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對台灣貧富差距拉大感到憂慮。貧窮世襲,不得翻身,這當然是個危機警訊。但在 M 型社會的另外一邊,有一群人更有錢,而且更有效地把財富傳遞給下一代 -- 這件事情,又是好是壞?很多人都說這是壞事,因為他們每天看到的都是富二代的負面消息。
例如2012年,某位葉姓富裕小開在舞廳通宵喝酒,爛醉中高速駕駛賓士肇禍,孤女父母雙亡,卻不見悔意。又例如近日,房祖名和柯震東,一個是大明星成龍的兒子,另一個是連鎖潮流品牌的小開,因為吸食大麻被捕,而且消息傳出他們時常流連聲色犬馬。少數人同情他們受到的審訊過程不公正透明,但更多人暗自欣喜冷眼旁觀。
在許多年輕人心中,對富二代的感想是這樣的:「你們不用經過努力就能擁有的財產、地位、優勢,我再怎麼努力也達不到。你們排擠了我的經濟機會、政治機會,甚至婚姻姻機會 -- 你們還任意糟踏!」所以,只要富二代稍做錯事,主流網路輿論常常立刻加以圍剿躂伐,毫不手軟。
確實,中港台地區的富二代常常令人失望、齒冷。但富二代應該被我們當成敵人,還是一個資源?讓我們看看太平洋的另一邊,另外三個人,他們是真正最極端的富二代,世界上最有錢的銀行家 -- 股神巴菲特的三個孩子,今日分別已經是六十一歲、六十歲,五十六歲,都走入了人生下半場,他們的人生是怎麼樣的景緻?
長女蘇珊.巴菲特,長年擔任人道非營利組織的經營者,她自己成立了基金會,也在父親的慈善基金會之中擔任董事,投入畢生心力促進愛滋病、公平貿易等問題的改善。
次子哈沃.巴菲特,是個事業有成的企業家。從23歲開始,他就向父親承租一塊農地,向父親交納租金,日後農產事業不斷擴大,並利用事業收益支持研究和保育的工作。
幼子彼得.巴菲特,很早就顯露音樂方面的熱愛,也終身投入音樂創作。雖然彼得沒有莫札特般的天才,但努力不輟必有迴響,在1999年因為紀錄片配樂得到了艾美獎。
巴菲特的三個孩子都算不上名人,他們在美國傳媒輿論中受到的關切,遠小於房祖名、柯震東。但他們三位,也許是用更合適的方法,體現了富二代這個身分,對於自己個人,對於社會整體的價值。
蘇珊運用富二代的身分,實踐她對社會的關懷;哈沃用這個身分,為企業經營的能力磨練打底;而彼得用這個身分專心致志地追尋興趣與藝術。富二代這個身分可以是好的,如果人生有積極目標;富二代可以對社會有所貢獻,只要引燃他們心中的關懷。
富二代少了很多一般人的苦惱:怕失敗、缺資源,或是早年的教育與能力培養不夠…。從他們出生就註定了,他們會受好的教育,可用資源極多,而且失敗不打緊,更重要地,他們不需要向社會證明他們的價值與重要性,社會自然地會重視他們。他們不必花心思在「獨善其身」,其實更可能「兼善天下」。
富二代是資源,是可以產生大價值的資源 -- 前提是我們要知道如何好好培育他們,包括了:家庭教育給他們眼界,學校教育教育給他們方向,社會教育給他們榜樣。在歐洲,拉瓦傑、達爾文、洪堡…這些大科學家,都是出身富裕家庭,所以毫無後顧之憂地為人類的智識開疆拓土。
所以,不要搞錯了重點;富二代失足和犯錯,其實是社會的損失,而不是獲益。我們該更多多思考如何鼓舞更多的富二代成為時代助力,而不是嘲笑和啐痰。
(本文已在醒報專欄刊載,並授權其他學與業小棧合作之網路媒體引用轉錄)
Monday, September 29, 2014
Wednesday, September 24, 2014
網路成癮?是誰的生病症狀?
