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21, 2014

大學窩在教育部蓬蓬裙下,部長難產生卻容易一事無成

    自從蔣偉寧先生從教育部長職缺卸任之後,已經快要一星期,仍由次長暫代,還沒有人選繼任補實。許多人都說到這個偏長的空窗期背後有些原因:馬政府現在不得民望,十二年國教政策也是火坑。但大家少論及的原因是:中華民國教育部長這個職位,資格狹窄,而且任事困難。

    首先,找人不易。因為先別說其他的因素,在中華民國這個國家,教育部長基本上得是學者。不但博士非常多,尤其多曾任職大學校長。

    從1961年開始統計的話,中華民國55年內換了19位教育部長,只有三個教育部長沒有博士學位。而這三位,仍然是校長或學者:杜正勝是中研院院士,李煥負責籌辦中山大學的復校並擔任首任校長,朱匯森擔任過台南師範學校的校長。

    這可不是常見的現象。查一查我們眼中「先進西方國家」之中,只有德國現任的教育部長是博士。美國、英國、法國現任的教育部長都不是博士,加拿大的中央政府甚至沒有專職部會主管教育。如果再往前追溯一點,美國教育部自1979年以來有九任教育部長,四位有博士學歷,五位沒有。現任的教育部長鄧肯(Duncan)先生是大學畢業。

    為什麼其他國家的教育部長不見得需要是學者,中華民國必須是?


入主教育部,實務上得是個成功學者,是否懂教育,尤其小學、中學、技職教育,
反而比較沒關係,這就是許多教改災難的源頭 (來源)
 
    因為中華民國的教育部有一件權力,世界上多數國家的教育主管機關都沒有:管大學。在歐美國家,私立大學極多,而且就算是政府設立的大學,政府往往也不涉入直接管理。對這些國家而言,大學是一個社會智識和良知的領航機構,怎麼會由政府管理呢?

    但在台灣,較具名望的大學都是公立,地是政府的,樓是國家的,行政人員是公務人員 (一部分教授也以為自己是),大部分的財務資源來自教育部,教育部給了錢,自然就管東管西。無論公私立大學,都要面對教育部各種評鑑,都努力爭取教育部各 種名目的補助款,甚至教職員的聘用資格要報教育部審核,部分大學校長見到教育部官員還會尊稱「長官」(若是長了尾巴,也許還會搖) -- 這些事在歐美,通常難以想像。

    就這樣,造成了教育部長資格限縮:大學歸教育部管,部長就要是要讓各大學教授、一缸子學者都服氣的人才行呀。悲慘的是,國內許多人(包括學者與非學者)心中有一條封 建小辮剪不掉:學者(博士)一定比其他人強。有些學者因為別人沒有博士學位,沒有在名校擔任正教授,就小看別人的身分與地位。所以,我們很喜歡選博士當總 統。因為同樣的原因,教育部大學的上級機關,其首長不但要是個博士,而且要在學術界中卓有成就(意即發表過許多論文),最好在知名大學擔任過校長 -- 蔣偉寧就是符合一切標準的人選。

    當教育部必須管大學,不但迫使教育部長的資格幾乎被硬性限縮為「成功學者」,而且使教育部長就幾乎註定無法成功推動任何層級的教育革新。

    首先,即使是了不起的學者來管大學,還是不可能把高教管好。大學中無數領域,教學與研究性質差別極大,歐美各國大學的營運都仰賴三層次的自我管理:校內教授自管理、校友及基金會自管理、學術領域跨校自管理 -- 如此,高教才能在一個彈性高而且健康的環境快速發展。大學理應走在時代前緣,開發知識和培育人才,現在半被迫、半依戀地窩在教育部的蓬蓬裙下,怎麼可能邁開大步向前?

大學半被迫、半依戀地窩在教育部的蓬蓬裙下,怎麼可能邁開大步向前?(來源)

    第二,小學、中學、技職,各自有複雜的體系,有與學術截然不同的目標。若教育部長是學者,大半輩子在寫論文和做研究,對這三個體系不易熟悉,推動政策方向和執行方法極易出岔。建構式數學、十二年國教,就是兩個極佳的案例。

    也許你會想:讓大學脫離教育部,不受管理,會不會好一點?好問題。

    其實,大學若能脫離教育部管轄,對所有人都會比較好:大學更自主靈活,教育部更專心經營它還管得動的基礎教育。但是偏偏,要將大學與教育部分開,是難如登天的手術。

    首先,國立大學校產都是國家所有。大學若決定獨立經營,財產歸還國家,或是學校出錢買下校地校舍,大學願意嗎?大學與教授們不再和政府拿建設、人事、研究的補助款,自己的經費自己籌,願意嗎?大學若招不到學生,無法和教育部訴苦和請求幫助,願意嗎?大學教授放棄公務員式的退休待遇,放棄轉任公職的便利門,願意嗎?教育部自割高教司,自減權力,願意嗎?這幾項,相關人等不願意的程度,讓這件事幾乎呈現「不可能」。

    對大學來說,教育部的蓬蓬裙底下雖然窄小悶熱,卻可以遮風蔽雨,得到餵食。對教育部來說,大學擠在蓬蓬裙底下雖然礙手礙腳,但是卻讓自己很體面有權力。這兩者有時互相抱怨,但心底卻不願意被拆散。

    所以,新部長再難找,要等到新教育部長補實空缺可能只要再幾天,要等到教育部成功推動教育體系的革新,可能就遙遙無期了。

(本文已在醒報專欄刊載,並授權其他學與業小棧合作之網路媒體引用轉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