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23, 2014

解剖《槍炮、細菌與鋼鐵》的四層因果 (三)

《槍炮、細菌與鋼鐵》如何幫我們想未來

    過往已逝。歐亞入侵各大洲已成過去式,我們能從這本書中,學到什麼功課? 尤其,雖然本書探討的是世界性的廣闊觀察,但所有的群體現象,都來自個人行為,也都影響個人生涯。《槍炮、細菌與鋼鐵》對現代人的啟發,應該是這個問題:

               與世界社群連結、交流、學習有多重要?

    這本書可以給我們最大的啟發,可能在於「交流」這件事的重要性。
本書作者,賈德‧戴蒙 Jared Diamond
他本身就是跨足多知識領域的博學者

    一個地區可能原本沒有稻,但在交流後引入了;可能原本沒有文字,在交流後學習了,可能沒有發明數學或組織方法,但在交流後模仿了。人類各群體之間,生理的素質差別有限。歐亞族群並沒有較聰明,什麼東西都發明得出來;它們的優勢在於彼此交流學習,只要有一個人發明了,全體就共同享有、累積,並當作基礎向前邁進。

    過去,決定我們是否有交流機會的因素,很可能是地理。住在歐亞大陸的中心,則物資與訊息的交流往來,如江流濤濤;若處在大陸之涯、大海之角,物資與訊息的交流就如同涓涓細流,而且時常乾涸。

    但是,現在不見得是如此。資訊的時代,只要一條光纖電纜,就把我們和全世界的資訊都連上了。無論是在台東、在倫敦、在紐約,在馬尼拉,在復活節島,我們能接觸到的資訊量,可以說是相近的 -- 都是無窮無盡。然而,能不能使用無限量的資訊,能不能利用它,來提升自己的優勢,甚至站在既有的知識上再往前踏,這就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

語言的邊界

    第一個限制資訊量、資訊品質的,可以說是語言。以前,在同一個大陸板塊上的群體,比較容易交流 -- 即使要翻山越嶺,也只是快慢早晚上問題;在不同的大陸版塊上,要交流就困難了。今日,語言是新的大陸版塊。使用兩種語言的群體,溝通極為不易,相似過去在兩個大陸之上。使用相同語言的群體,交流相當容易,像是在同一個陸塊上,而且群體愈大,陸塊愈大;群體的素質愈高,陸塊的土地愈肥沃;群體相似性及價值觀愈像,則內部的山脈和河谷愈小。

    今日,就面積而言英文當然是第一大陸塊,中、德、日、法、西文構成的資訊板塊,大致上居於其後;其他的語言也就等而次之了。就品質而言,英文陸塊,可以說是又肥沃,又充滿資源與礦藏。使用中文人口雖然多,資訊量也不少,但是,因為有強大的「資訊長城」在管控,使某些領域的資訊貧瘠或扭曲。

世界語言地圖 -- 語言決定了你的國界
跨語言和跨領域

    在過去,地理的要衝,將構成資訊與想法的交匯處。在上古時代,中東地區是交通要衝,也成為第一個文明發祥地。中古時代的伊斯坦堡,成為歐亞交流的中樞。在伊斯蘭市國控制西亞後,歐洲轉向海洋發展,英國貌似邊緣卻實為中樞。在海洋時代,紐約、新加坡、香港、東京、上海,不再是天涯海角(大陸邊緣);都因為是海洋交流要衝,而成為真正重要的資源、人才、知識中心。

    現在,交通要衝仍然是重要的地理節點,但是就個人而言,我們可以讓自己成為知識與資訊的節點、要衝。如果一個人擅長兩個重要語言,他就使自己處在世界的核心地帶。相反地,如果一個人語言能力很限縮,又不幸所學的語言是一個很少人使用的「非主流語種」,即使他身體處在歐亞大陸,他仍然接近在人類世界的邊陲。

生活習慣與群體氛圍

    和語言相似的,也許是社會上的各種專業領域、社群團體,也各自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板塊、島嶼,彼此之間往來不易。而在各群體之間,有些群體言不及義,互相取暖,空轉消耗,就像是缺乏降雨、土壤貧瘠的土壤。有些群體,態度積極,見聞淵博,互相激盪,通有運無,教學相長,能激發彼此的成長與收獲。多跨越領域、團體,並且對參與的團體,有一定程度的慎選,也是一件重要的事。
幾內亞島,本書的重要案例。
因為遠離大陸,內部有被流河、高山切割破碎,
因此開發程度甚低。但是倒成了動植物的天堂。

    所以,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環境氛圍很重要。我們的生活方式,是會讓自己狹隘封閉,還是會讓我們增廣知識、閱歷、眼界? 我們所處的環境氛圍是鼓勵我們深入了解其他的群體、文化、地區,或者,我們所處的團體與組織,要我們相信其他群體是壞的和錯的,或告訴我們增加見聞是沒有必要的,或者我們會在重複的事務、封閉的環境中耗盡每天的時間?

    在一個資訊社會之中,要和世界聯結其實一點也不費力,生在孤島或是大陸,已經不能決定你我是在邊陲還是在核心。身處邊陲大致上是因為自我放逐,身處孤島往往是因為自我封鎖。要離開一個孤立的狀態,當然要改變自己,但我們也可以創造環境,甚至改變環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