有家長日前讀到媒體上談的「網路成癮」,和我提到他家的孩子也著迷於電腦網路,他要想些辦法阻斷這個「症狀」,他問我有什麼好建議。我先和他說了一則遠古傳說故事:
堯帝時代黃河洪水氾濫,派鯀治水,鯀率領民工用土石堵住河口。土石愈堵愈高仍擋不住濤濤洪水,最終潰堤。鯀的兒子禹接替父親的工作,開鑿溝渠引水入田,不但解決了洪水問題,還創造萬畝肥沃良田。今天,我們的智慧可能還不如禹。
當孩子成天要上網路、想用電腦,這是病症,還是熱情?這是上癮,還是興趣?這會造成自毀前程,還是會帶來明亮的前途?我認為這些問題,值得擔心孩子網路成病的父母好好地、認真地想想。
也許我們可以多了解孩子在用電腦時的感受與體驗。說不準他一直用電腦,是因為發現各種的知識解答了他的疑惑,是因為發現電腦創造的聲光音效很迷人,是因為他透過網路可以連結這個世界上各種各樣的人,可以自由且快速的溝通,大大地打開了他的視野。
這不正是培養能力、接近科技、了解世界、學習人際關係嗎?如果是這樣,我們為什麼要把這個現像當成「毒癮」,萬分憂慮,要介入「戒斷」?
你可能說:因為這樣,孩子不能專心讀書、上課、準備考試啊 -- 是的,這正是核心問題所在。
我們,父母老師校方和教育體制,一邊鼓勵學生發展興趣、找到熱情,一邊用各種制度的條條框框將興趣與天賦劃得支離破碎:你可以對XX有興趣,但要適可而止,周一到周五白天就是要專心上課,晚上要去補習,要等到周末準備考試和寫功課之後,有兩小時可以追求興趣與熱情。
這還是興趣和熱情嗎?!
興趣和熱情本身的性質,正是你打了下課鐘我還不想停下來的事情,正是那些我想全神貫注,持續不斷一直做下去的事情。如果父母老師學校,期待學生的興趣和熱情,是可以隨下課鐘而停,隨上課鐘切換,只能在數學、英文、理化…之中挑選其一,對不起,這樣的期待根本是自相矛盾的。這也許不是孩子的「症狀」,而是我們大人們精神分裂,認知不協調。
要知道,祖克柏格在上大學之前就寫了幾千小時的程式,比爾蓋茲在中學時代下課後幾乎除了在玩電腦之外不做其他的事。說到電腦網路,誰能比他們更上癮?這正是他們的優勢,而不是缺陷。
現在,科技界和產業領袖,焦急地說我們缺乏程式人才,電腦科學專家、資料分析專家、數位影像處理極為炙手可熱,供不應求。但是,現在國高中生若著迷於程式、電腦、資料、影音,可能正被當成「上癮症狀」,認為需要「治療」。若我們成功治療了這些孩子,也許正意味著一代人才被成功地摧毀。
許多人感嘆年輕人缺乏興趣與熱情。其實興趣和熱情本來都存在,自然地發生,正是「現在上數學課不要讀小說囉」,「現在老師要上水彩不要畫漫畫」、「段考要到了別再上網路了」這樣的過程,讓任何的興趣和熱情被阻擋、壓制、磨碎。像是古代女孩兒擠壓扭曲變形的小腳,父母一邊扯緊裹腳布,一邊說:孩子啊,我是為你好。
如果一個孩子著迷於網路與電腦,我們也許應該學大禹的智慧,將它視為一個機會,把這鼓力量導入一個可長可久、正面發展的方向,例如就去寫程式、學影像編輯、做影音動畫…這些不會毀了他,反而可能讓熱情與興趣成長茁壯,最後成為強健的大樹。
(本文已在醒報專欄刊載,並授權其他學與業小棧合作之網路媒體引用轉錄)
堯帝時代黃河洪水氾濫,派鯀治水,鯀率領民工用土石堵住河口。土石愈堵愈高仍擋不住濤濤洪水,最終潰堤。鯀的兒子禹接替父親的工作,開鑿溝渠引水入田,不但解決了洪水問題,還創造萬畝肥沃良田。今天,我們的智慧可能還不如禹。
大禹治水後人想像圖 (來源) |
當孩子成天要上網路、想用電腦,這是病症,還是熱情?這是上癮,還是興趣?這會造成自毀前程,還是會帶來明亮的前途?我認為這些問題,值得擔心孩子網路成病的父母好好地、認真地想想。
也許我們可以多了解孩子在用電腦時的感受與體驗。說不準他一直用電腦,是因為發現各種的知識解答了他的疑惑,是因為發現電腦創造的聲光音效很迷人,是因為他透過網路可以連結這個世界上各種各樣的人,可以自由且快速的溝通,大大地打開了他的視野。
這不正是培養能力、接近科技、了解世界、學習人際關係嗎?如果是這樣,我們為什麼要把這個現像當成「毒癮」,萬分憂慮,要介入「戒斷」?
你可能說:因為這樣,孩子不能專心讀書、上課、準備考試啊 -- 是的,這正是核心問題所在。
我們,父母老師校方和教育體制,一邊鼓勵學生發展興趣、找到熱情,一邊用各種制度的條條框框將興趣與天賦劃得支離破碎:你可以對XX有興趣,但要適可而止,周一到周五白天就是要專心上課,晚上要去補習,要等到周末準備考試和寫功課之後,有兩小時可以追求興趣與熱情。
這還是興趣和熱情嗎?!
