領域,好的指導教授應該是將心力放在申請經費,支持學生的研究,並在學生研究的瓶頸,給予指點與建議。李超煌教授就是這樣的人。大部分的研究生,只是大計畫下的棋子,學生沒主見也是原因之一。

謝宇程:你在碩士的時候表現優異,又有熱忱,為什麼後來沒有再繼續讀博士?
開文:
    碩士班畢業後,我開始找尋國外學校在生醫工程領域的適合未來發展研究的實驗室,於是主動寫信給幾間想去參觀拜訪的實驗室,尋求拜訪機會是想藉此確定未來學術研究的生活是否符合期待,國外實驗室的成員十分友善,並且都很樂意與我討論想詢問的問題。幾次的拜訪後,我才知道美國生科領域的學術界正在發生遽烈的變化,印度和中國大陸博士大量到美國爭取工作,他們畢業後都傾向留在美國爭取職缺,加上小布希時代大砍政府研究預算。在這樣的趨勢下,將是更多的人,爭奪著愈來愈少的資源。這些現實讓我意識到,到美國向學術界發展並不是我所期待的未來,所以決定先回到台灣再想未的路該怎麼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