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標準課綱之中,全國的國高中生,都會上「生涯規劃」課。許多專家學者、賢達領袖,也曾在演講、書籍中鼓勵學生找到自己的志向。但「生涯規劃」可能嗎?該怎麼做?
管理學界相當有名的學者,克來頓.克里斯汀生,他在2010年出版了一本書:《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其中非常完整卻也扼要地,鉤勒了他的人生。雖然他說自己的生涯頗為「崎嶇、擺盪」,卻似乎也有不少成分,並不是無法理出個頭緒,並引伸參考。
Photo by betsyweber |
- 大學前文筆就很好,進大學時立定志向,要在《華爾街日報》擔任編輯。
- 教授建議,加強經濟學和商學的知識,以作為進入報業的基礎。
- 在楊百翰大學取得經濟學學士,牛津大學取得經濟學碩士,哈佛MBA畢業。
- 應徵《華爾街日報》沒有獲得回音,得到企管顧問公司的工作機會。
- 在友人邀請下共同創業,擔任執行長,但在股權交易中被炒魷魚。
- 37歲進入哈佛商學院博士班,畢業後在該校任教。
- 42歲-45歲時,因為對於「破壞性創新」的研究,受到學界和實務界重視,《創新者的兩難》一書,洛陽紙貴暢銷直到今日。
從他的人生,我們能學到什麼?他一直到今天,走到六十歲的人生暮年,沒有完成他年輕的願望 -- 成為華爾街日報編輯,他失敗了嗎?他數次改換跑道,有時甚至是「應急策略」,是否表示運氣才是決定因素?或者,一個努力而聰明的人,在哪個領域都會脫穎而出,刻意地選擇並不重要?
我們來看看克里斯汀生求學的歷程,總括是什麼?商業與經濟。克里斯汀生不但一直在同一個方向上,而且他的生命歷程,無論是巧合或是計畫,構成了很完整的累積。他早年求學,在商業與經濟的知識上有堅強的基礎;他在顧問公司廣泛看了許多實際案例,甚至自己實踐,活生生血淋淋地體會了商業運作。這些,必然都構成他日後成為商業及管理學者的素材,甚至很有可能成為他的管理思想能入木三分的原因。
如果你所說的生涯規劃是指,在十八歲,就訂好人生每一個時間點要做什麼事,要擔任什麼職位,要拿多少薪水,那當然是不可能,也沒有好處。然而,克里斯汀生的人生故事,和許多其他的案例都指出,「生涯規劃」的正確意義應該是:「及早認清自己的志趣與潛力,努力多方累積強化,並在靈活地調整中不斷前進。」
要及早認清志趣與潛力、要靈活地調整中不斷前進,如果當不了編輯,管理顧問也距初衷不遠;如果創業挫敗,成為學者也是發揮的好方法…。他沒有因為「非編輯不可」而將自己逼上絕路,也沒有一時以為「此路不通」就自暴自棄走一條不相關的路。
克里斯汀生曾用一句話總結他的人生:「儘管我的人生充滿波折,每一個選擇都是我審慎做出來的決定。我不是在命運中隨波逐流的人。」也許這一句話,可以為「生涯規劃」的本質,下一個很好的註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