興趣和熱情本身的性質,正是你打了下課鐘我還不想停下來的事情,正是那些我想全神貫注,持續不斷一直做下去的事情。如果父母老師學校,期待學生的興趣和熱情,是可以隨下課鐘而停,隨上課鐘切換,只能在數學、英文、理化…之中挑選其一,對不起,這樣的期待根本是自相矛盾的。這也許不是孩子的「症狀」,而是我們大人們精神分裂,認知不協調。
要知道,祖克柏格在上大學之前就寫了幾千小時的程式,比爾蓋茲在中學時代下課後幾乎除了在玩電腦之外不做其他的事。說到電腦網路,誰能比他們更上癮?這正是他們的優勢,而不是缺陷。
引導自己的孩子擅用電腦網路,比試圖讓他們不用網路, 來得更加重要 (圖來源) |
現在,科技界和產業領袖,焦急地說我們缺乏程式人才,電腦科學專家、資料分析專家、數位影像處理極為炙手可熱,供不應求。但是,現在國高中生若著迷於程式、電腦、資料、影音,可能正被當成「上癮症狀」,認為需要「治療」。若我們成功治療了這些孩子,也許正意味著一代人才被成功地摧毀。
許多人感嘆年輕人缺乏興趣與熱情。其實興趣和熱情本來都存在,自然地發生,正是「現在上數學課不要讀小說囉」,「現在老師要上水彩不要畫漫畫」、「段考要到了別再上網路了」這樣的過程,讓任何的興趣和熱情被阻擋、壓制、磨碎。像是古代女孩兒擠壓扭曲變形的小腳,父母一邊扯緊裹腳布,一邊說:孩子啊,我是為你好。
如果一個孩子著迷於網路與電腦,我們也許應該學大禹的智慧,將它視為一個機會,把這鼓力量導入一個可長可久、正面發展的方向,例如就去寫程式、學影像編輯、做影音動畫…這些不會毀了他,反而可能讓熱情與興趣成長茁壯,最後成為強健的大樹。
(本文已在醒報專欄刊載,並授權其他學與業小棧合作之網路媒體引用轉錄)
Wednesday, September 17, 2014
阿里巴巴獲利之外的更大價值
難堪的中國困局
有一個朋友在中國大陸做生意多年,曾經和我談過在阿里巴巴、淘寶普及之前的情況。如果問他:「中國有哪些地方不夠好?」在諸多答案中,他特別強調兩點:信任、關係。而這兩點,絕非小事: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十年前,每個在中國生活的人都和我說,中國內部人人對社會不滿,處於「壓力鍋」狀態,隨時會爆發。
難於上青天的解答
但這個壓力鍋壓了十來年,始終沒爆發。從各方面看,似乎內部壓力還稍減緩了一些。因素或許很多,其中一個,也許正是馬雲創立的「阿里巴巴」把一些些的「信任」嵌回了中國的經濟體系,把人們從「關係」的牢籠百鎖中稍微放鬆出來。怎麼說呢?
在一九九四年的時候,馬雲到美國一趟,發現「網路」這個東西 -- 原來所有的人、訊息、企業,都能通過網路快速相連。但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還沒有連上網路。這個時刻,馬雲第一次窺見他人生的前程、機會、使命,甚至是中國命運的轉向。
隔年,馬雲找妻子和朋友借貸,湊了兩萬人民幣(當時他的月薪不到90人民幣,也就是大約18年的薪水),成立「中國黃頁」這個網站,蒐集中國各種商家企業的產品、聯絡資訊,放上網路,讓他們彼此之間方便做生意。那時他小小賺了一點錢,但那不希奇。
馬雲的大冒險是從1999年開始,他創建「阿里巴巴」這個網站,它是個線上市集,或是說交易平台,就不只是要讓中國廠商之間方便做生意了,他要做到的事情有兩件:
第一,成為中國和世界的交易門戶,所以這個網站提供很好的英語服務界面。
第二,他要讓這個買賣網站,成為一個能安心交易的地方 -- 即使和你不認識的,遠在千里之外的人購買,而且購買數高達數千萬元的生產機具、材料、商品。
第一件事不容易。第二件事更是難如上青天!開玩笑,要和面前活生生的人買賣都怕被騙,何況遠在天邊互不相識的人?你馬雲,又不是包青天,更不是中國總理,他掛保證也沒人信,憑什麼讓買賣雙方互相信任呢?
這就是馬雲和阿里巴巴團隊花十年變出來的戲法。
信任如何創造?
