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13, 2012

材料工程和科技業觀察 -- Johann訪談 二


關於台灣研究風氣的觀察
    論文積點制,對於要探索未知的純科學觀點來看,是危險的制度;為了點數的研究思維,和單純為了探索未知的思維是相牴觸的。Impact factor計算,和對於科學的貢獻,並不能等量齊觀。許多論文,根本是在「製造data」之下產生的,分析也是很「唬爛」,並不見得嚴謹。
能不能做出研究論文,也不僅看研究能力,設備也非常重要。舉例而言,電子穿隧顯微鏡,一台要一千多萬元。竟然某教授的實驗室就有三台,他有這樣的工具,當然可以觀測到許多東西,進行發現和實驗。也因為如此,他的實驗室,有很強的收學生優勢,從大學直升博士班,常可以在五年內畢業,因為有了這個顯微鏡,發論文就很快了。
    一般理解的科學探討思維下,研究應該是先進度廣泛的觀察,發現問題,找尋可能解答,再用實驗驗證。材料工程領域發論文,通常不是循這樣的思維,而是另一套模式:依照實驗室既有的概略研究方向進行,在得到實驗數據之後,再鎖定要探討的題目。畢竟,教授有正在進行的研究案,也將設備等資源投在特定領域,教授與學長姊都在某課題較有專精;在台灣系所多數的情況下,進實驗室後不可能真的天馬行空想問題來研究。
Google Science Fair 2012: How can robots aid scientific research
用樂高積木做出材料化學實驗的儀器,才是科學研究者的本色!!
一般工程領域學術研究和產業實作不會有什麼直接的關係。除非教授和某公司高層特別友好,發展合作研究關係。有人會認為,這樣的合作,某程度也是企業佔公部門資源的便宜;但另一些人認為,這樣的合作,是公部門資源效益的合適發揮。實際的案例是,交大電子所有某些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和聯發科的技術特質非常貼近,該實驗室的畢業生往往也能順利進入聯發科。這樣的關係是否好,某程度也有點見仁見智。即使不從正當性來看,而從整體經濟效益來看,工程領域若有一部分的研究,與業界相近,其實不是壞事,畢竟有某種多樣性,讓學生可以選擇。
材料化學研究的案例:Graphene: The Next Wonder Material?
關於科技業工作的觀察
    關於學歷與科技業工作的必要性:並非在科技業工作就需要大量深奧的知識,其實科技業至少50%的工作,只要高中畢業的程度就可以勝任,重點是有「有該行業內一般程度」的理解力,能正常溝通、還算吃苦耐勞、知道如何待人處事與合作這樣就可以了。
    在業界工作,學歷好或過去擅長讀書考試,是代表有足夠程度的聰明。但是不擅考試,並不代表在工作時的表現會較差。一般的考試,是要一次寫對,並且不能和人討論,這樣的方式,和業界工作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實務上,許多的工作是要嘗試錯誤,並且用各種方式一邊做一邊查找資料、和人討論請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