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13, 2013

生科+光電+智財…-- 郭開文跨領域學習及工作心得 (四)

採訪記錄:陳鍵源、謝宇程

謝宇程: 在畢業後,你跨領域在另一個陌生領域工作,為什麼會想這麼做? 當中獲得到什麼呢?可以分享這樣的經驗嗎?

開文:
    回台灣後我就注意到,醫療儀器的外商公司很適合我的背景,生醫光電,待遇與資歷上都會是個非常好的選擇。但是,我認為第一分工作,要學自己所不擅長的東西,應該要將學習不同領域,視為重點。

   於是,我選擇到法律事務所工作,擔任專利工程師加業務的工作,從頭學起專利的知識。在這個工作中,公司安排給我一個月讀書、上課,我身旁都是法律專家,可以讓我詢問專業問題,於是,我再次快速成長。和我其他進入直接相關業界的同學們相比,我的薪資待遇真的有很明顯的落差,但因為想看的更遠一些,這樣子的落差是值得的。數個月的學習中漸漸熟悉地跨足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產業,也因為職務的關系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行業,也會接洽到各行各業的老闆或高階經理。

    我的觀察中發現,許多老闆的學歷都不高,先天等各方面的條件都沒有特別突出,他們仍然將企業經營的有聲有色。我自己認為正因為這些企業主沒有優越的學歷去設限自己,所以他們什麼都可以做也什麼都敢嘗試,我在他們身上看到許多高學歷者所沒有的「勇氣與膽量」。我領悟到,讀書是為了增加自己的機會,不是去減少機會!沒有必要因為自己有什麼樣的學歷,就限制自己不能走什麼樣的路。當中最有印象的行業是「鎖業」,每個人家裡一定都需要用到,毛利高但並不需要高度的資本投入,有趣的是這個產業卻沒想像中的競爭。大家擠破頭都想進去所謂好的企業,卻鮮少想進去這些看起來不起眼,卻利潤頗豐的產業。

    公司派我到中國大陸開拓新的市場,計劃從無到有的去成立中國大陸區的分部,為此我特別練習簡體字的書寫,到了當地會去學習各地區的方言,自然的就融入了當地的生活。公司原本計劃是服務在大陸的台商,我自己很喜歡在大陸的生態因而努力嘗試著開發當地客戶,次年陸商的營收居然快趕上當地台商的營收。我很喜歡在大陸工作時可以開拓眼界,也覺得業務的工作可以讓年輕人學到很多的經驗,無論是像我這份工作B2B的經驗,或是B2C的銷售經驗,都是最直接體驗真實社會的好方式。

    之後我到高雄市岡山的一間食品公司(得意中華),這間公司經營的產品是頑皮鐵蛋、頑皮豆乾。公司因為之前開發大陸市場的經驗,希望我能幫助他們擴展大陸市場,參展、找供應商、處理法規、找通路、做行銷。得意中華所經營的屬於快速消費品(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毛利不高,需要的是快速且大量的銷售方式,所以想辦法打開市場,做出品牌,藉此增加銷售量以取得更多的獲利就非常重要。

了解中國,是當前全世界都重視的課題

    當中我發現,大陸人會嘗試購買台灣貨品大多是因為好奇心,但如果只想藉由這種短期的好奇心貪圖短期的收益,不經營長期的口碑及不可替代性,其實難以生存發展。所以有計劃性地長期經營自己的品牌是在當地立足的不二法門,但這種例子卻不常見,反而顯得台灣國際貿易人材的人力與能力的不足,難以追上市場的變化。歸咎下來應該是台灣人的世界觀與國際觀不夠寬廣,外語能力有侍加強,還有許多人連出國的經驗都很少,就更難體會所謂的culture shock,如此怎麼會有機會去了解更多不同文化,進而進入另一個新的市場呢!

謝宇程: 依你所見,台灣的教育模式有什麼可以改進的部份?學生們又該如何應對?

開文:
    學校科系的分類遠少於社會上的職業分類,學校的教育浪費了很多年輕人的青春在學用不到的東西,把這些時間用來幫他們找尋自己的興趣或天份,相信對學生與社會都是一個好的選擇。

    現在大學錄取率太高,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加上大學老師手下留情讓不努力的學生也能all-pass,卻害到更多學生錯失穩固基礎學科的好機會,到了真正遇上要決解問題時才發現能力不足無能為力,畢了業後也難以在社會與人競爭。例如生物的研究,物理化學要很強,因為生物現象其實是綜合的物理、化學現象。如果老師們因為學生是生命科學領域,就將物理、化學教得很淺,會讓學生日後的發展受限。即使日後研究所進入跨領域的學門,例如生物光電、生物資訊,一定要在其中一個領域有紮實的基礎,老師們也應該要對學生會有一定的要求。在大學的時候,不必一開始就太專精,廣博而紮實的學習很重要。同樣的,教授做研究應該專精,但教課應該廣博。

    如果想走學術研究領域再攻讀博士班,無論是國內或國外,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紮實的基礎能力」,再來是英文溝通能力、英文寫作能力,但在國內就讀比較難培養「國際視野、跨國的合作能力」,這是比較可惜的部份。國內研究所和國外相比,設備儀器常常是一點都不會輸,差異常常是在觀念和眼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