先講第一件事。馬雲的阿里巴巴,可以說是最早發展對外經營的網路業務平台。他很早就投入大量的資源與力氣,將如山如海的商品中文資料轉成英文,讓外國人士便於蒐尋和閱讀。此外,阿里巴巴還配置了大量人力做英語客服,當有人找不到合適商品,可以線上詢問,排解疑難。花很多力氣,但這部分相對單純。
第二件事就複雜了,信任這件事,怎麼創造呢?今天,我們可以看到阿里巴巴週邊各種相關的服務、工具,都是圍繞「創造信任」這個主題開展的。
要克服信任門檻,最基本的工具是「評鑑」制度。每一個店家都可以被評鑑,你可以選擇那些已經被評鑑過,過往表現良好的店家交易。這不希奇,很多網站都有這種設計,奇摩拍賣也有。問題是,如果一個店家,一開始上線還沒有交易記錄,誰又敢和他做生意呢?
這時候我們要提的,就是阿里巴巴平台上的付費方式。在歐美以及台灣,大部分的網路交易,買家都是直接用信用卡付錢給賣家,若要退貨退款比較麻煩,有時候對方若消失、不肯退款耍賴,真會拿他沒辦法。如果這種情況很少發生,或是交易金額很小,也許也不造成太高的心理門檻。但在缺乏信任的中國,這真的行不通。
馬雲設計了一套作法:當你買東西的時候,你是先把錢給阿里巴巴,然後阿里巴巴告知賣方出貨。等到你收到貨之後,一切滿意確定付款,阿里巴巴再把你的錢給賣家。若有問題,你將貨退回賣家,阿里巴巴將錢退給你。如此,賣家絕沒有收不到錢的問題,買家絕沒有拿不到貨或退不了款的問題。
因為阿里巴巴要處理大量的買賣糾紛,到最後,阿里巴巴自己開發了類似 Line, Skype 的通訊軟體叫「阿里旺旺」,買賣雙方把所有溝通聯繫的過程,都記錄在阿里巴巴的資料庫中。若有爭議,阿里巴巴可以調出聯繫記錄,判斷誰比較有理。
當信任不再罕有
這些措施不是一步到位,而是慢慢建設形成的。但總之,最終的成果是,馬雲並沒有改善司法、用教育改變人心,但他設計非常安全公平的規則,創造一個可信任的網站平台,讓顧客可以放心按下「購買」。
馬雲創造阿里巴巴這個交易平台,得到什麼結果?讓許多消費者與商家便於找到交易對象,不止。讓許多商家可以致富,增加就業機會,不止。
因為透過阿里巴巴(及旗下的淘寶等商業平台)進行交易買賣的商家上千萬,註冊的消費者已達到數億。許多人的觀察,它幾乎某種程度改變了中國整體的氣氛、改變了人與人之間互相對待的方式。
在過去,你每次買東西都要在心中提醒自己一次:「我可能被騙」。現在,因為平台的可靠性,每次買東西的時候你可以告訴自己:「這很安全」。當你不常被欺騙的時候,你開始信任別人;當人被信任對待,他們也就傾向更努力「值得信任」。中國人就這樣一點一滴,變得有點不同。
第二,現在愈來愈多中國人發現,做生意可以不需要靠官員、不需要靠大老闆,不需要靠關係,可以靠能力與誠信工作。當一個老闆發現了,他還敢不尊重、不善待員工嗎?很多老闆開始談尊重,講平等了。當一個員工發現了,他還會忍受要靠討好諂媚、委曲求全的方式生活嗎?很多身懷技能的人,就這樣把腰桿挺直了。
當信任不再稀有,關係網絡不再決定生存,平等和自由終於在這個社會中開始發芽。這顆芽的力量,在中國成千上萬公司和人民的身上,每分每秒地在發生,融化積壓久遠的冰霜 。
阿里巴巴絕不是一家完美的公司,馬雲不是神也不是聖人。但他們在歷經許多辛苦和危機之後所做到的事,是轉變中國人感到最無奈最不堪的困難。《一千零一夜》之中,阿里巴巴以密語喚開了財寶的大門。今日馬雲成立的阿里巴巴,可以能信任喚開中國什麼樣的未來呢?
