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14, 2013

《後學歷時代的大學學習》探討與採訪問題規劃

前情提要:《後學歷時代的大學學習》研究及出書計畫
    曾經,上了大學是多麼歡欣鼓舞;現在,上了大學反而要開始惶恐? 曾經,上了大學是做大事業的前奏;現在,上大學後該盤算何時報考公務員?
    在這個愈來愈廣大的世界,我們的大學生不該愈活愈渺小。在這分研究中,我們要討論的問題,不是卑微的求生,而是如何開拓天地。希望藉由採訪合適的人,問合適的問題,找到今日讀大學的方向與精神,找到那個能喚醒今日年輕人的聲音。
   以下,將是這個研究採訪問題的主幹,將分為怎麼教、怎麼學、怎麼發揮這三大課題。每次的訪談問題,將隨受訪者的身分、領域、經驗不同做調整,也會依訪談過程動態變化。

怎麼教》學院和學校層次探討問題:
我們的訪談不太可能在室外
但是也比較安全,不會被火車撞
  1. 有哪些跨學院的合作與交流? 尤其教學上,有什麼拓展學生思維、想法的措施?
  2. 有哪些將校外、產業、實務界眼光/需求/鍛練機會引入學校的措施?
  3. 學校、學院、科系,有哪些特殊的路線、目標、定位? 為什麼設立這樣的定位,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達成這個定位方針?
  4. 有哪些明確的規劃,幫助學生及早了解方向,累積實力,準備好自己,未來在進入社會,能發揮才能及應用所學?
  5. 請問對於學校、學院與科系經營,有哪些案例值得查訪,或是有哪些人(教授、行政主管)值得請教?
怎麼學科領域層次探討問題:
我們的訪談應該不用坐在地上
而且受訪者應該都會回答
  1. 這個學科領域有哪些重要的次領域、相關(近)領域? 這些領域之間的關係與異同為何?
  2. 這個學科領域最重要的能力內涵,或需要學習的實力是什麼? 學生怎麼知道他所學,在紮實度和深度上是夠的?
  3. 這個學科領域在當前、未來的社會中,將有待扮演什麼樣的重要角色? 有這個學科背景的人,要發揮其長才,是否有什麼常需面對的難關?
  4. 這個學科的應用(而非學術方面),近期出現了什麼樣的新可能性?
  5. 什麼樣的人適合進入這個學科領域,學生在就讀之前,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預先探知?
怎麼發揮實務領域探討問題:
  1. 這個領域傳統上仰賴哪些類別的人才,運用什麼樣的能力和專業背景?
  2. 這個領域未來在全世界、兩岸三地,或台灣本身,將面對什麼樣的轉變?
  3. 這個領域對面什麼樣的困境、威脅,在哪些方面有更健全、更完善的空間,有待未來開創?
  4. 這個領域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各需要什麼樣的專業背景及素養?
  5. 請問是否可以推薦一下在這個產業領域,關心教育,重視創新,有前瞻想法,對上述問題可能有想法的人?
採訪對象:大學教授及行政主管(尤其對教學經營有理念及熱忱者)、實業界人士。歡迎介紹、推薦。

2 comments:

  1. 關於《大學學習》與《大學教育》, 若用二分法來看,一般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立場與教育方針:(A) 大學教育是通識教育,培養大學生一般性、綜合性與思辨能力。 (B) 大學教育的設計以培養特定就業能力為取向。
    我覺得Yu-Cheng的 寫作計劃與問題設計,似乎是以(B)為前提的。但是(A)與(B)的選擇,本身就是個大哉問。不同類型的學校,可以採不同的教育方針;比方說,以我住過六 年的Rochester為例,那裡有兩所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 (UR) 是以(A)為前提辦學,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IT) 則是採取(B),非常就業取向,甚至規定每個大學生要有兩個學期的Co-op (就是去公司當實習生),才能畢業。
    而不同的辦學方式,可能也適合不同個性,不同性向的學生。比方說,以前University of Rochester就有教授,雖然他的小孩可以保障入學UR,但還是讓他的小孩去唸 RIT,原因是他小孩的個性與興趣使然。
    我有機會教過Northwestern University,以及我老婆的母校 University of Chicago (也是Yu-Cheng的母校啦),都是以(A)為出發點,大學課程有極大量的寫作與閱讀訓練 (Chicago的學生甚至要讀大量經典與古籍,操死人,而這些和任何產業沒有直接的關係),還有基礎的數學、邏輯和思辯的訓練 (比方說,在Harvard,Michael Sandel 的哲學課,也和任何產業沒有直接關聯)。這些東西,或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激發創意、以及建立起對於專業/產業知識的自學能力。
    對於大學教育,我自己的立場是偏向(A),特別是現在技術進步與社會變遷的步調極快。以我現在任教的大學來說,只重視(B),學生選課的自由度相對很低,課 程設計只重視實不實用 (而且是對於現下是否實用)。依我觀察,這是這裡的學生在畢業後,很快地,人力資本、知識技術都折舊光了的主因。
    另外,以電機系來說,台大電機和長庚電機是(A)與(B)的極端代表。以台大來說,課程很重數理,抽象的東西多 (通信課程就是整個學期的傅尼業轉換,但我連接Modem都不會),學生修課自由,跑去修天南地北的課 (文學理論、政治學、經濟學)。另一方面,當年的長庚電機,主打實務實用,電機系學生要去工廠。當年長康庚用超高額獎學金,吸引了一些考上台大電機的人, 投靠過去。就研究來說,比較兩批校友的職涯,就會是很有趣的「實驗」。
    最後,新加坡管理大學的黃法力教授有過研究,不民主的國家,大學教育清一色以(B)為出發點,因為為政者不希望弄出一堆有綜合能力的大學生,出來造反。而在民主國家,則是(A)與(B)出發的大學教育,兩者兼有。
    ----Pohan Fong 惠賜評論

    ReplyDelete
  2. Pohan Fong 兄的判斷,不全然符合我目前的想法。
    在一方面,我是很肯定,無論事實上或理想上,某些類別的大學教育領域,特定就業能力可能被定位,也應該嚴謹教育與學習,例如醫學,事實上不可能要醫生只學個一般性、綜合性與思辨能力。在幫我開刀前再上網查查肺癌是怎麼一回事。
    在另一方面,某些,而且不少領域,什麼是它的就業能力? 學生到底該學什麼,是對自己最好,對社會又最好? 目前還沒有很好的答案。我覺得商管、社科、人文、藝術、設計、傳播、生農、(甚至工程?)…很多領域,他們「特定最該學習」的能力是什麼,又怎麼學,某程度而言,都是一個待思考/回答的問題。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