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19, 2014

《說解致命大學謎》最新寫作規劃

一、寫書動機:大學謎題,相當致命
  1. 大部分學校的教授,科系,無意也無力對於學生提供很好的引導、啟發。
  2. 台灣升學與高中學制、大學科系與選課制度,流於僵化老舊。
  3. 大學許多人迷失或缺乏學習的動力,只依照制度修課走完大學,所學也常對日後幫助有限。
  4. 從就學到工作的生涯,不停發現「不適合」而轉換,是相當大的時間、心力、金錢耗損,甚至有時對個人是重大的打擊。
  5. 當許多年輕人(18-30歲)的人,不樂學習,無心努力,對未來茫然,不知怎麼為自己的人生投入有益的準備,不知如何找到方向,是社會的大危機,慢性集體自我毀滅。
  6. 目前在討論大學的書,有的記述個人大學生活見聞,有的探討國際頂尖大學經營精神,有的討論在大學如何取得日後工作的一般性優勢。尚少書籍著墨「科系」和「專業」之間的複雜關係。產業複雜,企業眾多,專業日新月異;學生日後走什麼樣的路,勢必得有所選擇,要走得上自己選擇的路,勢必要有所準備。
  7. 我本身在大學的時期,就曾經茫然不知道為何而學,不知道該學什麼,不知道努力投入日後是否有回饋 -- 最後證明,許多盲目的努力和收獲不成正比。我希望寫一本,「如果當時我讀到就好了」的書。

在大學的課堂裡,通常是覺得被啟發了,
是覺得收獲豐富,還是覺得想睡覺、浪費了時間?