轉變還沒有成功,但是已經開始,這是許多人心裡感覺到的。這是為什麼,在阿里巴巴2014年大會之中,馬雲的演講之後全體員工起立鼓掌時,許多人滿臉淚水,止不住地哭泣,而那是光榮驕傲和喜悅的淚水。
有一個朋友在中國大陸做生意多年,曾經和我談過在阿里巴巴、淘寶普及之前的情況。如果問他:「中國有哪些地方不夠好?」在諸多答案中,他特別強調兩點:信任、關係。而這兩點,絕非小事:
如果在中國大陸要生產玩具車,會要開車到附近各種各樣的工廠去兜轉,到處詢問有沒有他所要的零件與半成品:馬達、塑膠、輪子…。你可能要開很久的車才會湊齊你需要買的原材料。然而,這絕非最困難辛苦的部分。這個朋友他看到了中國千百問題,萬千面貌之中的一個:因為缺乏信任而依賴關係,因為依賴關係,而加深經濟機會不平等,而經濟機會不平等,必然倍數加重權力與生存條件的不平等 -- 有許多人似乎永遠無法逃離被剝削、被欺壓的處境。
在中國大陸,人與人之間嚴重缺乏信任,尤其是生意上。人人可能是騙子,到處有假貨。買收了錢可能不給貨,收了貨可能不給錢。拿到了貨可能是劣料,拿支票去兌現可能會跳票。而且中國大陸太廣大,騙子若遠走高飛,找都找不到。如果你受過騙上過當,你就知道在中國大陸做生意多麼提心吊膽。
在生意往來上缺乏信任,我們不能不講「關係」。因為我懷疑陌生人,所以我只和我「有關係」的人做生意:我的親戚,親戚的同學,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常是官員),或是有頭有臉的人背書的對象。
所以,有人覺得中國黑暗,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如何進入關係網、權力網,成為生存的關鍵,個人的能力和工作品質,往往不是關鍵。無論本國之內的買賣,外國向中國的採購,生意機會常常會循著既有的關係網,流給那些有關係的人,略過那些缺乏關係資源的小老闆、小工廠。大家不見得願意,但不知道怎麼信任。
在那樣的情況下,已成氣候的大老闆、官員、官員的親戚常常可以作威作福,他們會有穩定的生意(即使品質不頂好)。老闆階層和有權力者可以對下屬苛刻,因為沒有「關係」的底層人民,就算有能力,他們很難創業。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十年前,每個在中國生活的人都和我說,中國內部人人對社會不滿,處於「壓力鍋」狀態,隨時會爆發。
難於上青天的解答
但這個壓力鍋壓了十來年,始終沒爆發。從各方面看,似乎內部壓力還稍減緩了一些。因素或許很多,其中一個,也許正是馬雲創立的「阿里巴巴」把一些些的「信任」嵌回了中國的經濟體系,把人們從「關係」的牢籠百鎖中稍微放鬆出來。怎麼說呢?
在一九九四年的時候,馬雲到美國一趟,發現「網路」這個東西 -- 原來所有的人、訊息、企業,都能通過網路快速相連。但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還沒有連上網路。這個時刻,馬雲第一次窺見他人生的前程、機會、使命,甚至是中國命運的轉向。
隔年,馬雲找妻子和朋友借貸,湊了兩萬人民幣(當時他的月薪不到90人民幣,也就是大約18年的薪水),成立「中國黃頁」這個網站,蒐集中國各種商家企業的產品、聯絡資訊,放上網路,讓他們彼此之間方便做生意。那時他小小賺了一點錢,但那不希奇。
馬雲的大冒險是從1999年開始,他創建「阿里巴巴」這個網站,它是個線上市集,或是說交易平台,就不只是要讓中國廠商之間方便做生意了,他要做到的事情有兩件:
第一,成為中國和世界的交易門戶,所以這個網站提供很好的英語服務界面。
第二,他要讓這個買賣網站,成為一個能安心交易的地方 -- 即使和你不認識的,遠在千里之外的人購買,而且購買數高達數千萬元的生產機具、材料、商品。
第一件事不容易。第二件事更是難如上青天!開玩笑,要和面前活生生的人買賣都怕被騙,何況遠在天邊互不相識的人?你馬雲,又不是包青天,更不是中國總理,他掛保證也沒人信,憑什麼讓買賣雙方互相信任呢?
這就是馬雲和阿里巴巴團隊花十年變出來的戲法。
信任如何創造?
先講第一件事。馬雲的阿里巴巴,可以說是最早發展對外經營的網路業務平台。他很早就投入大量的資源與力氣,將如山如海的商品中文資料轉成英文,讓外國人士便於蒐尋和閱讀。此外,阿里巴巴還配置了大量人力做英語客服,當有人找不到合適商品,可以線上詢問,排解疑難。花很多力氣,但這部分相對單純。
第二件事就複雜了,信任這件事,怎麼創造呢?今天,我們可以看到阿里巴巴週邊各種相關的服務、工具,都是圍繞「創造信任」這個主題開展的。
要克服信任門檻,最基本的工具是「評鑑」制度。每一個店家都可以被評鑑,你可以選擇那些已經被評鑑過,過往表現良好的店家交易。這不希奇,很多網站都有這種設計,奇摩拍賣也有。問題是,如果一個店家,一開始上線還沒有交易記錄,誰又敢和他做生意呢?
