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2, 2014

在展覽中該搭訕誰?不是模特,是工程師

   在商展之中搭訕,是學生了解業界需求,為自己的學習與研究定方位的好方法,你信嗎?

   台灣有大量研究生,一方面擔憂不讀研究所不易找到工作,二方面又憂心博碩士班階段在學術研究上投入大量時間,卻對業界沒有了解,後來只能嘆息所學無用,工作的時候一切從頭來過。其實,不一定需要陷入這個糾結。

   日前有機會和一位學者黃博士私下深談,他除了在學術界卓然有成,也是企業界備受尊重的技術顧問。原來,他的招式原來並不炫目,一切從「看展覽」開始。

商展期間,獵捕野生技術專家

   自從發現要充實自己與業界接軌,黃博士就開始去看商展。他在看展前會先研究自己鑽研的領域,國內外廠商各推出了什麼樣的產品,並且研究國內產品比起國外有哪些規格差距。到了展場,黃博士就開始和各企業攤位中的工程師、技術專家「搭訕」。

   黃博士知道,這些專家平在深居在企業之中,沒機緣根本很難接觸到他們。只有在商展的時候能接觸到,而且他們在展場的時候常常窮極無聊,無論是什麼樣的人或是問題,都很願意聊天打發時間。

   在展覽期間,黃博士會到盡可能和最多業界專家搭訕,並且吸收前一個人提供的一些資訊,和下一個人聊得更深,不斷在展場蒐集「關鍵字」。

關鍵字 → 專利 → 論文:交叉搜尋的真工夫

   展覽結束後,黃博士投入大量的時間繼續做功課。他將蒐集到的關鍵字在搜尋引擎中查找,找相關的專利文件;他再從專利中讀取技術相關方法與規格,再把方法與規格輸入論文資料庫之中尋找「關鍵論文」。因為現在能商品化的技術通常是十幾二十年前的學術研究成果,所以不會難找。黃博士會花整整一年,在專利、論文之間交叉搜尋,將他在商展中打聽到的技術瓶頸拼湊出全貌。

   黃博士在研究所期間連續三年去商展,這三年每次去,都能問出更深的問題,而且從回答者的字裡行間,也愈來愈聽得出過去無法理解的細節、愈來愈能看到過去無法想像的大局面貌。這三年之中,黃博士不只探索台灣技術瓶頸的實況,也用學術資源進行實驗、實作,將理論化爲實際可操作的技術。

   黃博士告訴我,三年後,他從研究領域相關的業界挑選了四間最優良公司,和他們高層約時間談話。那些公司高層本來興趣缺缺,當黃博士一提起要聊聊他們的技術瓶頸,他們立刻來勁,全神貫注討論起來。在一輪拜訪之後,這四間公司有三間邀請黃博士擔任顧問,一間請他擔任研發部長。

    當許多人擔心「學不符用」、「學用落差」、「拿到博士被職場排斥」之際,黃博士的例子說明了,其實只要掌握門道,學術界雖有包袱,卻也不必然限制對業界的接觸了解。反而,將學術界的資源妥善運用,很可能產生業界需要的知識與眼界。

展場學習法,運用別侷限

   雖然黃博士是在學校擔任教職期間發展出「展場學習法」,但這個方法在碩士班階段就可以用。在碩士班訓練之中,獨立運用網路搜尋、學術資源、獨立思考技術問題都是基礎的能力。

   「展場學習法」也不只工程領域的學生該使用。非工程領域的學生,日後進入企業界也可能擔任行銷、策略、業務開發的角色,更該學著參觀科技商展。在科技商展之中,非工程類學生應該觀察新技術當前的應用模式,並且思考:有沒有別的應用模式?有沒有技術之間組合的可能?能不能把既有技術帶到另一個產業之中發揮價值?

   其實,那些成功的創業者,不見得是技術發明家,往往只是新應用方法、新商業模式的開發者,例如阿里巴巴的馬雲,就是最佳例子。

   雖然台灣現在產學合作的風氣惡化,許多徒務表面的虛功,但是黃博士要我和讀者們強調,在學校內想要精深地了解業界實況,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困難,只要善用身邊的資源就做得到。


(本文已在醒報專欄刊載,並授權其他學與業小棧合作之網路媒體引用轉錄)

1 comment:

  1. 這招實在太實用了!應該推廣到各個學術領域。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