二、大學謎題一:科系到生涯-未畫的地圖
  1. 關於科系的各種意見,足以讓人瘋狂。某些工程領域科系畢業,工作會比文史哲容易找,好像也是真的,不是嗎? 有人又說要依興趣選擇科系,保險嗎? 什麼叫做依興趣選科系,喜歡讀小說就讀選中文系嗎,高中歷史高分就該讀歷史嗎,愛打電玩就該讀資工系嗎?
  2. 同一個科系畢業,有人能發展得不錯,經營滿足的人生,有人不斷轉換又四處碰壁,有沒有關鍵原因? 我們該做什麼?
  3. 一個科系的必修課程代表什麼意義? 修完了這些課程,代表了什麼? 這些課都必要嗎? 這些課就「足夠」學生面對未來嗎?
  4. 事實是,許多學生畢業後,進入的工作領域,和他過去的科系背景,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其中有些人也做得不錯。這代表什麼? 是代表大學不必讀? 代表選科系不重要? 代表上課不重要? 或是代表某些事更重要? 有哪些事更重要?
  5. 許多人認為科系是「價值不同」,某些科系日後可以比較容易賺錢,某些科系則否。但事實也許更接近於,科系之間「性質不同」-- 適合不同的人讀,要用不同的方式讀。
科系是提供你一個走向無限的發射台嗎?
三、大學謎題二:科系到專業-是門還是牆
  1. 在許多人的經驗之中,國中是建立人生態度的重要時期,高中是磨練思維能力的重要時期,而大學,常常是確立人生方向的時期。或者用另一個方向來說,無論任何一條職涯、事業路徑,都需要累積;愈晚確定方向,愈晚開始經營,愈多投入再轉移放棄的循環,茫然與挫折愈久,事業的成果也將不斷被推遲。
  2. 科系和某些領域(產業、職業、企業),到底是有什麼樣的相關? 我身旁的優秀同輩,有些化工系畢業後進金融業,有的電機系畢業後進管理顧問業,有的中文系畢業後任職公關或業務,有的外文系畢業後再走向心輔師。到底什麼是「相關科系」? 進一個科系後,應該只注意資料上所說的「相關領域」,或是可以格局更大找方向?
  3. 如果進一個科系,日後走一條看似無關的路,其實是可能的;那學生該如何去思考這件事? 除了誤打誤撞,除了小道消息,除了前世積德,或者,除了阿Q式的知足常樂,我們還能做什麼事,讓我們在畢業後的人生,「盲目試誤」的成分減低而「規劃安排」的成分增高,讓我們將時間與心力投資在某個產業、企業、專業之中,報酬率更高一些,避免浪費、消耗,或某一天認賠殺出。
  4. 即使進一個科系,有意願走向顯然有關係的領域 (產業、職業、企業) ,其實也將面對許多選擇,是進這個企業或哪個企業,是先讀研究所還是去工作,是進大公司或小公司或進創業團隊,進大公司也會面要職位或部門的選擇。沒有選擇可以套公式,但是,如何為選擇預備,讓選擇是較為合適,有沒有一個方法?
四、大學謎題三:科系到能力-自己開的路
  1. 「領導力」,「執行力」,「規劃力」,「創造力」…坊間許多書,提出五彩繽紛的各色「XX力」,建議學生培養和鍛鍊。這些建議雖然大致上也沒錯,但是卻也忽略了一個事實:社會中有不同領域、不同產業、不同企業、不同專業…,各需要不同的能力組合,這些領域用不同的眼光選取人才,也需要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證明與展現他們的優秀。用更務實的話說,他們期待在履歷表上,看到不同的東西。
  2. 一篇好文章,會運用每一個段落來證明它的論點;一張好的履歷表,就是用其中所有的內容,來證明自己適合那一個工作、任務、機會、領域、公司。履歷表重要的,不是撰寫技巧問題,不是格式或圖樣做得漂亮一點,重點當然是內容;最殘酷的是,一張合適的履歷表,無法用一個下午產生出來。
  3. 要證明自己具有某領域看重的知識、具備該領域重視的經驗,要展現自己擁有該領域需要的能力,可能需要好幾年的累積與打造。尤其,大部分的人,不是時間無限、資源無限,我們不可能漫無目標地爭取一切的肯定、榮譽、獎項、經驗。如果能依照我們摸索到的目標,無論寬泛些,或明確些,集中我們的心力或時間,投注力量營造能力及優勢,當然會像磨尖的錐,比較容易脫穎而出。
  4. 關於在大學之中,該用什麼樣的工具和途徑,去營造我們的能力與優勢,我們也該用深入的方式談。交了學費讀了大學,學生能得額外到的,當然是課程、老師、身分,以及伴隨而來的資源。可惜的是,大學生常常沒有善加利用這個身分,科系必修課帶來的限制多於助益,不少教師浪費學生的時間多於幫助他們。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如何突破重圍,如何挑選規劃?
  5. 或者,科系成了一個踏不出去的監牢?
  6. 大學生身分,可能在某方面是限制 -- 要上課、要準備作業及考試、難以被正式僱用、專業知能尚欠缺…。現在學生,比起過往,不同在於,密集快速的資訊流動,多元的校內外組織活動,以及開發中、推廣中的產學接軌措施。大學生如何在各種現實的限制下,正確使用當前的機會及資源,將有限的時間與力量作妥善的規劃運用,產生被外界肯定、對自己有益的結果,這是一個學問。
五、大學謎題,學校、學生一起解
  1. 學校選學生,學生也選學校。當可以選擇的學校、科系,表面的名聲相距不遠,學生如何挑選一個付出更多力量,為學生著想的學校? 有哪些方案、規範、制度、學程…,可能是對學生有益的,學生在入學前,可以作為選擇的參考。
  2. 在入學之後,學生並不必淪為學校的禁臠。系、院、校級的學生組織,存在已久。然而,在最近許多年來,系學會的主要功能往往限縮在舉辦迎新、表演活動。學院與校級學生組織,長期以來也找不到運作重點,因此大多數的學生並不關心,選舉投票率極低,甚至有時淪為政黨培植人馬的管道。系、院、校級的學生組織,可以做些什麼,發揮它的實質存在意義與價值,爭取學校制度改革,爭取學校將資源與力量放在最有利學生的地方? 甚至,學生組織可以從「要求」的地位,轉而成為「主動進行」的地位,聯繫校內外資源,舉辦演講、活動,為同學們營造有意義的學習機會與生活體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