這時候我們要提的,就是阿里巴巴平台上的付費方式。在歐美以及台灣,大部分的網路交易,買家都是直接用信用卡付錢給賣家,若要退貨退款比較麻煩,有時候對方若消失、不肯退款耍賴,真會拿他沒辦法。如果這種情況很少發生,或是交易金額很小,也許也不造成太高的心理門檻。但在缺乏信任的中國,這真的行不通。
馬雲設計了一套作法:當你買東西的時候,你是先把錢給阿里巴巴,然後阿里巴巴告知賣方出貨。等到你收到貨之後,一切滿意確定付款,阿里巴巴再把你的錢給賣家。若有問題,你將貨退回賣家,阿里巴巴將錢退給你。如此,賣家絕沒有收不到錢的問題,買家絕沒有拿不到貨或退不了款的問題。
因為阿里巴巴要處理大量的買賣糾紛,到最後,阿里巴巴自己開發了類似 Line, Skype 的通訊軟體叫「阿里旺旺」,買賣雙方把所有溝通聯繫的過程,都記錄在阿里巴巴的資料庫中。若有爭議,阿里巴巴可以調出聯繫記錄,判斷誰比較有理。
當信任不再罕有
這些措施不是一步到位,而是慢慢建設形成的。但總之,最終的成果是,馬雲並沒有改善司法、用教育改變人心,但他設計非常安全公平的規則,創造一個可信任的網站平台,讓顧客可以放心按下「購買」。
馬雲創造阿里巴巴這個交易平台,得到什麼結果?讓許多消費者與商家便於找到交易對象,不止。讓許多商家可以致富,增加就業機會,不止。
因為透過阿里巴巴(及旗下的淘寶等商業平台)進行交易買賣的商家上千萬,註冊的消費者已達到數億。許多人的觀察,它幾乎某種程度改變了中國整體的氣氛、改變了人與人之間互相對待的方式。
在過去,你每次買東西都要在心中提醒自己一次:「我可能被騙」。現在,因為平台的可靠性,每次買東西的時候你可以告訴自己:「這很安全」。當你不常被欺騙的時候,你開始信任別人;當人被信任對待,他們也就傾向更努力「值得信任」。中國人就這樣一點一滴,變得有點不同。
第二,現在愈來愈多中國人發現,做生意可以不需要靠官員、不需要靠大老闆,不需要靠關係,可以靠能力與誠信工作。當一個老闆發現了,他還敢不尊重、不善待員工嗎?很多老闆開始談尊重,講平等了。當一個員工發現了,他還會忍受要靠討好諂媚、委曲求全的方式生活嗎?很多身懷技能的人,就這樣把腰桿挺直了。
當信任不再稀有,關係網絡不再決定生存,平等和自由終於在這個社會中開始發芽。這顆芽的力量,在中國成千上萬公司和人民的身上,每分每秒地在發生,融化積壓久遠的冰霜 。
阿里巴巴絕不是一家完美的公司,馬雲不是神也不是聖人。但他們在歷經許多辛苦和危機之後所做到的事,是轉變中國人感到最無奈最不堪的困難。《一千零一夜》之中,阿里巴巴以密語喚開了財寶的大門。今日馬雲成立的阿里巴巴,可以能信任喚開中國什麼樣的未來呢?
轉變還沒有成功,但是已經開始,這是許多人心裡感覺到的。這是為什麼,在阿里巴巴2014年大會之中,馬雲的演講之後全體員工起立鼓掌時,許多人滿臉淚水,止不住地哭泣,而那是光榮驕傲和喜悅的淚水。
富裕孩子的人生皺摺
去年,一位出身富裕的政治人物二代,返回大學演講時說自己「一生充滿皺摺」。這件事,在網路上不斷被拿出來嘲笑,在他參與選舉之後更被許多人說他虛偽詐欺。最近發生的夜店殺警主嫌、捷運瘋狂屠殺主嫌,後來發現他們成長的背景,都是家境富裕。這些事,似乎難以理解。這讓我想起一位國中隔壁班的同學。
這個同學據說是有錢的孩子,花錢闊綽,穿訂製的校服,用名牌配件,總踏著最新款的喬登球鞋,全班第一個帶 BBcall 上學。我們的頭髮又土又醜,但他的頭髮總是有膠有抓,非常有型。但他是全班最沒有人緣的人,沒有人喜歡他,常常和同學衝突打架。最後他在一個幫派混混身邊當小弟,擔任幫他點菸的角色。
小時候,一直覺得這個同學就是「頭殼壞了」。但是,我最近幾年研究許多人的成長過程,才慢慢了解,原來富家子女有他們特別的人生難題。
首先,特別的富裕,就和任何的「特別」一樣,在孩子群體中都可能是被孤立出來的原因。他穿得不一樣,吃的東西不一樣,習慣不一樣,玩的東西不一樣…總和的結果,就可能是孩子們覺得:「他」不是「我們」。多多少少,就可能帶來欺負或排斥。
再長大一點,富裕的家庭會讓他更早陷入複雜的人際關係。有些老師會因為某學生家中有權有錢,刻意偏坦;而老師偏愛的學生,也常是被同儕共同討厭的對象。有錢的孩子可能交了幾個好朋友,但他某一天可能懷疑:他們是因為我有錢而和我交朋友嗎?說不準,某天他得知某個朋友真的在背後說了「要不是他常買電動給我,我才不和他當朋友」,他的內心小世界當然要崩潰碎一地。
再長大一點,青少年之間暗中較量成績和各種能力。倘若富家子女表現平庸,甚至差強人意,旁人心裡可能就想:你的家庭都給你了這麼多優勢,你本身到底是有多差?就算旁人不想,或是想了而沒有講,富家子女心裡都可能出現小惡魔在嘮念指控。
每一個孩子、青少年,都有苦楚與煩惱。但大部分人,只要一個簡單的心願,就可能給自己帶來希望感:等我有錢,一切就會更好。但對於富家子女而言,他沒有一個簡單的心理解答:他明明有錢,或父母有權有勢,他還是苦惱,怎麼辦?
其實,富家子女,他所面對的苦惱也許都是很真實的 -- 真實地足以讓他自卑、自恨、暴躁、吸毒、飆車。其實,出身特別富裕的家庭,孩子往往有一些難言的苦楚,連自己、連父母都不清楚的焦慮,甚至對人說,只會招來冷笑和譏諷。
事實上,富裕無法直接轉換成幸福,按照心理學者康納曼的研究,任何人富裕超過一個程度 (在美國是家庭收入六萬美金),任何財富的增加,都無法讓幸福程度增加。一個孩子、青少年是否幸福,更是不可能從父母的收入來判定。
那位政界二代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及見識擔任市長,早已有各種資料與論述可供參考,不是本文討論重點。重點在於,許多父母、教師、社會大眾,應該改變「富家子女一定幸福」的粗糙判斷,在教育之中更加細膩與同理,也許我們可以有更多優秀出色、為公眾謀福利的「名門之後」,少一些嗑藥和飆車的「不肖子女」。
(本文已在醒報專欄刊載,並授權其他學與業小棧合作之網路媒體引用轉錄)
這個同學據說是有錢的孩子,花錢闊綽,穿訂製的校服,用名牌配件,總踏著最新款的喬登球鞋,全班第一個帶 BBcall 上學。我們的頭髮又土又醜,但他的頭髮總是有膠有抓,非常有型。但他是全班最沒有人緣的人,沒有人喜歡他,常常和同學衝突打架。最後他在一個幫派混混身邊當小弟,擔任幫他點菸的角色。
小時候,一直覺得這個同學就是「頭殼壞了」。但是,我最近幾年研究許多人的成長過程,才慢慢了解,原來富家子女有他們特別的人生難題。
首先,特別的富裕,就和任何的「特別」一樣,在孩子群體中都可能是被孤立出來的原因。他穿得不一樣,吃的東西不一樣,習慣不一樣,玩的東西不一樣…總和的結果,就可能是孩子們覺得:「他」不是「我們」。多多少少,就可能帶來欺負或排斥。
再長大一點,富裕的家庭會讓他更早陷入複雜的人際關係。有些老師會因為某學生家中有權有錢,刻意偏坦;而老師偏愛的學生,也常是被同儕共同討厭的對象。有錢的孩子可能交了幾個好朋友,但他某一天可能懷疑:他們是因為我有錢而和我交朋友嗎?說不準,某天他得知某個朋友真的在背後說了「要不是他常買電動給我,我才不和他當朋友」,他的內心小世界當然要崩潰碎一地。
再長大一點,青少年之間暗中較量成績和各種能力。倘若富家子女表現平庸,甚至差強人意,旁人心裡可能就想:你的家庭都給你了這麼多優勢,你本身到底是有多差?就算旁人不想,或是想了而沒有講,富家子女心裡都可能出現小惡魔在嘮念指控。
每一個孩子、青少年,都有苦楚與煩惱。但大部分人,只要一個簡單的心願,就可能給自己帶來希望感:等我有錢,一切就會更好。但對於富家子女而言,他沒有一個簡單的心理解答:他明明有錢,或父母有權有勢,他還是苦惱,怎麼辦?
其實,富家子女,他所面對的苦惱也許都是很真實的 -- 真實地足以讓他自卑、自恨、暴躁、吸毒、飆車。其實,出身特別富裕的家庭,孩子往往有一些難言的苦楚,連自己、連父母都不清楚的焦慮,甚至對人說,只會招來冷笑和譏諷。
事實上,富裕無法直接轉換成幸福,按照心理學者康納曼的研究,任何人富裕超過一個程度 (在美國是家庭收入六萬美金),任何財富的增加,都無法讓幸福程度增加。一個孩子、青少年是否幸福,更是不可能從父母的收入來判定。
那位政界二代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及見識擔任市長,早已有各種資料與論述可供參考,不是本文討論重點。重點在於,許多父母、教師、社會大眾,應該改變「富家子女一定幸福」的粗糙判斷,在教育之中更加細膩與同理,也許我們可以有更多優秀出色、為公眾謀福利的「名門之後」,少一些嗑藥和飆車的「不肖子女」。
(本文已在醒報專欄刊載,並授權其他學與業小棧合作之網路媒體引用轉錄)
Thursday, September 4, 2014
為何補習班老師(有時)得到更多敬愛?
又要開學了,許多家長又要掏出鈔票交給補習班,另一些家長可能還在煩惱,是否要補習,或者要補哪一家。
我們常對補習班沒有好感,把教學這件神聖的事業當成生意,總讓人覺得不太恰當。補習班超大班教學,常常又讓人聯想到填鴨,都不符合一般的教學理想。甚至我們會以補習班數量,補習學生比例,來評判改教有多失敗。
但是我在做教育課題研究的時候進行訪談,卻發現一個意外的現象 -- 竟然有不少人在畢業(十)數年之後,對補習班老師抱持深度認同感,甚至懷抱敬佩感謝之意,至少在高中英文是如此。對補習班英文老師的認同感,甚至常遠高出對學校英文老師的認同感。
為什麼?為什麼補習班的商人,比一般的學校老師,可以得到更多的尊敬和喜愛?經過不少調查,最主要的原因是:自由選擇,即使是要付出代價。
如果問那些補過高中英文的人,往往他們對於補習班老師的特色與教學理念印象深刻:「某甲老師重視語言的習慣和直覺,用大量閱讀讓我們自然學會。」「某乙老師重視課外單字,擅於解釋用字精確度,而且上課輕鬆幽默。」「某丙老師重視背單字,常用比賽為手段,比到前幾名還發獎學金,對我超有效。」「某丁老師年輕漂亮,擅於教字根原理幫助我們理解。」
在挑選補習班的過程中,學生自己會選擇比較:我相信誰的方法,誰的解說方式讓我聽得懂,誰的上課方式讓我有精神不會想睡…。於是,需要短期快速進步的人和願意長期打基礎的人,選擇不同的老師。希望深入了解原因的人和喜歡競賽得獎金的人,進入不同補習班。重視上課有笑話的人和重視老師長得好看的人,也各取所需。
因為自由選擇,每個學生都選到他心中比較好的老師。而因為他選擇了,即使要付學費(有時,正因為要付學費),甚至是他自己壓歲錢中扣的學費,他更珍惜這個學習的機會,充分利用學習的時間與資源。同時,也因為自由選擇,老師們努力強化自己的教材、教學能力、上課趣味性,努力鼓舞學生,達到了更好的成果。
其實,在教育部的課綱之中,高中是「選課制」的,而多數歐美的高中,都是採行選課制。然而台灣的教學現場,因為便宜行事,因循舊制,只有選組,並沒有真正的選課,諻論選老師。這個作法,不只對學生可能是不好的,對老師也是不好的。
學生因為亂碼、機率、命運,被安排坐在教室,不得逃離。老師受保障台下有一群學生,但是卻沒有人能保證台下的學生適合這個老師、想聽他的課。事實上,無論一個老師多優秀,多認真努力,總會有少數的學生和教法、老師特質不配合。這個學生沒有換老師的可能性,只好發呆睡覺,只好玩手機傳訊息。這對認真的老師而言,不也是一種折磨嗎?
也許,正是看來殘酷的市場機制,讓補習班老師得以因才施教,被學生所感恩紀念。也許,正是看來溫情的責任使命機制,讓一般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常常處於互相不配合的狀態,讓師生的良緣變調走味。這個吊詭,也許當局者該好好思考。
(本文已在醒報專欄刊載,並授權其他學與業小棧合作之網路媒體引用轉錄)